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关于未来城市安全发展,智库专家怎么预测?

导读

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未来的城市安全、社会治理如何顺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何持续增强城市居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23日,中国经济信息社举办了“未来城市安全风险应对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小编为您节选了专家的精彩发言。

张兴凯:未来城市是自适应完整性安全城市

围绕未来城市安全发展的相关问题,23日,在中国经济信息社举办的“未来城市安全风险应对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上,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兴凯表示,未来城市是自适应完整性安全城市,城市能够自动适应各类风险及其变化,并使这些风险时刻处于受控状态;城市在突发事件冲击下,城市的各类功能始终在完整的状态。

张兴凯(中国经济信息社 徐如光 摄)

张兴凯认为,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强化现代安全应急实力阶段,应着力建设应对风险社会安全应急体系,形成安全应急治理体系。从较长时间周期来看,城市居民安全诉求将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城市居民对安全的高度自治;二是城市居民对安全的高度觉醒;三是城市居民对自身安全的高度依赖。“这就产生了对城市安全的不同诉求,一是城市安全投入与产出的诉求会处于一个合理的空间;二是对安全诉求的保障无极限,这种博弈会非常强烈;三是从居民个体而言,要求城市提供完全的安全保障。”张兴凯说。基于此,海绵城市、柔性城市、本质安全城市三种模型都不再适用于未来城市发展。

在未来二三十年乃至五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城市应该发展成为自适应完整性安全城市。一是城市自动适应各类风险及其变化,并使这些风险时刻处于受控状态;二是城市在突发事件冲击下,城市的各类功能始终在完整的状态。未来城市安全体系将由三大支撑要素组成,包括安全文化、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

张兴凯认为,只有打造五维模型才能实现城市安全发展。未来五维安全城市模型包括三维空间+时间+情景,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遥测(TM)、物联网(IOT)及虚拟现实(VR)等技术,实现城市建筑、基础设施、功能运行的三维虚拟重构、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智能化应急辅助决策,将城市安全监测管理从原有的被动防范转为主动预警,应急处置从人工决策转为人机结合智能化决策。

张兴凯还表示,新时代对城市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目标,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实践和解决,比如数据回流的问题。在新的征程上,城市安全需求巨大。比如说现在正在大力建设的三大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包括危化品生产企业监测预警平台、尾矿库安全监测预警平台以及煤矿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分析师张雪晴)

王文俊:未来城市风险防范应提升预测预警预防的智能化、精准化和协同化

围绕未来城市安全发展的相关问题,23日,在中国经济信息社举办的“未来城市安全风险应对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上,天津市公共安全大数据技术工程中心主任,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文俊表示,实现未来城市安全发展离不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同样也离不开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的提升。因此,要抓住“智能+安全”的关键点,推进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的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提升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和部门协同性,从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网络建设、系统对接、数据传输、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

王文俊(中国经济信息社 徐如光 摄)

王文俊表示,如果要给十九大报告提及的智慧社会下一个定义,就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的未来社会新形态,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核心特征,一是大数据资源成为新的生产资料;二是智能体与算法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三是人-机-物互联共融成为新的生产关系。在此背景下,智慧社会及智慧城市未来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新挑战。

当前,城市风险已经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在共性问题。以往的研究项目主要是基于专家知识评估和应对风险,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风险数据的关联挖掘、风险的深度认知、智能协同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等方面仍存不足,“信息孤岛”现象仍然严重,系统没有实现标准化,装备也没有实现体系化。因此,在未来智慧社会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利用智能科技和“多元共治”的理念,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应急管理与风险治理,实现城市风险监测与防范的精准化。

王文俊还表示,着力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是未来城市安全工作的重要指向。为应对传统“智能安全”碎片化的不足,亟需基于“城市安全大脑”提升城市治理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城市安全与风险防控的预见性和精准性。以智能安全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算法平台、分布式计算和存储平台为基础建设的“城市安全大脑”,其主要功能是:重点针对社区安全、城市安全以及新兴风险等应用场景,构建相关知识图谱,收集、清洗、存储、融合多部门数据,实时感知城市安全风险,追查挖掘征兆和根源,生成风险防范方案,支撑相关部门实现科学化、精准化的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和决策指挥。(记者王樾)

王大为:城市风险预测面临四大挑战

围绕未来城市安全发展的相关问题,23日,在中国经济信息社举办的“未来城市安全风险应对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为表示,当今,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安全呈现出风险因素多发、突发、交叉、叠加的复杂态势,是社会治理的难点和焦点,应成为国家安全风险防控的重要内容。当前防范和处置城市安全风险需解决的关键是风险预知、预警、预测和预防问题。

