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豆瓣”来了:杨勃能否重塑移动

“豆瓣”来了:杨勃能否重塑移动

作者头像
罗超频道
发布2018-04-25 15:51:23
5170
发布2018-04-25 15:51:23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罗超频道罗超频道

“豆瓣”已正是登陆App Store,豆瓣的第12款App姗姗来迟。这是豆瓣的分水岭:移动业务不再“重度垂直”而是走向“通用性、轻量级和平台化”,豆瓣的“慢公司”的帽子正在被努力脱下以应对快节奏的移动时代,2014年已是移动互联网在中国高速增长的第五个年头,豆瓣大幅调整思路重新出发,是杨勃的险招,也是不得不做出的改变。

豆瓣移动:不再“重度垂直”

2013年在一个产品大会上,笔者有幸见到杨勃真身并听其分享产品之道,“用户价值外部性”等观点正是在此时提。我清晰地记得杨勃对移动互联网的态度,大意为豆瓣在移动端又回到创业状态,许多东西推到重来有被解放的感觉,豆瓣方向很明确:“豆瓣不会有整合的豆瓣客户端,而是去推出一个个独立的 APP”。

豆瓣并没有广撒网去尝试各个领域,而是将擅长的细分领域做细。“一个App只做一件事”的原则确实可让每个App做得更深更细更精,豆瓣每一个App都较好地满足其对应的“重度用户”,不过重度用户数量是有限的,豆瓣每一个App无法得到大量用户。

App过度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数据显示大多数用户最常打开的App不会超过10个,移动互联网“强者愈强”的顶部效应,让超级App们有更多机会被推荐或者进入榜单,进而继续获得更多用户。豆瓣在拥有11款App的情况下,却没有一个进入TOP20,这与其在PC端流量地位并不相称。

“豆瓣”App的推出意味着豆瓣正在想办法将部分垂直App的重叠需求集合到一起,让一个App满足更多用户,最终目标是让“豆瓣”成为豆瓣在移动端的“旗舰”。当然,其他垂直App不会被替代,通过功能、用户和场景区隔,对应的垂直App依然还有位置。但这无疑是豆瓣移动思路的再定位:不再重度垂直,而是做一个通用的、浅层的和平台化的App。

从“群星闪耀”走向“众星拱月”

移动多产品战略同伴众多。

杨勃是移动互联网超链接失效观点的坚定持有者,与王小川、周鸿祎等人观点类似,即认为移动互联网被一个个应用分割,每个App都是信息孤岛,基于桌面、浏览器或者搜索引擎的“入口”模式已在失效。在这个大环境下,百度、腾讯、网易、3G门户、360、Google等公司均采取App矩阵策略,广撒网尽量笼络用户和把握机会,最激进的是百度,其宣称已拥有14个过亿用户的App。

百度、腾讯等公司的APP矩阵策略都有“打头阵”的杀手级App。腾讯有微信和手Q双子,百度有搜索、地图和应用市场三驾马车,阿里则有支付宝钱包、手机淘宝、微博和UC浏览器,360有手机卫士……“核心”App的存在避免了整体分散的缺陷,可以缓解“顶部效应”问题,可以进入应用榜单,可以抢占用户桌面。团队则可以集中优质资源到某个或者某几个核心应用单点突破,而不是平均分配资源最终每个App都会资源紧缺。

豆瓣缺乏“杀手级App”,豆瓣电影、豆瓣购书单或者音乐人都不能独当一面。“豆瓣”App的使命或许正是做豆瓣在移动端的核心App。

从功能来看,“豆瓣App”就是一个影音书的点评、管理和讨论工具。它可进行点评、评分和兴趣讨论。豆瓣的优势是近十年积累的最全面的影音书资料库、评论库、标签库和兴趣图谱,这些将帮助“豆瓣”App有一个高的起点。豆瓣App的“讨论”功能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可以证明豆瓣不是简单把豆瓣网装到手机,每一个条目都对应一个讨论组,每个用户都可以加入进去像“群聊”一样进行讨论,不再需要加入小组或者回帖,这更加适合移动交流,更能激活用户交流热情并可向社交转化。

除了资料库和点评发现工具,豆瓣还有两个衍伸定位:导购,下单、订票,目前豆瓣App不支持;社区,豆瓣是最大的兴趣社交网络,小组、同城、相册和广播,以及购物分享社区“东西”。

导购和社区在“豆瓣App”中都还没有体现,未来或许会形成一个新的东西。最终与“豆瓣”App一起成为豆瓣在移动端的“双子”:工具+社交。其他垂直App与二者互补,进而形成“众星拱月”的App产品架构,就像百度、腾讯等做到的一样。

移动互联网留给豆瓣时间不多了

在与豆瓣相仿的“慢公司”大众点评进入腾讯怀抱之后笔者便撰文表达对豆瓣节奏太慢跟不上移动时代的担忧,现在看来一语成谶。

在“豆瓣”App之前,尽管豆瓣在3年时间推出了10多个App,但依然不够快:商业化慢迟迟未盈利、团队扩张慢还是百人规模、产品更新慢App鲜有升级,模式探索慢很少碰热门业务,移动业务慢没有杀手级App……豆瓣的“慢”与移动互联网的“唯快不破”格格不入。

想在移动端颠覆豆瓣者大有所在,单就兴趣社区就有百度贴吧、微群组这些对手。微信、猫眼、时光的电影应用做得风生水起。正因为豆瓣的“App矩阵策略”让其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要应对不同的对手。

2014年移动互联网正在进入最后的疯狂。

用户和资源正在高度向巨头集中,巨头则对垂直领域虎视眈眈;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放缓新用户获取成本增加,大市场红利减弱。巨头之外的App要出头的通道已经越来越窄。

不过,移动互联网对PC互联网的侵蚀正在加快,尤其是在智能设备和高速网络的带动之下,人们乐意消耗更多时间在移动设备上,中国流量老大百度的移动流量比例,即将在今年全面超过PC,豆瓣的“分流危机”自然也会存在。

慢如豆瓣,淡定如杨勃者,或许会有些着急了。

杨勃的博客透露,豆瓣这次一个月时间便匆忙上马“豆瓣”App,并且还不尽如人意,这与豆瓣过去的“慢”和“完美主义”的风格相去甚远。

一些人质疑这款App离豆瓣过去产品的完美级别还有不少距离,但杨勃一开始就表示“会以至少两周一次的速度不断更新和完善",或许这均表明豆瓣的自我变革之心:从产品形态到行事作风再到业务重心,都变了。

“豆瓣团队在多方向探索几年之后,重新回到集中、专注、快速的工作方式中。”杨勃在豆瓣博客写到。现在,杨勃要重塑豆瓣的移动——用更“快”的方式。

SuperSofter是WeMedia早期成员。关注SuperSofter与阿超一起围观冷暖科技世界。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4-08-21,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罗超频道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