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马化腾走近科学

原標題:馬化騰走近科學

文 | 王復葉 周天

編 | 周天

《連線》雜志創始主編凱文·凱利在《必然》一書中,提出了未來世界的十二個關鍵詞。他將“提問”單列一章,并用這樣一句話作結:“

提問比回答更有力量。

10 月 24 日凌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知乎上提出了他的第二個問題: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互聯網科技產業?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作為騰訊這個互聯網巨頭的掌舵者,馬化騰的這次知乎提問,透露出他骨子里仍然是那個熱愛科學的天文愛好者,他在提問中表現出對基礎科學的關注并不令人意外。

1. 沒能成為科學家的企業家

上世紀 80 年代,一個 14 歲的南方少年,想要一臺準專業級、80mm 口徑的天文望遠鏡作為生日禮物,價值 700 元,那要花費他父親 4 個月的工資。父母覺得貴,不肯給他買,直到有一天他的媽媽翻他的書包,發現他在日記里寫著父母“扼殺了一個科學家的夢想”。

于是父母咬咬牙,滿足了他的愿望。

這是財經作家吳曉波在《騰訊傳》中描述的故事。這個熱愛天文的少年就是馬化騰。后來馬化騰用這臺天文望遠鏡觀測到了哈雷彗星,寫了一封觀測報告寄到北京,獲得了觀測比賽的三等獎,獎金 40 元——馬化騰賺到人生中第一桶金。

考大學時,天真的馬化騰問老師天文專業的就業狀況,了解到只有極少數人可以去天文臺工作,大多數人都只能去做地理老師。志不在此的馬化騰無奈選擇去了深圳大學讀計算機。不然世界上可能會多一個愛好天文的地理老師,卻少了一位改變國民生活的商業領袖。

身邊人都知道馬化騰熱愛天文,后來 2004 年小馬哥過生日時,董事會送給他一件特別的禮物——一架專業級天文望遠鏡。“我喜歡天文,它讓我覺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們在宇宙當中從來就是一個偶然。”

盡管選擇了互聯網的道路,馬化騰對天文科學的熱忱一直都在。

少年馬化騰

如今月活用戶超 10 億的微信,多年以來一直都在用著名的“藍色彈珠”作為啟動畫面,那是阿波羅 17 號上的宇航員,用一臺 80 毫米鏡頭的哈蘇照相機拍下的真實照片。這是只有注入了科學氣息的團隊才有的任性和情懷,中國互聯網大公司中,實為鮮見。

天文學是基礎科學的七大學科之一,此番深夜發問,再度昭顯馬化騰長期以來對于基礎科學的關注。這并非臨時起意,去年 9 月,在未來科學大獎的發布會上,作為捐贈人之一的馬化騰就曾坦然表示:“我是有科學家夢想的企業家,也是非常希望能抓住這個機會,來圓圓我的夢。”

他還強調捐贈未來科學大獎是純自愿的,“我覺得這個事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讓全行業,包括所有的企業家更加關注科學,讓科學成為時尚”。

2. 基礎科學的突破,企業可以做什么?

從定義上看,基礎科學是以自然現象和物質運動形式為研究對象,探索自然界發展規律的科學,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它的成果不以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問題為導向,而是在探求事物運行發展的底層邏輯。

但基礎科學取得的突破,又往往可以在經過中間環節轉化后大幅度提升生產力。回過頭來看,從文藝復興開始,每一次人類生產力的跨越式進步,追根溯源都有基礎科學研究的牢固支撐——沒有熱力學的理論突破,就不會有蒸汽機帶來的工業革命;脫離了量子力學和質能方程,激光、集成芯片、核電站也都將成為空中樓閣,人們物質生活的突飛猛進更是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基礎科學研究作為“元創新”手段,從理論到商業應用常常需要數十年時間,一些數學上的理論創新甚至要在上百年后才被發現價值。

在馬化騰所提的問題下,就有不少答案表示十年時間很可能看不到重大突破,更可能是一些已經為人們所熟知的科技概念落地。比如說早在 1956 年美國達特茅斯會議上就已提出的“AI 人工智能”概念,在 60 年后才開始對人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基礎科學研究發展到今天,位置較低的果子已經采摘殆盡,想要繼續取得突破需要巨大的人力、財力投入。對于這樣一份極為重要、投入巨大,卻又不能立竿見影的事業,中國社會,尤其是企業家群體并沒有形成廣泛共識。

連續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讓許多人忽視了它的重要性,同時對不能“即時滿足”的東西缺乏耐心。在中國的互聯網語境下更是如此,吸引眼球的永遠是“點子經濟”。即便是被譽為“新四大發明”的移動支付,也僅僅是在應用層創新。

馬化騰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在今年 5 月 6 日未來論壇上講得很實在:“這還都只是科技應用,回歸到基礎科學研究來說,整個中國其實基礎還是非常薄弱。”中國的企業家們,需要具備更強的科學意識。從這個角度來說,馬化騰提出的問題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在此之前,馬化騰也已就基礎科學研究問題多次發聲。

在未來論壇上,馬化騰提到騰訊雖然更多做軟件、產品和服務,離芯片遠了一點,但騰訊做了很多數據中心,這對服務器端甚至包括芯片的需求是有一定的反向影響力的,騰訊的很多應用服務是海量的,用戶規模數以億計,這些都是特殊優勢。

馬化騰還補充道:“騰訊這樣的業內企業,包括很多基金會,能不能重點針對基礎學科的科學家,提供更好的科研環境條件,吸引他們回到國內各個大學,資助其做基礎研究?這個思路也給我很大的啟發。”

