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当金融业遇上人工智能,智能金融”如何改变金融业?

在刚刚闭幕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金融+科技”成为一大亮点。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人工智能(AI)、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逐步向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行业渗透,金融业将迎来全新的智能化时代。

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腾讯公司展台展出的“工业巡检机器人”。

“智能金融”未来已来

“金融是AI落地的最佳场景。”360金融大数据总监苏绥在接受《上海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被正式提出,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却陷入低谷。因为无论人们如何研究AI的算力和算法,都未能获得特别好的效果。后来,人们发现,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脱离场景,如果没有场景,就无法做到完全自动化,尤其是在金融的场景,人工智能的发展效果非常惊人。”

据介绍,“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前,IT技术以更“亲民”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金融机构迎来了信息化转型时期;在随后的十几年中,互联网技术大规模爆发,让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线上展业;如今,大数据、AI、生物识别等技术,更加垂直地应用于传统金融机构。那么,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催化下,未来金融将是什么样的呢?

“未来的金融业将是越来越个性化的金融。”挖财总裁顾晨炜在接受《上海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以往的金融服务,如存款、车贷、养老金发放等是完全割裂的业务,而在人工智能的作用下,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将是综合性且量身定制的。未来,AI应用将给客户提供跨越时空的帮助,不需客户动脑筋,账单都会被规划好,金融服务也将会让客户越来越舒服。”

“金融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不管是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银行信贷、供应链金融,本质就是在不同的场景下,把钱借出去,再收回来。”小i机器人副总裁张峰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当金融业经历全面数字化后,金融服务将如同空气一样融入一个人一生的各类场景中。”

“数字技术无疑正深刻改变着社会发展,如果金融业不能融入各类生活圈和生态圈,将失去对客户需求的把握,也会失去提供金融产品的能力。”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秘书长、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常务理事赵海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解释称,“早期的电子银行已过渡到移动金融,而在即将到来的5G和物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结合将催生更多的场景,未来金融可能随时随地在全链接的平台上完成。金融机构的物理网点将不再是办理业务的场所,更多业务将在线上进行扩张。”

“金融有很多传统的业务和场景,在与人工智能结合后,将发生很多变化。”上海合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镇立新在接受《上海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例如,以往去银行办理抵押贷款,银行需要客户提供身份证、收入证明、房产证等,还需填写各类报表,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客户信息可进行智能分类,自动核验,识别身份后,其征信信息也可全部自动调取。再如,在对公业务中,人工智能可自动对财报进行识别和分析,并进行解读,判断企业是否存在经营风险等。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可将采集的各方数据进行整合和综合处理,以防控风险。”

在镇立新看来,未来金融的形式将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网点将萎缩且逐渐转型,而随着5G和可穿戴设备的升级,金融服务的接口会越来越多,自动化财务室、开放银行、知识图谱等正逐步变为现实。“AI、5G、物联网等新工具,让金融产业能更有效地触达用户,但真正核心的价值与交易并没有改变。”镇立新进一步指出,“为什么只有AI被认为有资格定义未来金融?或许是因为未来金融的关键点是连接、信用、风控、交易和跨域融合,而AI在这四个方向上都大有可为。”

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名工作人员(右)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演示一款基于5G网络实现远程控制的机器人。

虽然智能金融是大势所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具体场景落地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并非“一帆风顺”。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具挑战的时代。”赵海指出,人工智能与金融的融合仍存在很多难点。“首先,金融机构在场景构建中没有形成系统性,如在发展嵌入式金融的过程中,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尚未建立起真正完整的价值链,难以保障覆盖度。其次,各机构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智能识别等技术应用的差距非常明显。第三,技术与金融之间没有做到充分融合,银行的获客能力有限,仍依赖线下向线上输送,且金融工具属性单一,致使场景的使用频率和效率受到了很大限制。此外,金融机构也没有真正做好数据治理,系统之间没有联通,更无法利用数据进行分析。”

“如果把现阶段的人工智能看成初生婴儿,其最初学会的是分辨人脸(人脸识别),然后学会听懂说话(语音识别),接下来慢慢学习读书识字(文字识别和语义理解),再往后是通过语言文字掌握知识本领(知识图谱)。”合合信息联合创始人、启信宝总经理陈青山在接受《上海金融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AI在金融领域的落地还基本停留在初始的感知阶段,第二个层面认知阶段的落地还不够成熟,各家机构都在尝试和探索。由此可见,“AI+金融”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顾晨炜指出,监管问题是制约“AI+金融”发展的因素之一。“金融领域对数据合规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很高,如果数据集中在一起,风险将成倍增加,且隐私保护也面临巨大挑战,而监管往往相对滞后。”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湘林对《上海金融报》记者指出,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也是“AI+金融”发展的一大瓶颈。““银行业真正掌握各类语言技术的人才不到1%。现阶段,金融科技的最大挑战就是将金融与科技结合起来,能够融汇贯通‘金融+科技’的人才非常难得。”李湘林称。

“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在科技领域的积极行动值得提倡。”李湘林表示,“但目前很多国内金融机构把科技战略放在复刻上,而金融科技不能简单复刻,机构应找到自身特点。金融机构的科技之路应分两步走,一是弥补与国外的差距,二是着眼未来。”

“目前,金融机构的业务部门都是独立的,但人工智能却要实现系统共享,因此,金融机构首先应在组织架构上设立一个人工智能小组来统一管理。其次,金融机构要具备完备的IT基础架构。此外,还应成立负责人工智能落地应用的部门,因为很多创新应用都是探索性的,需要进行监管。”张峰说。

“在传统金融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以服务和体验取胜的智能金融将迎来快速发展。以客户为中心,金融服务将渗入用户的生活场景,银行等金融机构本身将变得无形。”赵海表示,金融业只有抓住时代机遇,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才能迎来新生。

编辑:毕丹丹

上海金融报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902A0OFE1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