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is a statistical procedure that uses an orthogonal transformation to convert a set of observations of possibly correlated variables into a set of values of linearly uncorrelated variables called principal components.
主成分分析(PCA)是一种常用的数据降维方法,可以将高维数据在二维或者三维可视化呈现。具体原理我在这里就不再详述,网上有很多教程都不错,可以参考 这里 或者 PCA 的维基百科页面。
我在这里简单的叙述下。假设我们的数据集是 m×nm×n 的,即 mm 个样本,每个样本 nn 个属性(特征),那么我们想要将这些数据呈现在图上,以便让我们对数据有个直观的了解或者其他用途。换句话说,需要 n<=3n<=3 ,一般来说为 2(平面) 或者 3(立体),需要一种变换来让新产生的属性可以代替原来的属性,可以通过下式来变换,
Y=XW
Y=XW 其中 YY 是变换后的新属性,XX 是原始属性,WW 是变换矩阵,而这个变换矩阵的列是 XTXX^TX 的特征向量。YY 中的新变量依据该变量对原始变量的解释能力(解释的总方差)从高到低排序,那么第一个就称为第一主成分,第二个就称为第二主成分,以此类推。假如我们需要降到 3 维以便于我们可视化,那就取前三个主成分作为原始属性的代表。即假如原来每个样本有 64 个属性,那么现在每个样本就有 3 个属性,就可以绘图了。
本文使用的数据集不是完整的 MNIST 数据集,而是 scikit-learn
自带的手写数字识别数据集。
该数据集的信息如下: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from sklearn import decomposition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seaborn
from mpl_toolkits.mplot3d import Axes3D
%matplotlib notebook
mnist = datasets.load_digits()
X = mnist.data
y = mnist.target
pca = decomposition.PCA(n_components=3)
new_X = pca.fit_transform(X)
fig = plt.figure()
ax = fig.gca(projection='3d')
ax.scatter(new_X[:, 0], new_X[:, 1], new_X[:, 2], c=y, cmap=plt.cm.spectral)
plt.show()
结果如上图,实际上这个图是可以来回拖动和缩放的,所以建议在本地实际运行程序。图中每个颜色代表一个数字(0-9),可以大致看出每类数字分布在相近的区域。
此外,可以使用 pca.explained_variance_ratio_
查看各个主成分解释的总方差:[ 0.14890594, 0.13618771, 0.11794594]
,这三个主成分解释了大约 40% 的原始信息,这个比例还是很低的,不过我们这里的目的是可视化而不是抽取信息。使用 pca.get_covariance()
得到上文提到的变换矩阵。
12月7号 Google 在其开发者博客中宣布了一个开源的高维数据可视化工具:Open sourcing the Embedding Projector: a tool for visualizing high dimensional data,其中一个是在和 TensorFlow 一起使用的 TensorBoard ,另一个是独立版本,用户可以直接在网页上访问,地址在 这里。如下图:
目前有 4 个数据集可以选择:Word2Vec All(71291×200),MNIST(10000×784),Word2Vec 10K(10000×200),Iris(150×4),可以选择是否用颜色标注、降维方法(T-SNE,PCA,自定义)、夜间模式、3D标签模式等。以MNIST为例,可以看到这三个主成分对原始信息的解释比例只有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