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使用Rust编写HTTP服务器(第一部分)

如今,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能够帮助开发者做很多工作,还编撰了有用的规范,这让编写一个HTTP服务器看起来也不是很难。

首先需要阅读57897个字的RFC 2616规范。当然,该文档是IETF编撰的。

注意,这个规范描述的是HTTP/1.1,如果仔细阅读,会发现它撰写于1999年6月。对于我们来说这已经足够了,本文并非介绍如何实现一个最新版本的HTTP服务器(HTTP/3规范在2019年9月26日才发布。),只是概要的介绍HTTP服务器如何工作,以及其背后的基本原理。以下内容也并非指导如何编写一个用于生产环境的服务器,如果有需要的话,还是建议直接使用诸如NginxApache之类可信赖的服务器。

如果您对HTTP协议不同版本之间差异以及协议历史感兴趣,这里有一篇不错的文章

什么是HTTP协议

HTTP是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的缩写。它是万维网(World Wide Web)上几乎所有资源(文件和其他数据)的载具。大多数情况下,HTTP协议用于替代直接使用TCP/IP套接字,TCP协议是我们要使用的基础协议。

这并不是否认HTTP协议可以基于互联网上的其他协议,甚至是其他网络环境。HTTP协议仅仅假设传输环境可靠。因此理论上任何提供类似可靠传输的协议都可以使用。不过,规范并没有明确如何将传输协议的传输数据单元映射成HTTP/1.1协议的请求和响应结构。

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将使用HTTP协议(类似的,如果你对技术趋势比较敏感,可能还听说过Gopher协议;如果你是在IoT领域,那么应该会使用MQTT协议)。这里的客户端可能是一个浏览器或者其他实现了HTTP协议的客户端。TCP和HTTP协议都是基于请求-响应的协议。这意味着刚开始客户端会发出一个请求到服务端,而服务端将会一直监听请求,同时对收到的请求做出响应。

HTTP协议传输资源,它是由统一资源定位(Uniform Resource Locator,URL)标识的一块数据。资源可以是一个文件,也可以是一个生成的查询结果。

开发人员可能会问:

这些服务将什么内容如何发送回去?

好吧,这就是RFC文档的作用了,定义了这些格式。相比于HTTP协议,TCP协议是更加底层的协议,它只描述了如何将数据从一个地方发送到另一个地方,并没有描述传输的内容。而在这方面HTTP协议则更加具体。

第一次接触

本文代码可以在GitHub仓库中查看(链接指向的是本文编写时对应的代码)。

首先,我们需要在特定端口监听并处理TCP连接。为了突出这个步骤,我将避免使用一切库(例如直接使用一个http crate),因为本文重心就是关注服务器如何工作。

正在和国际空间站对接中的航天器

好了,让我们新建一个工程,暂且叫Linda:

$ cargo new linda
$ cd linda

随后,我们将接受并处理连接。为了便于了解服务器运行情况,我还添加了了日志crate log以及其实现simple_logger。

[dependencies]
simple_logger = "1.3.0"
log = "0.4.8"

首先,需要打开一个套接字,以便客户端连接。这里我们使用TcpListener来绑定套接字。如果查看文档,可以发现bind函数返回值是Result,它代表了绑定的地址。返回的Result<>枚举表示该操作可能会失败,我们必须处理异常情况。TcpListener实现了incoming()函数,通过它可以获得连接的迭代器,后面就要处理这些连接。

use log::{error, info};
use std::net::TcpListener;
 
fn main() {  
   simple_logger::init().unwrap();
   info!("Starting server...");
 
   let ip = "127.0.0.1:8594";
 
   let listener = TcpListener::bind(ip).expect("Unable to create listener.");
   info!("Server started on: {}{}", "http://", ip);

   for stream in listener.incoming() {  
       match stream {  
           Ok(stream) => match handle_connection(stream) {  
               Ok(_) => (),
               Err(e) => error!("Error handling connection: {}", e),
           },
           Err(e) => error!("Connection failed: {}", e),
       }  
   }  
}
  • 第8行:定义需要绑定的IP(localhost)和端口。
  • 第10行:创建绑定指定IP:端口的监听器,如果失败返回错误。
  • 第13行:循环传入的连接。
  • 第14到20行:由于连接可能失败,使用match处理Result<>枚举的两种可能情况。
  • 第15到18行: 使用match处理handle_connection(stream) 返回的Result<>枚举,该方法暂时还未实现。