王大为(中国经济信息社 徐如光 摄)

王大为认为,对比国际实践经验,我国城市形态变化非常迅速,安全风险预知、预警、预测、预防难度较大。当前,城市安全风险“四预”工作面临数据建设标准和建制不统一;部门工作融合难度大,统一平台建设不够;核心、长期性的指标建构和临界把控不精准;跨域、跨部门整体系统性的协调与应用不足等四大挑战。

他指出,应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以城市发展理论、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灾害管理等理论为具体指引,从人、技术发展、社会与人工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视角出发,建立保障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的“四预”安全风险指标评估体系。要借鉴联合国人居、预防犯罪与刑事司法、卫生、预防灾害等相关组织和国外城市安全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总结国内各地开展社会治理工作平台建设的经验,根据不同城市发展的安全风险情况,将各类案(事)件产生和应对与综治工作、市场监督、综合执法、为民服务等方面的“四预”指标评估体制与机制建设相结合,以安全风险感知敏锐、预警准确、预测超前、预防及时有效为目标,系统地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王大为进一步表示,目前各地都有一些社会风险预测模型的探索,但在标准化、效能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人力、物力投入的交叉、重复,应该从国家层面及时对模型及其模式的建设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推出适合的具有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城市建设样板,提升我国城市安全风险“四预”的整体水平。(记者万利)

王俊:城市安全风险防控需深度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

围绕未来城市安全发展的相关问题,23日,在中国经济信息社举办的“未来城市安全风险应对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上,湖北省宜昌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兼智慧城市建设(电子政务)办公室主任王俊表示,应将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党建引领的“网格化+大数据”社会治理体系,作为未来城市安全风险防控的基础性工程。

王俊(中国经济信息社 徐如光 摄)

王俊表示,城市安全风险防控重点需要解决四方面问题。一是来自于自然灾害,二是来自于人群异动,三是来自于城市运行事故,四是来自于网络事件和数据安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目前各地在事后处置机制上普遍比较健全,各类事故一旦发生,各个部门能够迅速行动起来,启动一整套应急预案。但在城市安全风险的“前馈”机制建设上依然任重道远,往往情况不清、底数不明,常常“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为什么很多城市安全风险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王俊认为,数据碎片化严重,部门之间数据、平台、系统不共享、不协同问题突出是导致这一矛盾出现的重要原因。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亟待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他建议,为了解决部门联动难、数据整合难等痛点问题,城市安全风险防控需深度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整合好城管、综治等部门网格,完善“网格化+大数据”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从人防到技防再到制度联动的一整套城市安全风险防控机制。

在此方面,宜昌市已经开展了多年的探索实践,有效提升了城市安全风险防控的现代化水平。王俊介绍说,今年宜昌网格员通过“入户入心”调查,收集了各类诉求9720条,排查了安全隐患2238处,较好地做到了事前预防。

总体而言,宜昌构建的“网格化+大数据”新机制核心是“三高”,一是建立一支财政支付的高素质专职网格员队伍。网格员既要采集基础数据又要了解居民需求,既要解决正常事件更要预防安全事故,他们对所负责的三五百户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可以做到“一口清”,在网格内将陌生人社会变成熟人社会,形成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单元;二是高效率的部门联动机制。宜昌通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全面梳理了涉及安全领域的政务工作事项,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流程再造,建立起包括监督考核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安全体系相关36个部门实现了快速联动,形成城市安全风险防控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基石;三是高度集中的大数据支撑系统。得益于高效率的部门联动,宜昌建立起统一的大数据支撑系统,数据源实现了统一的标准化采集、动态更新,部门共享数据的分析预警预测,形成城市安全风险防控共建共治共享的技术根基。(记者何燕燕)

吕孝礼:应加强社会科学研究发现在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中的应用

围绕未来城市安全发展的相关问题,23日,在中国经济信息社举办的“未来城市安全风险应对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上,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和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副主任吕孝礼表示,当前我国城市安全防控机制建设更为重视技术装备为代表的硬件建设,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发现的吸纳和应用严重不足,应更加关注社会科学的研究发现,利用行为科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助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吕孝礼(中国经济信息社 徐如光 摄)

