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卢安迪: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启示

人工智能的常见短处在于大局观、创意和因果判断,所以这些是人类在新时代不易被取代的能力。我们输入人工智能算法的数据,只能透露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correlation),但没有表达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causation)。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启示

文 / 卢安迪

每个时代的科技发展,都会引起关于机器取代人类、导致大量失业的忧虑。从负面角度看,机器的能力确实会跟人类有所重叠;但从正面角度看,机器也容许人类专注于只有人类能做的事情。因此,如何调整教育的侧重点,增加人类能力与机器的区别和互补,就更形重要。

在原始社会,体力是人类生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机械技术的进步,很多体力工作都可由机器代劳,人类可更侧重于智力工作。但人工智能的发展,则在智力的不同方面也产生区分:哪些方面的智力是可由机器取代、哪些方面的智力是人类独有的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人工智能的基本运作模式。当然,难免有一些前沿的研究会超出以下的讨论范围,但粗略而言,大部分人工智能的算法都可归纳成三个字:找规律。我们把大量数据输入计算机,让计算机探究其中规律,然后便可对新的情况作出判断。

当我说大部分人工智能都是「找规律」,完全没有贬义;相反,通过复杂而精密的「找规律」,计算机得以处理这么多问题,本身就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但这类算法也有一些限制,以下会按重要性的递增次序(increasing order of importance)抛砖引玉。

计算机受限于数据范围

首先,由于人工智能算法是基于输入的数据,它们未必能对现行范围以外的情况作出太好的预测。再者,如果一个情况是属于跟现行范围不同的范式(paradigm),例如连变量的数目和角色都不一样,则计算机会遇到更大困难。于是,计算机找出的局部最优解(local optimum),未必是全局最优解(global optimum)。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现有数据无法预测那些超出范围的情况,那么人类又是如何预测?如果人类能预测,为何不能把人类的预测根据输入计算机,让计算机也能预测?答案是,人类的预测是基于人生多年累积的常识和大局观。这些常识是分散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大局观则带有模糊成分,两者都较难明确输入计算机。

假设我们建造一个机械人担任联储局主席,决定利率的调整。根据过往的大量实践数据,机械人或可掌握利率和各项经济数据关系的不少规律,但它未必清楚如果把利率调至极高或极低(例如负数)会发生什么事,因为相关参考数据太少了。更显著地,如果废除联储局,让自由市场决定利率,会否比现在的制度更佳?我在史丹福学过的众多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算法,我想不到有哪一个能有效解答这个问题。

计算机缺乏大局观的毛病,也可体现于棋类游戏。以象棋为例(不论西洋象棋还是中国象棋),计算机在开局和中局都远胜于人类。但在一些特殊的残局,尤其是剩下的子力不多,棋盘很空旷,每一着都有很多可能性时,计算机的优势则没有那么明显:因为时间有限,计算机和人脑都未必能把所有可能性细算,而是讲求整体策略,这时人类的大局观就可派上用场。

在艺术创作方面,计算机可以观察客观世界,以及学习前人作品里的意象和情感,重组而创作出新的作品,但无法知道前人没有表达过的情感。相反,人类则可通过内省(introspection)而得到新的创作灵感。例如王国维先生有三句词:「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意思实在太过独特;在王先生之前,即使有计算机,也不大可能写得出来。

因果判断需经验常识

接下来我想讨论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工智能和因果判断的关系。我们输入人工智能算法的数据,只能透露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correlation),但没有表达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causation)。例如如果搜集一个房间的温度和房内的人的出汗量的数据,可发现两者有正面关系,但无法从数据推断,究竟是温度上升导致出汗,还是出汗导致温度上升,还是有第三个变量既导致温度上升,也导致出汗。【注:这里有一个小问题,就是温度上升和出汗之间有时间差,但这不影响讨论的重点,因为不难想到一些时间差较难侦测到的例子;这里只是选用了比较简单的例子,以便带出主要逻辑。】

现在,假设有人问:如果强行使人们出汗(例如为其注射某些药物),这会对房间温度有什么影响?这就需要知道温度和出汗之间的因果关系才能解答。对于某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直接实验来探索因果关系,但在很多情况下,直接实验往往有可行性和道德性的制约因素。

当然,上述例子比较简单,但一般来说,只有经过多年生活经验的累积,我们脑中才有关于世界运作的可靠模型,让我们作出因果判断;如果要训练计算机作出因果判断,需要让它们学习关于错综复杂的世界运作的模型,往往需时甚久。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的常见短处在于大局观、创意和因果判断,所以这些是人类在新时代不易被取代的能力。本文旨在作出这些判别;至于怎样在教育中达致这些目标,本应留待其他文章处理,但这里也可稍作涉猎。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和资源下,对任一问题的各种可能解答而言,学习的广度和细致程度之间不免要有取舍(trade-off)。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计算机在一个狭窄范围的不同选项之间的抉择能力,将会达到不太需要人手参与的程度,但大局观则是其弱项。因此,我们应更致力接触广阔范围的不同可能解答,思考全局最优解大约在哪个范式之中。

例如回到上文提到的货币政策例子,我见过的所有大学经济学课程,几乎都是集中讨论当中央银行存在时,应如何计算最优货币政策,而没有认真看待其他范式。记得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曾说,我们必须让各种边缘思想——包括现时在政治上不可行的思想——保持生命力,因为当危机发生时,它们往往进入可行范围,甚或是解决问题的良方。这个忠告在现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适切。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621A03QGP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