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概念拼到最后是实打实的专业细节

看书先泛读后精读往往效率高,看展览也是如此。在快速走完所有展厅、对进博会有了整体了解后,重点扎在智能和高端装备展厅,相对深入地学习了一番。突出的感觉是,地球是个村子,大家几乎在相同的时间、以相同的方式进行着类似的尝试、提出类似的概念。而这个时代最不缺的是概念,最缺的是把概念变成现实的韧劲、能力和速度,新概念、新名词拼到最后,一定是落在实打实的细节上。

有几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1

工业领域的创新是“重量级”的

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已经深入到生活的角角落落,但相比工业领域,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互联网创新或许只能算是“轻量级”的。

一是工业本身是重资产运行,轻资产运行的理念、理论并不适用。剥离共性的IT基础设施后,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互联网应用不涉及太多硬件,而且用户自购、自带的硬件(也就是BYOD,By Your Own Device)占比很大。相比之下,工业领域的装备、设备,是必须客观存在的,而且资产量很大。比如,“预测性维修”看似属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以软件为主要表现形式,但维修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装备、设备,比如对飞机发动机的预测性维修,单从价格角度看,被管理的发动机比那套软件贵多了,制造那些发动机所需要的装备也比那套软件贵多了。

二是工业应用的业务多样性、逻辑复杂度远比面向个人消费者的大。个人消费类业务虽然也复杂,但比工业领域的还是简单不少。比如对消费者画像、征信,为数不多的数据就可以,但对设备运行状态画个像,实现起来就复杂多了。如果再加上工艺流程、异常情况识别和处理等方面的考虑,复杂度很可能呈几何级数增长。

三是工业领域的需要连接、管理、集成的对象远比面向个人消费者的多且难。个人消费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意愿、享受服务的需求,自主、快速地更新手机、平板电脑等硬件,以及有关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的版本。但工业领域不同。不同时期、不同厂商、不同型号和版本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长期存在是普遍情况,“统一”往往是理想状态,“多元、差异”才是需要面对的通常情况。

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决定了工业领域的创新是“重量级”的。因此,在策划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工业领域的创新,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化、智能化、物联网、工业物联网等的选题的时候,最好先结合目标,明确一下工作的对象、影响范围,并且给创新定个量级。不管是轻量级、中量级还是重量级的创新,心里有数了才好安排资源、开展工作。否则难免出现硬让70公斤级举重选手跟90公斤组比赛的情况,70公斤的选手赢了不一定能再赢,输却是大概率事件。

2

工业领域创新拼的是专业化,跨专业也一定要先懂专业

工业是相对宽泛的范畴,一旦要把“工业”说地具体,个人感觉挺难的。比如从大门类分,仅制造就分离散制造、流程制造两大类,每一类中又有很多细分的行当、领域。随着不断地细分,会发现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关键词是制造、工业,自动、智能、信息化往往只是修饰词。要讲工业领域的创新,拼的更多是专业化,跨专业也一定要先懂专业。

一是高度专业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高度专业化在纵向保证了原理创新、应用创新的有效衔接,以及从低端到高端不同层次的供给,在横向保障了各专业门类的成果能够在一定水平进行协同、实现集成创新。而某个创新的概念,也必须有高度专业化的体系支撑,才可能变成现实。拿制造环节举个例子,假如一个零件的允许误差是头发丝的1/10,那么由加工、测量设备等组成的制造系统的精度就得更高。没有专业化的分工,就没有类似的“更高”以保证想要的结果,概念就不能或很难变为现实,也就只能纸上谈兵了。

二是跨专业也一定要先懂专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前提是知道他山之石有多硬、能攻什么玉、怎么攻。越是跨专业的协同,越是要懂专业,对于本专业来说,需要明确目标是什么、现在是怎么办的、希望怎么怎么办、难在哪里、出路可能在哪里;对于可能涉及到的专业来说,需要知道为什么用到这些专业、大致用到什么内容、用到什么程度、自己需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和该专业的人有效沟通、如何协同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等等。只有专业,才能看得准、才能服众。远的如电子显微镜,近的如航空发动机的预测性维修,都是跨专业、懂专业才取得成功的例子。

有鉴于此,对于工业领域的创新,特别是在信息、智能时代的创新,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比以往需要掌握、甚至精通更多的专业;对于专业人才,也比以往需要了解更多相关专业的进展。

3

持续更新知识,对新事物要保持持续的敏感

展会上见到铣刀的对刀仪、动平衡机给自己提了个醒,虽然自己是科班出身,但多年没在生产一线,有些新东西跟不上了。就拿铣刀来说,自己经历的是主轴转速不太快、硬质合金刀头应用较少、没什么机器视觉的时期。现在主轴转速很快,刀具不做动平衡,很可能会因摆动超出允许的误差范围;而硬质合金刀头已经很普及、可视化辅助与机器是觉也广泛应用,用对刀机对刀已经是稍微精密一点的加工自然而然的选择了。

有鉴于此,感觉要创新,一是需要持续更新自己的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的动态,在心态上、知识上保持与社会、用户、行业同步,才能不落伍、不被淘汰;二是对新事物保持持续的敏感,不纠缠在新事物本身如何,而是更多关注为什么出现这个新事物、新在哪里、是趋势还是陷阱、是群雄并起热热闹闹还是鹤立鸡群曲高和寡、对自己有什么启发,从而帮助自己跟上步伐、作出判断。

4

一定要给创新定个价,用经济指标剔除伪需求、伪创新

创新是有成本的,撇开纯研究不谈,对于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创新来说,不管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的所谓互联网价值实现模式,还是传统的买卖方式,对于创新者而言,产出大于投入是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

因此,一定要给创新定个价。一是对应用场景有个相对中肯的判断,客观地分析目标市场、用户需求迫切度、购买的意愿和价格等,从而指导从什么方式、什么投入强度开展创新,并尽早剔除伪需求;二是一定要给创新定个价,特别是跨专业的创新,一定要对所涉及专业领域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弄明白要达到特定的目标,难点在哪里、一共要花多少钱、要承担多大的风险。

由于专业背景的原因,技术性的东西就不写了。时间关系,怕一拖就拖久了,就先发出来,有新的体会再继续和大家分享。

作者:朱学新,业界知名的产业智能化专家。

这个订阅号以产业智能化领域资深专家的原创文章为要内容,如果感兴趣,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109B11G93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