吕孝礼认为,很多风险因素其实就在眼前,但发现、传导、反应机制存在缺陷,导致风险防控存在漏洞。他指出,对于新兴行业、新兴业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风险,现在也缺乏相应的研究和防控机制。企业和资本本身具有逐利性,这在规模扩张阶段表现更为明显,更易于对伴生的风险视而不见。监管者在支持新业态发展的同时,也应更充分认识其中的规律,对恶性事件出现的风险有研判,监督新兴业态的企业建立一种新的工作机制,守住防风险底线。

吕孝礼说,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对政府风险发现、传导和反应机制的完善,还是新兴行业风险的研判,以行为科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研究发现,都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在实务工作中有更为广泛的应用空间。在城市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中,应该更加重视社会科学在整个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控、风险决策中的应用。(记者万利)

聂永斌:构建社会化消防安全管理与安责险风控系统

围绕未来城市安全发展的相关问题,23日,在中国经济信息社举办的“未来城市安全风险应对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上,深圳市中电数通智慧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聂永斌以在深圳市龙岗区的项目实践为例,介绍了构建社会化消防安全管理与安责险风控系统的成效和经验。

聂永斌(中国经济信息社 徐如光 摄)

聂永斌表示,深圳市龙岗区社会化消防安全管理与安责险风控系统利用平安联合会、网格员、企业责任人、保险机构等主体力量,通过人防+物防+智防手段,实现科技减灾、风险转移,风控系统集成物联火灾预警终端40多万个、独立烟感、可燃气体监测、智能水压监测、电气火灾监控以及视频监控共计十余万套,其中“安责险风控服务系统”吸引了大量保险机构入驻,入驻保险机构通过该系统可实现快速获客,增加客户粘性,为12万家企业提供保险服务。

中电数通在深圳龙岗社会化消防安全管理与安责险风控系统中实现了“三整合”。聂永斌表示,“通过理顺条理、提供服务,为人员、机构、装备搭建三个平台。企业填写自查表格,物业抽取30%—50%进行复核,政府则只需负责抽查和审核。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教育,引入专业第三方公司指导,实现工作量的极大减少。”目前“大手拉小手”已经培训了龙岗区40多万个家庭和12万家“三小”企业的安全常识和安全知识。

总体而言,龙岗区社会化消防安全管理与安责险风控系统具有五个主要特点:一是坚实支撑,系统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而建立;二是权威评估,行业专业研究机构和顶级专家参与研发了各类评估模型;三是统一接入,通过物联网平台接入所有智能物联设备到系统;四是灵活定义,灵活定义检查表、工作流程、菜单布局、监管层级等;五是大数据统计分析,以图形化展示,让用户直观快速地了解情况,方便领导层决策。

数据显示,深圳龙岗社会化消防安全管理与安责险风控系统自2015年上线以来,龙岗区火灾事故数量每年呈直线下降趋势。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9日,在龙岗布吉“固特异”火灾事故中,消防管理信息系统现场发出火灾报警,在一分钟之内完成了街道所有商家居民的疏散工作。

聂永斌还表示,中电数通与中国经济信息社联手打造“中国城市智慧安全风控平台”,定期发布城市风险指数,打造智慧化风险管控与大数据应用生态链,力争未来早日实现从消防安全走向综合安全。(分析师朱思韵)

郭迟:未来应重点防范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新风险

围绕未来城市安全发展的相关问题,23日,在中国经济信息社举办的“未来城市安全风险应对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上,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副教授郭迟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有效提升社会治理、城市安全风险防范的智能性和精准性。在未来城市安全发展中,应加强定位导航、5G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应用,同时做好理论指导,实现技术创新与实践有效衔接,更为关键的是要防范新技术带来的新风险。

郭迟(中国经济信息社 徐如光 摄)

郭迟表示,近年来,我国已陆续建成大量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未来城市安全以及社会风险防范中,应加强与定位导航、5G等“国之重器”相结合。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例,作为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时间、空间是感知的基础要素,人防、物防、机防、传感器都离不开时空。

他同时表示,目前科技创新取得快速发展,但在应用层面还缺乏系统的方法论作指导,技术与应用之间还存在空白地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技术领先、理论滞后”的局面。在社会安全领域,技术上取得突破,并不算完全解决问题,应加强应用理论研究,理论指导与科技创新挂钩,实现技术与应用有效衔接。

此外,需要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在提升社会风险防范智能性、精准性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风险问题。比如,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声纹识别、虹膜识别等新技术应用层面,存在生物信息数据泄露风险,或将给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郭迟建议,在新技术应用推广时应加强顶层设计,重点防范高科技应用带来的新风险。(记者李军杰)