Rust没有异常。取而代之的是用于可恢复错误的Result枚举和用于无法恢复错误的panic!宏。(如果对此还不熟悉,建议阅读Result<>文档。)

现在,如果尝试在浏览器中访问http://127.0.0.1:8594,我们会收到“连接被重置”,因为服务器没有返回任何数据。

响应客户端

我们已经和TCP套接字建立了连接,现在我们要处理数据流。该功能通过之前代码块第18行的handle_connection(stream)函数来实现。下面我们就要来实现该方法。

目前,我们只解析了RFC文档中指定的请求行(Request-Line),既Request-Line = Method SP Request-URI SP HTTP-Version CRLF,而非整个请求头。

完整的请求体格式是这样的(从RFC规范中复制):

Request  = Request-Line              ; Section 5.1
           *(( general-header        ; Section 4.5
            | request-header         ; Section 5.3
            | entity-header ) CRLF)  ; Section 7.1
           CRLF
           [ message-body ]          ; Section 4.3
fn handle_connection(mut stream: TcpStream) -> Result<(), Error> {  
   // 512字节对于玩具HTTP服务器足够用了
   let mut buffer = [0; 512];

   // 将流写入缓存
   stream.read(&mut buffer).unwrap();

   let request = String::from_utf8_lossy(&buffer[..]);
   let request_line = request.lines().next().unwrap();

   match parse_request_line(&request_line) {  
       Ok(request) => {  
           info!("\n{}", request);
       }  
       Err(()) => error!("Badly formatted request: {}", &request_line),
   }  

   Ok(())
}

这里有许多新代码,因此让我们一段段来过。注意,该方法返回Result<(), Error>,匹配main.rs的代码。

将流读入缓存

首先,我们需要将可修改的TcpStream内容读如缓存,这里使用了一个512字节的&[u8]数组作为缓存。如果要多次写入,我们可以将它们缓存起来,当写入都完成之后把所有内容一次性写入流。这对于处理分块数据非常有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使用BufWriter;同时对于发送大文件也非常有效,此时能够大大提高效率。不过示例中要发送的文件已经在内存中了,因此不需要这些功能。

let mut buffer = [0; 512];

stream.read(&mut buffer).unwrap();

let request = String::from_utf8_lossy(&buffer[..]);
let request_line = request.lines().next().unwrap();

我们将缓存作为可变引用传入,然后将其转成String,以便后面可以解析。lines()函数将字符串按行分隔,并返回一个迭代器。next()函数返回迭代器的下一个元素。

在Rust中String和&str是不同的,其中String是保存在堆内存中且可以增长,而&str保存在栈上无法增长。

来自/r/rust的harvey_bird_person的提醒:

的确,&str无法增长,但这是因为它是不可变引用。任何不可变引用的数据都不可修改。&str指向的实际文本可能存在任何地方,文本可以分配在堆内存中,也可能是一个常量字符串或者任何东西。我们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

解析请求行

match parse_request_line(&request_line) {
    Ok(request) => {
        info!("Request: {}", &request);
    }
    Err(e) => error!("Bad request: {}", e),
}

Ok(())

这里我们将请求行(按照RFC规范定义)传入目前没有实现的函数parse_request_line()。这里我们按引用传递。如果解析函数返回OK,就将其打印出来;如果不正确则返回错误。现在来看解析函数本身:

fn parse_request_line(request: &str) -> Result<Request, Box<dyn Error>> {  
   let mut parts = request.split_whitespace();

   let method = parts.next().ok_or("Method not specified")?;
   // We only accept GET requests
   if method != "GET" {  
       Err("Unsupported method")?;
   }  

   let uri = Path::new(parts.next().ok_or("URI not specified")?);
   let norm_uri = uri.to_str().expect("Invalid unicode!");

   const ROOT: &str = "/path/to/your/static/files";

   if !Path::new(&format!("{}{}", ROOT, norm_uri)).exists() {  
       Err("Requested resource does not exist")?;
   }  

   let http_version = parts.next().ok_or("HTTP version not specified")?;
   if http_version != "HTTP/1.1" {  
       Err("Unsupported HTTP version, use HTTP/1.1")?;
   }  

