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仿制药为什么这么便宜?因为印度对于医药领域的“原创专利”是极度漠视的。
1970年,印度颁布新的《专利法》,允许印度企业可以随意仿制生产任意一种药品,只要制药工艺不太一样就行。《专利法》颁布后的30多年间,印度仿制药快速增长。其中,制药企业数量从1970年的2257家,增长到1980年的5156家,2005年超过了2.3万家。
印度在医药领域有多漠视“原创专利”?
一般一家药企研发了一种新药,获得专利后禁止任何人在一段时间内仿制该药物,这被称为专利保护期。按照国际惯例,专利保护期一般为20年左右(也有十几年到几十年的)。在专利保护期内,该企业为了收回研发成本,通常药价都会很高。待到专利过保后,其他药企才有权利进行仿制。
但印度药企可以直接漠视专利保护期,在原研药上市3个月内就能仿制。而对于这种行为,印度政府不仅不禁止,反而出台“强制许可”政策为其背书。
例如,德国拜耳公司的肝癌药物“多吉美”专利保护期到2021年,但印度制药公司早在2000年前就开始仿制销售。拜耳公司曾于2011年提起诉讼,但仍被印度“强制许可”。印度专利局的理由是“拜耳药物太贵,普通民众消费不起”。
对于印度的医药政策,还是要话分两头说。对于普通病人,确实大幅减少了医药费用支出。但这种政策也基本宣布印度不会出现原创性的医药公司了。目前医疗领域的创新源头在美国和欧洲,大头就是美国。而美国对于印度有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没有下狠手。大家可以拿这些年美国对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指摘作为参考。未来如果创新源头转换,且换成一个与印度在地缘方面有所对抗的国家,那这种医药政策极易成为被经济制裁的标靶。而且印度的政策也很难得到多边贸易体系的认同。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创新源头国家对印度的制裁联盟。到时,仿制他国会被约束,自己国家的原创又没有发展。而收紧这种专利政策又会带来大量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会以悲情替代经济规律的矛盾。印度的考验还在后面。
这个问题说到底,就是到底是先顾忌今人的性命,还是要顾及后人的发展的问题。一切皆要平衡,走极端的政策注定不会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