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哈工大为什么会办哈工深,这不会吸走哈工大的资源吗?

不会吸走只会壮大,因为这样布局是为了突出重围。

有一年我陪同总公司高层(正局级)赴西南某省的制造业央企学习考察,对方也对等接待,接待、陪同的领导也是以正处、副局级领导为主。我这种低阶管理人员只能敬陪末座,不过因为出访团队人员比较少,因此每次见面会我都在场。

其中有一场我印象非常深,对方一名副总工在场,介绍技术动态,还有一名很出色技术管理处长,讲的深入浅出,这种扫地僧级的技术大拿的出场,让我对这个地处偏远地区的企业刮目相看。毕竟我也做过设计室主任,专业水平再差也是能凑合看的,但是后面一个问题超越了我对技术的兴趣。

汇报中提到该企业为了确保成套设备的自主知识产权,他们耗费巨资,打造了一个电子硬件设备车间,并且外聘了专家团队来指导建设。

在座的大多数都是技术专家,大家对这个车间的发展战略频频点头。我借着讨论热烈的时候提出了三点疑问(级别不够,不能前排发言)。

一是产能问题。报告很清晰的指出了成套产品的年产值虽然可观,但是这个辅助电子设备占比不高,而且设备属于非标,市场前景不是太好。新车间的预期发展堪忧。

二是专业性问题。该企业是制造类企业,内部并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尽管培养了一批非专业的人才,但是只能按现有条件运维,一旦产业升级,还要高薪外请团队完成升级换代。新车间的技术进步堪忧。

三是产品附加值问题。该企业自主建设该设备所投入的固定资产数额庞大,设备、厂房折旧带来的盈利压力颇高。这还不考虑这个车间维护带来的较高的期间费用。而且电子设备更新换代压力很大,如果突然停产,就意味着所有投入需要全部计提,当年就是巨亏。

技术管理处长当然没有相应的管理经验,他只是解释说这样有利于设备的成套性,而且企业高层能够下这样的决心,是一种大胆的战略,体现了领导的变革决心等等。

这些套话无法解释我心中的疑惑,我反问道:"如果您认为发展产业势在必行,那么为什么不采用外包战略,把所有的投资和费用变为材料费,最多只兴建一个相应的设计处室,大大降低风险和投入呢?"。

我这边的高层已经出言喝止了我,因为他们觉得既然对方已经下决心投资,我们没必要纠结于这个问题,进一步的探讨和纠缠是一种不尊重。

这时候对方的副总工出来解释,他应该是参与过高层的决策过程。

他的解释也是三点,但是一下子就把我的疑惑解开了。

前两个解释比较简单,一个是他们核算过边界成本,认为可以通过占领增量市场、维护好存量市场的方式,在后续服务中收回成本。另一个是这个后续市场就需要一个独立的自主平台去保护,配合成套设备制造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最后一个解释我至今还记得。

副总工说:如果我们不是在这个西南山区,而是在深圳,那么我可以利用社会化生产的优势,完全外包设计、制造、服务,我甚至只需要留下几个产业研究员,而且我将拥有比现在好很多的人力资源,目前我们去年招来(忽悠来)的西北C9及以上高校的几名毕业生已经全部离职了,人才队伍建设也压力很大。

这和工大发展深圳校区的思路如出一辙,工大也是把新兴学科布置在了深圳,浸淫在风口,培育壮大自己的技术优势,并结合广深地区杰出校友众多的优势,解决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迟缓,缺乏新兴技术发展平台的问题。

借天时,占地利,拥人和。后续工大深圳还会有更好的发展,从而带动工大整体的提升。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不理解为什么下血本打造哈工深。直到今年我看了南方几省的录取分数线我明白了。哈工深确实是当今东北发展受限情况下,校领导走的一步好棋。得益于良好的地理优势,哈工深从一开始便水涨船高,短短几年已经在绝大多数省份实现了对本部的超越,其中在我的家乡已经拉开了将近10分。随着哈工深的走红,工大的优势科目例如航天、计算机等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同时可能会使得一部分因哈工深分数较高望而却步的人将目标瞄准本部,事实上本部的师资其实完全不逊于甚至要强于哈工深,但随着地域的问题生源问题却逐年凸现,另外工大师资有点青黄不接的态势,年轻老师基本都是本地人工大毕业自产自销,而这并不利于长远的队伍建设。但随着人工智能的爆火以及哈工深的品牌效应,并且目前校领导也开始着手人才引进,相信工大本部会与深圳一起形成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1004A07YI3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