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的中华艺术宫,是由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改建而成。至今,仍有很多人对于当年世博会时的盛况记忆犹新,但是你们知道吗,中国馆在设计之初时,并不在现在的位置。
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院士,在《未来邀请函》节目中为我们揭秘了上海世博会因为大数据而发生的不为人知的故事。他本人也因此对城市有了更新的认识。
主持人:吴院士,我们都知道您是上海世博会园区的总规划师,那么世博会园区的规划里,有哪些是结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有没有这方面的案例给我们分享一下。
吴志强:世博会的当时,它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密度,每一平方公里预测要站到39万人,我和那些搞科技的专家在一起,把所有的世博会的园区撇成为22525个小单元,每个单元多大呢?才20米×20米,每个20米×20米,看它从开幕的初夏,到后面的炎热的酷暑,到后面的10月份的这个凉风习习,每一天,每一个小时,在这里可以待多少人,我们模拟了所有的世博的所有的场地,最后发现哪些地方是最不安全的,我们发现中国馆居然参观的欲望,集聚的人是一般馆的67倍,这就造成了当时非常清楚地预测。
在2008年的春节的那天,我实在睡不着觉,我觉得这么大的量,涌在原来的世博会上的中国馆在江边,那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江边就意味着所有人都往这边,江边移,但是江边是无法疏散的,越往里面挤,里面人越出不来,这是非常不安全的事情,模拟到后面,实在睡不着觉了,虽然在春节,还是要去给领导汇报,在打桩之前说这个馆必须移到南面来,移到最大的地方,所有的人都惊讶了,说中国馆放在江边多重要,中国馆放在江边,我们浦西的人,所有人都看到倒影。中国馆放在江边多重要,这是一个湾口,从上游下来,从下游上来,都是聚焦点,这是上海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你怎么会把从江边移开呢?就是我们这个科技的力量,我们相信未来安全是第一的。
主持人:那像这种科技的预测,我们当时就已经用了这个大数据了是吗?
吴志强:但是谁也没有告诉我这叫大数据,一直到了世博会以后,2012年以后,开始大家提出来这个英文字叫Big Data,然后大家说哎呀吴教授,你原来早就在用大数据了,我说这叫大数据,所有人说你早早在虚拟现实模拟了,因为我模拟了二十万人,四十万人,六十万人,八十万人,一百万人涌进去,同时在哪里分布。
上海世博会期间有关城市的深入探讨,让人们对于城市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的力量。而后的韩国世博会、米兰世博会,和2020年将要举办的迪拜世博会组委会成员都亲自来到上海进行模拟评估。城市是个生命体的概念,从上海走向了全世界。
《未来邀请函》是由第一财经制作,东方卫视播出的科创类访谈节目。将聚焦科技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对话科技强人和产业领军人,展现上海和全国的科创成就,记录科技成果背后的产业故事。播出时间:每周日上午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