   Ok(Request {  
       method,
       uri,
       http_version,
   })
}

第2行将请求行数据按照空格分隔,返回一个迭代器,后面可以循环。后面在第4、10、19行就调用了其next()函数返回字符串的后面一部分,然后ok_or()函数将返回值从Option<>转换成Result<>。(如果对Rust的Result<>还不熟悉,请参阅文档。)如果ok_or()函数返回错误,我们将打印出一些错误消息。

ok_or()函数将Some(v)映射成Ok(v),将None映射成Err(err),最后我们将错误使用?传播出去。

第13行我们指定了文档根目录,该目录是服务器查询文件的地方。然后我们将静态的根目录和uri拼接起来,并检查文件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我们返回错误。观察这个函数的返回值签名Result<Request, Box>,这里dyn表示动态的,既可以返回任何类型的错误。这样让我们以后能够返回格式化的错误消息。

最后,我们检查请求的方法是否为GET(兼容HTTP/1.1实现也必须实现HEAD请求)。然后我们检查URI映射的文件系统文件是否存在,以及HTTP版本是否是HTTP/1.1。如果不满足要求,我们将向上传播错误。

如果一切正常,我们将返回Ok()包装的Request对象。

Request结构体

其中一个至今没有说明的是Request结构体。我们会将请求行保存到这个结构体中,格式按照RFC规范中定义的:

Request-Line = Method SP Request-URI SP HTTP-Version CRLF

SP是空格字符,CRLF表示回车和换行(起源于打字机时代)。我们用\r\n来表示CRLF,这里\r表示回车,\n表示换行。

用代码格式化的语句为:

format!("{} {} {}\r\n", self.method, self.uri.display(), self.http_version)

以下是我们可用的请求方式列表:(来自于规范)

  • OPTIONS
  • GET
  • HEAD
  • POST
  • PUT
  • PATCH
  • COPY
  • MOVE
  • DELETE
  • LINK
  • UNLINK
  • TRACE
  • WRAPPED

目前我们只会实现GET请求。按照规范后面就是请求的URI:

GET请求表示获取的信息(以实体的形式)用请求URI来标识。

因此,如果我们通过GET请求获取/index.htm,并且服务器的根路径中有这个文件,我们会将其作为响应体返回。

它(HTTP协议)构建于统一资源标识符(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URI)[3]提供的参考原则之上,通过位置(URL)[4]或者名称(URN)[20]来标识资源,并应用指定的方法。

我们将URI保存为std::path::Path类型。

最后,我们将要使用的HTTP版本是HTTP/1.1,我们使用&str类型存储。

struct Request<'a> {
    method: &'a str,
    uri: &'a Path,
    http_version: &'a str,
}

注意,我们使用了字符串引用,而非String对象。因此必须给它们指定生命周期标记’a’。

然而,当我们尝试编译的时候,编译器给出了如下的错误:

error[E0277]: `Request<'_>` doesn't implement `std::fmt::Display`
  --> src/main.rs:57:27
   |
57 |             info!("\n{}", request);
   |                           ^^^^^^^ `Request<'_>` cannot be formatted with the default formatter
   |
   = help: the trait `std::fmt::Display` is not implemented for `Request<'_>`
   = note: in format strings you may be able to use `{:?}` (or {:#?} for pretty-print) instead
   = note: required by `std::fmt::Display::fmt`

这意味着我们得自己手工实现fmt::Display trait,因为Rust在打印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正确的格式化Request结构体。

以下是fmt::Display的实现:

impl<'a> fmt::Display for Request<'a> {
    fn fmt(&self, f: &mut fmt::Formatter<'_>) -> fmt::Result {
        write!(
            f,
            "{} {} {}\r\n",
            self.method,
            self.uri.display(),
            self.http_version
        )
    }
}

当然,在给Request结构体实现Display的时候,我们也得手工指定生命周期。

一个hack的响应

目前为止,我们的服务器实际上没有返回任何内容……因此我们需要一个临时解决方案:创建一个index.html文件,作为返回的一部分发送出去。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This is a title</title>
  </head>
  <body>
    <h1>Hello from Linda!</h1>
  </body>
</html>

理论上我们可以在文件内写任何内容,但是考虑到目前还没有兼容发送其他媒体问题,例如图片(为此我们需要实现MIME类型,该功能后续会支持)。让我们引入文件系统库:

use std::fs;
match parse_request_line(&request_line) {  
   Ok(request) => {  
       info!("Request: {}", &request);

       let contents = fs::read_to_string("index.html").unwrap();
       let response = format!("{}{}", "HTTP/1.1 200 OK\r\n\r\n", contents);

       info!("Response: {}", &response);
       stream.write(response.as_bytes()).unwrap();
       stream.flush().unwrap();
   }  
   Err(()) => error!("Badly formatted request: {}", &request_line),
}

