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七月,《第一财经》YiMagazine的线下沙龙活动Yi Salon重启了。
B站是怎么和中国年轻人划上等号的?
UP主是个好职业吗?
该如何界定互联网平台上的亚文化和主流文化?
带着这些问题,7月26日,《第一财经》杂志的主创团队来到了充满活力的海滨城市——厦门,和读者们面对面,聊了聊大家熟悉又“陌生”的B站。
戳视频可回顾现场精彩问答。
从2009年成立到2018年登陆纳斯达克,再到去年备受瞩目的跨年晚会,B站从一个移动互联网普及前的“边缘社区”,逐渐成长为中国最受瞩目的互联网公司之一。现在,它的市值已经超过150亿美元。
高市值和高知名度的背后,是一个简单的公式:B站=中国年轻人。它意味着,无论你是想赚他们的钱,还是想融入、研究或引导这个数亿的人群,你都无法绕开B站。在这一层面,B站又被添加了相当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属性。这也正是它登上《第一财经》杂志7月刊封面的原因。
本次沙龙在厦门十点书店·中华城店举办。十点书店源自知名文化类自媒体——十点读书,它是国内用户规模最大的文化类微信公众号之一,目前已有超5500万用户。
这间书店更像是一座老厦门城市中心的“城市文化公园”,它也正如人们对于公园本身的想象:满眼绿意,自然呼吸,散步散心,随处可以坐下休息。今年,第一财经与十点书店强强联手,共同推出“十点Yi客空间”。这个项目也是第一财经对“新零售空间”的又一次探索。
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两位嘉宾——厦门大学会计系助理教授、人民大学经济法学博士张扬,二次圈名coser、导演、神魔井社团社长孤星雪,与《第一财经》YiMagazine副总编辑陈锐、编辑许诗雨及主笔肖文杰一起,探讨了B站背后的商业逻辑和它所代表的年轻人文化。
从左至右依次为:陈锐、张扬、肖文杰、孤星雪、许诗雨
Q1
当B站UP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孤星雪:很多喜欢二次元或宅文化的人 ,其实有点社恐,只愿意和有共同话题、爱好的人聊天。 正好有这么一个地方,能够帮他们筛选掉不愿意打交道的人,留下有同好的人。我们圈内经常讲“次元壁”这个词,其实次元壁是蛮厚的,是不是圈内人我们聊一聊就知道了,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话语体系。早期的B站正是满足合了我们这样一群人的需求。
一开始我们拍cos、古装视频是完全没有收入的,大家凑钱拍这些喜欢的东西,都是“为爱发电”。 那谁会愿意看这些东西呢?我们当然是希望找到同好。把视频发在其他平台,一是流量上没有那么精准,二是用户可能也看不懂。而把视频放在B站上,至少有一群人能看懂。
Q2
B站是如何拓展用户和“破圈”的?
许诗雨:B站对用户的定义,除了看视频的人,还有做视频的人。2018年之前,它的用户战略是培养更多深度用户,把看视频的人转化成做视频的人。如果大家使用过它的创作中心,可以发现里面有很多专业的视频剪辑课程。
我们曾问过B站, “为什么你们变成了一个学习型网站?”他们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学生多,而学生就是愿意学习的,所以渐渐大家就会自发地分享相关内容。随着学习类内容的不断增加,B站也意识到了这个分区的价值,所以学习区现在成为了B站比较重点的项目,也成为了它在破圈过程中比较标志性的、创新的分区。
陈锐:B站的破圈之路,其实并不都是它主动策划的。今年年初刷爆社交网络的“后浪”广告,对于B站本来是一个相对小的项目,但谁都没想到它一经发出就获得了如此巨大的关注。借着这股关注的热潮,B站又顺势在7月推出了“毕业歌会”。B站有很多事情都是“将计就计”,这也是它聪明的地方。
Q3
出圈之后,UP主的状态有什么变化?
孤星雪:早期做B站UP主的时候,虽然不被大众所理解,但是我们会在自己的舒适区,有安全感和成就感。现在可能会有种“大家好像都知道了这个东西,那我也变俗了”的感觉。但这样的大环境也有好处,我们对大众的包容性和大众对我们的理解都提高了。最简单的说,我不需要再向别人解释什么叫cosplay。
不仅B站在商业化,圈子内的coser、UP主们也在商业化。比如我们之前做的电视剧《花千骨》的cos视频,获得了较高的点击率,剧组也会找我们联动。而一些品牌方在寻找合作时不会直接联系UP主,而是通过B站接洽,所以B站会逐渐开始签约一些UP主。与B站独家签约的UP主,会得到更好的资源。但由于这仍是个很新的行业,UP主也需要不停地推陈出新来维持粉丝量,所以大家还是会很焦虑。
让我们感动的是,尽管天气炎热,这场活动还是收获了许多读者们的支持。活动当天,有约200名读者来到了现场,甚至一位从《第一财经》周刊创刊起就关注我们的老读者也专程带着孩子来参加活动。在Q&A环节,读者们与嘉宾和杂志采编团队做了有趣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