馬化騰和騰訊也的確是這么做的,捐贈未來科學大獎、科學突破獎等科學獎項,向武漢大學、深圳大學、西湖大學等高校等進行資金捐助,在 2018 年“兩會”上建議設立“青少年科學發展”專項基金等等。作為企業家的馬化騰,正力所能及的從各個角度推動基礎科學的發展。

2017 年 12 月,馬化騰成為“科學突破獎”的創始捐贈人,該獎項由俄羅斯億萬富翁尤里?米爾納夫婦所設立,是全球獎金額度最高的科技獎項。馬化騰表示,“基礎科學是技術進步的基石”,希望通過行動促進東西方科學界的交流。今年 5 月,騰訊還宣布與全球頂尖的科學機構自然科研

(Nature Research)

聯合推出“青年科學家大獎”,鼓勵全球青年科學家進行跨學科研究與合作,解決人類和地球面臨的重大挑戰。

“現在是我們政企學研一起努力來改變現狀的時候了,我們不應該放棄在科技賽場踢出‘世界波’的夢想。”在今年 8 月的智博會上,馬化騰如此表態。

3. 既是資助者,也是哥倫布

基礎科學其實是對未來的一種賭注和冒險。就像哥倫布出發之前不知道在大陸的另一頭能發現什么,但好在西班牙王室承擔了他的航海費用,騰訊在這個大航海時代,既是拿出真金白銀的資助者,更是親自航海的哥倫布。

比如騰訊的企業級 AI 實驗室 AI Lab,匯集了 70 余位知名院校科學家及 300 多位工程師,通過騰訊的海量數據和豐富的應用場景,不斷提升騰訊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科研實力。

整合了包括 AI Lab 在內的多個頂尖團隊能力的醫學領域 AI 產品“騰訊覓影”,將 AI 運用在醫學領域,輔助醫生篩查食管癌、肺結節等疾病,輔助醫生對 700 多種疾病風險進行識別和預測。

2017 年 11 月,科技部宣布,依托騰訊建設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截至 2018 年 7 月,騰訊覓影已累計輔助醫生閱讀醫學影像超 1 億張,服務 90 余萬患者,提示高風險病變 13 萬例。從實際效果來看,騰訊打造出了輔助醫生“救命的 AI”。

去年底,騰訊成立量子實驗室,由原中国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張勝譽任負責人,推動量子科學的研究與應用。今年 3 月,騰訊又成立機器人實驗室 Robotic X,通過“AI+ 機器人”研究,探索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連接。

但在知乎上提問的馬化騰顯然也看到,在生產效率提升這件事情上面,在制造環節上,中國的產業化還比較弱,to B 生意都處在幼苗階段。這也成為騰訊下一步攻關的重點。

我記得一篇文章里寫到,改革開放前夕時任副總理谷牧帶隊,選了 20 多位主管經濟的高干,出訪西歐五國,他們發現西德一個露天煤礦。年產煤 5000 萬噸,只有 2000 名職工,最大的一臺挖掘機,一天就產 40 萬噸。

而國內,年產 5000 萬噸煤大約需要 16 萬名工人,相差 80 倍。法國一個鋼鐵廠年產鋼 350 萬噸,職工 7000 人;而武漢鋼鐵公司年產 230 萬噸,有 6.7 萬人。當時中國高層都在被這種差距震驚。

實際上,改革開放已經 40 年了,中國的人海戰術現象,到今天仍然存在。要深入到制造業用技術改進生產效率,就離不開基礎科學的研究作為基本盤做支撐。

對中國來說,這需要幾十上百年的努力,對騰訊來說,騰訊具備開發新技術、并迅速民用化產業化的能力,但也是一個從長計議的過程,也就越需要盡早布局,所幸目前為時不晚。騰訊才 20 歲,依然是一家年輕的企業,在漫長的企業生命周期里,還有很多個 20 年要度過。后面的 20 年,馬化騰已經設定好了 To B、To C 的雙引擎程序了,只待啟動。

過去,To C 市場有很強的指數增長效應,一個功能的爆紅,就可以迅速推而廣之占領市場。

因此,在這樣的競爭中,大家可以盡量分散,多兵突進,最重要的是依靠“領袖級”產品經理讓產品脫穎而出。

但 To B 市場的競爭更像是大規模的集團軍陣地戰,因為是涉及到攻克技術難題和制度壁壘,直接關系到生產效率提升,已經步入了經濟體的深水區了,這其實比單純做 To C 產品更加困難也更有價值。

因此,每個相關部位都需要參戰,考驗的是斗志、紀律和領導者調兵遣將的戰略眼光。比如就大家要共享不同部門的科研成果,要共享數據,平衡利益關系。每個人在沖鋒的時候,也許只能推進一點點,轟開一個小口子,但是一群人前赴后繼,累加起來的能量會很驚人。

放眼望去,能調動比騰訊更多科技和互聯網資源,并和良好的用戶體驗結合的企業,其實為數不多。“騰訊要扎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共建連接消費與產業

(C2B)

的新生態。”馬化騰前不久出席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時這樣表示。

騰訊已經辦了 6 年的 WE 大會也是開幕在即,今年的主題是“雅努斯之門”,希望人們可以像古羅馬神話中的雙頭神雅努斯一樣,借由洞悉過去抵達更遠的未來。這也暗含了馬化騰和騰訊對自己的照見。馬化騰對基礎科學感興趣,說明他能看到大勢方向,知道應該往哪里去沖鋒。其實,騰訊這一次架構調整,就是明確了方向,并做好了組織準備和制度準備,之后才是又一次沖鋒的征途。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025A1PVJX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