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云技术平台赋能媒体融合发展创新

云技术平台赋能媒体融合发展创新

原创
作者头像
Frank
修改2017-09-14 11:15:51
4K5
修改2017-09-14 11:15:51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Frank的专栏Frank的专栏

媒体行业是传统而又新兴的行业,在数字化、信息化、移动化快速演进的今天,无论是用户、社会还是行业、政府都意识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必然之路。但媒体融合需要内容和技术双驱动,内容是硬道理,技术是生产力。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内容复制和粘贴,需要有一个促使融合从梦想到现实的因子,这个因子就是技术。

2016年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腾讯云共同发布了我国首个媒体融合云服务平台------中国媒体融合云,意在为媒体融合发展消除技术瓶颈。本文结合中国媒体融合云的背景及技术架构优势,剖析数字经济时代,云技术平台如何为媒体融合发展创新赋能。

一、媒体融合发展的期望

数字经济时代,从媒体行业的发展来看,有两个较大的变化: 一是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演变。我们知道最早的广播、电视,都是由一个“中心点”发出,甚至我们早期的网络结构,也是集中由 “中心点”服务器管理资源。互联网到来,信息传播转变为“去中心”的方式,分布式的存储与服务使得信息传播更丰富、更稳定、更有效。而现在的数字经济时代,更强调更高效、有机地协作,信息传播的方式进而演变成“融中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可以用下图1来表示:

图1:信息传播方式的演进

另一个是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方式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每个业务系统,从前端web、中间的逻辑、到后端数据库,再到底层操作系统、网络及硬件,都是采用相对独立的,隔离的纵切建设模式。我们会发现,在传统的纵切模式中,需要很多类型的技术人才,需要考虑非常多的技术点;业务系统的建设、扩容、改造、迁移都特别复杂;资源的利用率也成为问题。而数字经济时代,更好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已转变为:“平台+应用”的建设模式,即横切的计算、存储与网络等相关的资源池层(IaaS),数据库、中间件及通用组件的平台层(PaaS)以及最上面的应用服务层(SaaS)。这种横切的信息化模式,就是典型的云技术平台,通过云平台技术一体化管理,可以让我们的产品与技术人员更专注于业务,业务的上线、扩容、迁移都变得十分简单。两种信息化的建设模式示意如下图2:

图2:信息化建设模式的转型 注:图片来源于CIO时代学院姚乐老师《从传统信息化到互联网化》

数字经济时代的变化对各行各业都将产生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速度,二是协作,三是价值重构,四是个性化定制。 媒体行业也不例外。媒体融合过程中,将对原来的内容生产、传播及运营都带来全新的模式与挑战(见下图3),包括:

图3:媒体融合的挑战

媒体生产现在不仅有文字,还有语音、视频以及交互,如何最快速地生产出包括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态的内容?无论是专业的编辑、记者,还是用户报料,还是网络收集,这些渠道是否可以协同展开? 报纸、电视、手机、PAD等渠道都可以承载内容,生产好的内容如何协同渠道快速分发?用户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是否可以得到体验一致的内容? 融合媒体运营中,传播已不再是单向,是否可以马上得到用户或客户的反馈,是可以评估传播的效果?是否可以针对不同人群提供适合他们的内容?如何确保信息的安全? 显然,媒体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与创新。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用户会更强调个性化,媒体如何让用户产生黏性,从而提供精准服务;产品更多样,形态更丰富,如何更快进行迭代;对于媒体员工来说,如何让他们更加专业、协同和高效,并赋予他们成就感;媒体效益如何提高,除了影响力,还有盈利能力;资本能否认可。这些都给媒体融合提出了要求。 也就是说,数字经济时代,对媒体融合发展,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期望: •用户 个性化;更强的连接,更精准服务 •产品 多样化;丰富的形态,更快速迭代 •员工 专业、协同、高效;成就感 •效益 影响力(传播、引导、公信);盈利 •资本 认可、助力、繁荣生态

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于2017年7月在深圳举办的“云+未来峰会”上谈及云时代未来三个趋势时表示,云是产业革新的原动力,是新型社会管理的主平台,也是人工智能的强载体。现在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很多时候是“用电量”,同样,将来衡量媒体的发展也会有一个重要指标,那就是“用云量”。 因此,云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一个基础设施,无论是应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挑战、还是满足融合发展创新的期望,云技术平台都是媒体融合发展创新的最佳选择。

二、云技术平台赋能的技术优势

一年前,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腾讯云共同发布了我国首个媒体融合云服务平台——中国媒体融合云,意在为媒体融合发展消除技术瓶颈。

1、中国媒体融合云概述

中国媒体融合云源自于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概念与系统,见下图4:

图4: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体系 “中央厨房”体系由空间平台、业务平台、技术平台构成,不仅将人民日报、合作媒体、政府、认证用户及社会公众有机连接起来,也打通了国内外合作媒体、互联网合作伙伴及人民日报社的各媒体终端,提供了空间和业务模式分享、内容协作生产与分享推送、技术能力支撑以及盈利分享体系的接入。 中国媒体融合云正在基于“中央厨房”的成功应用,把“中央厨房”全媒体平台上的技术能力、内容、生产和分享能力以及渠道能力全部开放出来,着力打造“内容+融合能力+渠道开放连接生态”,可以帮助我们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得更快,更方便,生态也会更丰富。

2、实现与支撑中国媒体融合云的技术架构

中国媒体融合云的技术支撑架构如下图5所示。

图5:中国媒体融合云技术支撑架构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媒体融合云是典型的横向切分“平台+应用”的信息化建设模型。底层是腾讯云提供技术支撑的,包括云服务器、存储及网络的IaaS资源池,也有公共组件如大数据、直播、安全防护等PaaS服务;中间一层是媒体通用的生产运营组件,如集成部署、订购计费等;最上层是利用媒体生产、协作、分发及应用商店、可视化工具等媒体应用相关的业务服务层。 由架构可见,中国媒体融合云很好地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结合,给员工及专业伙伴提供了丰富的工具与能力,可以打造形态丰富的媒体产品,为用户提供了多样的且个性化的内容,在协作与效率方面,扩展与增长方面都有强大的支持。

3、中国媒体融合云具备的优势

2.3.1腾讯沉淀多年的技术能力

媒体融合云直接输出了腾讯沉淀多年的技术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拥有全球最强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QQ与微信这些海量互联网用户产品的服务经验,全球领先的互联网产品与技术研发能力,互联网安全实战能力等等。

2.3.2 腾讯云丰富且强大的IaaS、PaaS、SaaS能力

媒体融合云直接引用腾讯云丰富且强大的IaaS、PaaS、SaaS能力,包括:计算、网络、存储、数据库、安全、域名服务、移动与通信、监控与管理、视频点播与直播、大数据与AI等全面的技术能力,而且这些能力还在不断地升级、扩展中。见下图6:

图6:中国媒体融合云当前具备的技术能力

2.3.4性能卓越的高可用架构及分布式部署

目前,基于腾讯云立足中国,布局全球的服务节点,中国媒体融合云上的服务可以享有性能卓越的高可用架构及分布式部署优势,比如全球34个服务节点,可以让全球用户快速就近访问媒体服务(见下图7);国内多达28线的BGP优质网络,让复杂网络环境下的中国网民均可顺畅访问高效地访问所需的媒体内容;机房多出口容灾,可以在1秒内完成异常流量调度;双平面网络架构,使提单接入层交换机故障情况下,用户无缝切换;国内CDN加速节点超过500个,海外超过50个,总体高达4T的DDOS防护,可让业务在攻击面前高枕无忧。

图7:腾讯云全球服务节点分布

2.3.5 顶尖的互联网信息安全能力

中国媒体融合云通过底层腾讯云,自动获得业界认可的最高等级的安全认证。包括:

  •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
  • 国内首获云计算领域ISO27001:2013认证
  • 首批通过可信云服务认证
  • 6项 可信云认证

其次,具有久经考验的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与处置能力。包括:

  • 日对抗黑客扫描及攻击次数超过1亿次
  • 日化解帐号破解尝试次数高达100亿+
  • 月扛DDoS攻击次数50,000+
  • 单节点可抵御DDos流量500G+,总体抗Ddos流量4T+ 举例来讲,正是因为云技术平台陆续开发出的验证码服务、垃圾消息过滤、后门木马检测、异地登录提醒、漏洞扫描等新技术,在技术风险和网络安全问题面前,“可以承受每天超过100亿次以上的账号破解尝试。”2.3.6 独创的专属服务区让融合更灵活、安全、高效 中国媒体融合云独创专属服务区,可以依据用户需要进行资源的量身定制,不仅满足用户的高性能要求,也提供灵活的部署能力。见下图8示意:

图8:中国媒体融合云专属服务分区示意图

专属服务区的资源可以做到独享隔离,并且提供精细的访问控制,接入及互连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不仅连接的链路可以多路由冗余,互通组网方式也非常便捷。 举例而言,我们在专属服务区可为客户提供CDH(专用宿主机:Cvm Dedicated Host )、CPM(黑石物理服务器:Cloud Physical Machine)、VPC(私有网络:Virtual Private Cloud)、DC(专线接入:Direct Connect)技术能力,分别简介如下: CDH:可以让客户以独享宿主机资源方式购买、创建云主机,以满足您的资源独享、安全、合规需求;购买专用宿主机后,客户可在其上灵活创建、管理多种自定义规格的独享型云主机。在此之上,可使用高质量的BGP网络,VPC,弹性IP重新映射等服务。 CPM:是一种按需购买、按量付费的裸金属云服务,为客户提供云端专用的高性能、安全隔离的物理集群。使用该服务,客户只需确定配置和数量,获取服务器时间将被缩短至4小时,服务器供应及运维工作交由中国媒体融合云,而客户则可专注于业务创新。 VPC:是在中国媒体融合云上自定义的逻辑隔离网络空间,与客户在数据中心运行的传统网络相似,托管在私有网络内的是客户在中国媒体融合云上的服务资源,如云主机、负载均衡、云数据库等。客户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私有网络,包括自定义网段划分、IP地址和路由策略等,并通过安全组和网络ACL等实现多层安全防护。同时,客户也可以通过V**或专线连通私有网络与客户自有的数据中心,灵活部署混合云。 DC:是中国媒体融合云提供的高可靠专用网络接入服务。客户可以利用专线接入将媒体融合云与客户的办公室、数据中心、第三方合作伙伴相连接,实现大容量高可靠网络互联的混合云部署。

2.3.7 融合云打造了开放协同的共赢生态圈

云是一个开放协同的共赢生态,中国媒体融合云更是如此,它使得媒体、用户、开发者、内容提供商、技术服务商、资本都在云上,大家一起在云上生长、云上开放。

总结一下,中国媒体融合云具备以下领先优势:功能强大、性能高效、安全可靠、专属分区、生态协同。可以帮助我们媒体融合创新得更快,更方便,生态也会更丰富。如果大家都在这个平台上,很多内容都可以互通,技术也可以共享。

三、媒体融合云的未来展望

媒体融合云专注服务于媒体行业,专注于媒体融合发展与创新,未来首先是将不断探索内容和服务创新的技术能力建设。 比如,如何通过技术,打造更新、更形象生动、更受欢迎的富媒体内容?也许未来我们系统推送的不仅是单调的文字、图片,还会加入很多特别的动态因素,例如AR技术的应用(见下图9)。未来AR、AV、VR、MR等技术的充分应用,甚至不排除可以用户或受众对媒体内容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图9:利用AR技术产生更生动的富媒体内容

再比如,我们能否通过AI技术自动生成内容?依据热度及用户/读者画像,在机器学习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不仅是推荐个性化内容,还应该可以自动生成个性化、适个每一个用户的内容。不仅是预测热点,还可以自动产生评论、智能客服务,智能提升产品内容质量与活跃度(见下图10)。

图10:智能自动生成个性化内容   未来还是万物互联的世界,是协作的世界,所有可见的资源和设备都会连入互联网(见下图11)。在云平台技术支撑之下,所有东西连接起来,未来可以把媒体资讯推送到里面去,也可以接收到信息反馈,生成更好的内容。也就是说,媒体融合发展创新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

图11:未来是万物互联的世界

新技术与应用场景在快速进化与演进当中。一切细微之处,皆是演进之端。未来在云技术平台支撑下,万物互联,协作共享,不断进化造就无限可能的媒体融合创新共赢生态。云技术平台也将使得媒体的价值无限延伸。

  • 2017.9于广州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一、媒体融合发展的期望
  • 二、云技术平台赋能的技术优势
    • 1、中国媒体融合云概述
      • 2、实现与支撑中国媒体融合云的技术架构
        • 3、中国媒体融合云具备的优势
          • 2.3.1腾讯沉淀多年的技术能力
          • 2.3.2 腾讯云丰富且强大的IaaS、PaaS、SaaS能力
          • 2.3.4性能卓越的高可用架构及分布式部署
          • 2.3.5 顶尖的互联网信息安全能力
          • 2.3.7 融合云打造了开放协同的共赢生态圈
      • 三、媒体融合云的未来展望
      相关产品与服务
      私有网络
      私有网络(Virtual Private Cloud,VPC)是基于腾讯云构建的专属云上网络空间,为您在腾讯云上的资源提供网络服务,不同私有网络间完全逻辑隔离。作为您在云上的专属网络空间,您可以通过软件定义网络的方式管理您的私有网络 VPC,实现 IP 地址、子网、路由表、网络 ACL 、流日志等功能的配置管理。私有网络还支持多种方式连接 Internet,如弹性 IP 、NAT 网关等。同时,您也可以通过 VPN 连接或专线接入连通腾讯云与您本地的数据中心,灵活构建混合云。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