王晓飞:边缘计算提供中小城市智慧安防切实解决方案

围绕未来城市安全发展的相关问题,23日,在中国经济信息社举办的“未来城市安全风险应对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上,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晓飞针对资金、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条件相对不足的中小城市如何建设全覆盖智慧安防系统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他认为,受制于资金需求巨大等多重因素,中小城市难以全盘复制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建设智慧安防系统的模式,可以选择通过边缘计算的方式架设微云、边缘节点,也一样可以享受快速便捷的智能化服务。

王晓飞(中国经济信息社 徐如光 摄)

作为专门研究边缘计算的学者,王晓飞介绍说,边缘计算是一种分散式运算架构,可以将应用程序、数据资料与服务的运算,由网络中心节点移送到网络逻辑上的“边缘节点”进行处理。

“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数以亿计的物联网终端设备每天将产生超乎想象的数据规模。越来越多的数据被传输至云端进行存储和运算,再反馈回终端。”王晓飞指出,传统的集中式云计算处理架构难以高质量满足巨量运算任务,边缘计算应运而生。由于靠近数据源,边缘计算能在本地网络中完成运算,大规模数据处理无需经过云端传输,大幅提升了数据处理速度,降低网络带宽成本,为诸多时延敏感、计算复杂的智慧城市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运行方案。

“边缘计算还能大幅降低数据泄露风险。”王晓飞表示,不同于集中式云计算处理架构将风险集中于云端,边缘计算的分级协同存储与处理机制,能够将数据泄露风险分摊到不同层级,起到数据保护作用。

当前,边缘计算已经应用到城市智慧安防体系。王晓飞以此前与部分城市合作开展的治安摄像头边缘计算试验项目举例说,通过边缘计算的方式在本地进行人脸识别、行为识别、事件分析、危险预警和协同自治,最后只需把计算结果送至云端,而非将所有高清4K视频传到云端,既分担了云端集中存储与处理的压力,又没有丢失视频中的关键行为,大幅提高了安防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记者何燕燕)

李希荃:智慧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系统安全和信息平台安全

围绕未来城市安全发展的相关问题,23日,在中国经济信息社举办的“未来城市安全风险应对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上,天津市公安局技侦总队警务技术二级主任、三级警监李希荃表示,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要特别注意系统安全和信息平台安全。

李希荃(中国经济信息社 徐如光 摄)

长期以来,公安部门一直在打造国家社会综合治理的安全体系。可以说,无论是国家安全,还是社会安全和稳定,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公安部门的工作范畴。下一步要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原则,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化实施机制,以信息化引领治安防控,推动数据警务、智慧公安建设提档升级,全力打造“圈层查控、单元防控、要素管控”社会治理新格局,着力提高动态环境下治安管控能力。

李希荃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处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大数据、物联网正在城市安全工作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需要关注的是,目前的系统研发普遍是以技术实力为主导的,从公安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的研究在相关系统研发中应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人、地、事、组织的系统架构,最终所有的安全都集中到人,所以保证人的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要对人的行为规律开展深度研究,这对社会安全的影响十分重要。

任何系统都要在互联网安全等级保护的规则下开展工作。当前,互联网安全保护工作已进入2.0时代,要从实战化、体系化、常态化三个角度落实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防御,从静态防御到动态防御,从单点保护到整体防控,从粗放防控到精准防控。相关部门在研发各类安全功能的同时,应特别注意保护系统安全。

李希荃还表示,智慧城市建设还需要特别关注信息平台的协调统一和安全问题。很多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已经研发和建设了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系统。

单个系统建成后能不能统一到一个平台上互相协同联动?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共享平台?应该要有标准,同时要保证接口能够相互协同,各个部门各个系统能够相互协同,这是智慧城市建设在风险评估方面应考虑的。(记者王樾)

据介绍,本次专题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天津市公共安全大数据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公安局、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武汉大学、中电数通等部门单位的领导和业内专家,与会专家对未来城市安全形势以及风险危机预警、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城市安全”大脑、实现智能化、精准化风险防范和处置相关的先进理论和实践案例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对未来城市安全发展的顶层设计、发展理念和技术与治理模式提出建议。

研讨会现场图(中国经济信息社 徐如光 摄)

微信编辑:赵鼎

监制:刘凡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24A0NQ7K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