首先,我们将文件作为字符串从文件系统读入。然后按照RFC规范(目前我们只返回状态行和实体内容)构建响应内容:

Full-Response   = Status-Line               ; Section 6.1
                  *( General-Header         ; Section 4.3
                  | Response-Header        ; Section 6.2
                  | Entity-Header )        ; Section 7.1
                  CRLF
                  [ Entity-Body ]           ; Section 7.2

状态行定义为:Status-Line = HTTP-Version SP Status-Code SP Reason-Phrase CRLF。该行内容暂时硬编码,本文第二部分我们将“更恰当的”实现该功能。

let contents = fs::read_to_string("index.html").unwrap();
let response = format!("{}{}", "HTTP/1.1 200 OK\r\n\r\n", contents);

状态码第一个数字定义了响应类型。后两位没有任何分类作用。首位数字有以下5个值:

  - 1xx: 信息响应 - 请求已经收到,继续流程

  - 2xx: 成功响应 - 请求已经成功接受、理解并处理

  - 3xx: 重定向 - 为了完成请求,必须执行后续操作

  - 4xx: 客户端响应 - 请求包含错误预发活无法被处理

  - 5xx: 服务端响应 - 服务端无法处理正确的请求

然后,我们对响应字符串调用了as_bytes,它将字符串转换成了字节数组。产生的&[u8]类型数据通过stream的write函数写入,最终通过TCP连接发送出去。注意,write和flush操作可能会失败,因此我们使用了unwrap()函数。这不是一个正确的错误处理方式,再下一篇文章中将会处理这个问题。

stream.write(response.as_bytes()).unwrap();
stream.flush().unwrap();

完整代码可以在GitHub上查看(链接指向的是本文编写时对应的代码)。

实际的实现中,我将大部分实现都放到了lib.rs模块中,仅仅对main()暴露了handle_connection()函数。后续文章我会对代码进行重构以适应各种响应类型。

运行

最终,关键时刻到了:当我们运行cargo run,然后在浏览器中打开http://127.0.0.1:8594,如果一切正常,将会看见如下输出:

INFO  [linda] Request: GET / HTTP/1.1

同时,在浏览器中我们可以看见html文件渲染后的样子。

当发现请求的文件存在时,将会发送index.html。在我们情况下请求的根目录存在,因为代码中硬编码了对应的文件并读入content变量,因此我们看见的是index.html渲染之后的输出。后续我们将检测文件是否存在,再发送对应的文件。

注意,我们只通过日志输出了请求行,而不是完整的请求头。完整的请求头看上去是这样的:

GET / HTTP/1.1
Host: 127.0.0.1:8594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rv:68.0) Gecko/20100101 Firefox/68.0
Accept: text/html,application/xhtml+xml,application/xml;q=0.9,*/*;q=0.8
Accept-Language: en-US,en;q=0.5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DNT: 1
Connection: keep-alive
Cookie: csrftoken=VbaHdSoP0mPmMqaeaEiaCOywh4ZKKy68MnHRNIZDVTqBgqGDFyFQspCguESsTbDy; sessionid=2xumbk29qxyhd8rsqltadllshxeftzaa
Upgrade-Insecure-Requests: 1
Cache-Control: max-age=0

我们可以使用http GET命令(该命令来自于httpie包,也可以使用curl命令)来请求这个URL。

如果我们使用了其他不支持的请求方法,例如POST,将会收到一个错误:

http: error: ConnectionError: ('Connection aborted.', RemoteDisconnected('Remote end closed connection without response')) while doing POST request to URL: http://127.0.0.1:8594/

代码运行日志看上去是这样的(我们简单的打印了请求行):

ERROR [linda] Bad request: Unsupported method

当然,这个简单的服务器还有一些问题。例如,当我们有许多请求的时候,如果其中一个请求耗时较长,那么其他请求方可能无法获取任何数据,因为服务器是单线程的。

但是,这些问题和一些规范中未实现的内容将在下次实现。下次我们将实现:

  • 多线程运行。
  • 请求和响应头(例如Content-Type等)。
  • 返回成功和失败响应。
  • 响应体(从根目录提供静态文件)。
  • 状态码(200 OK、404 NOT FOUND)。

本文代码可以在GitHub仓库中查看(链接指向的是本文编写时对应的代码)。

原文链接:

https://curiosityoverflow.xyz/posts/linda/

  • 发表于:
  • 本文为 InfoQ 中文站特供稿件
  • 首发地址https://www.infoq.cn/article/Z03Od6Q4CJtDuYoo9fUr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