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浅谈海量平台的质量管理

浅谈海量平台的质量管理

作者头像
DevOps时代
发布2018-06-22 14:31:40
2.1K0
发布2018-06-22 14:31:40
举报

讲师介绍:在互联网电商公司,做质量保障和技术保障10年+,之前在1号店做质量总监和高级技术总监,负责企业信息化平台研发、自动化运维开发、质量保证、工程效率、CI/CD、敏捷开发转型、中间件研发等工作。长期深度参与千人研发团队规模的业务成长、架构演进、敏捷开发转型、工程效能建设、过程改进与度量、软件测试等从0到1、从1到N的多年变革过程和创新实践。担任过多年公司周年庆、双11等大促活动的技术保障总负责人和总指挥。

今天的主题离不开DevOps和敏捷,从质量的角度切入,看看DevOps的生态下质量到底是怎么做的。因为时间关系,我从全面的角度分享一下这些年的思考和实际做的案例。

1. 读懂质量

首先看一下质量是什么。回顾一下历史上的质量事故。

  • 第一个事故是日本的卫星,因为一行错误代码损失了18亿。
  • 第二个是我以前的例子,我们有一个开发,凌晨二三点要做配置切换,调了闹钟,但是闹钟没有响,公司损失了2万元的订单。
  • 第三个也是历史上我们的某个团队,那次上线没有改任何代码,结果订单跌了几个点,公司损失了4万元的订单。

除了第一个例子,其他例子看起来好像跟代码没有关系,而这些都是质量事故,到底什么是质量呢?它是不是质量部门的事呢?

质量特性里除了功能还有什么特性?(现场互动)

这几个方面在软件开发里用得比较多,即功能、性能、安全、易用、可靠。研发部门中,各个角色的关注侧重点不一样。研发工程师关注功能、性能多一些,安全部门就关注安全方面,运维部门关注可靠、性能多一些,各有侧重点。

质量工程师是一个能较完整去关注产品质量方方面面的角色,也是促进其他角色去全面关注质量的角色。

最近三年,我做得比较多的是从业务、开发、架构、运维、安全几个方面来综合管控技术风险。技术风险管控是对公司的生意负责,不仅仅是功能上去没有问题就OK了。我在2015年有一篇电商大促技术保障的分享里有比较全面的总结,这里我今天主要谈质量相关的管控工作。

那么质量管理涉及到哪些方面?我们暂不从学术理论上来探讨,就我过去十年多互联网质量管理方面的经历来看,我总结下来,互联网应用的质量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了发布管理、变更管理、风险管理、缺陷管理、配置管理这几个方面。从后面要讲到的质量保障全景图里,也可以看到我这个观点。

2. 思考、挑战、趋势

先来看看互联网系统的质量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第一,从系统视角来讲,是业务海量访问的考验。

对于核心业务,重要性自不必说,一旦出错,哪怕几分钟,也可能是动辄几百万的直接资金损失。同时,看似不在主路径上的业务,比如某些在用户体验上能体现出自家特色和差异、增加用户粘性的模块,或者那些可以带动主营业务的转化和增长的模块。

这些业务模块出错,从公司整个业务大盘上看,只有1%的出错率,而其实波及的是数万到数十万的DAU,如果再加上峰值倍数的放大,影响用户数也是非常巨大的。

我把这些叫做长尾业务保障点。所以,无论是核心业务,还是长尾业务,影响的都是公司某一块业务和产品的业绩。

对研发团队特别是质量团队来说,1%的概率也是不容忽视的,这是传统“二八原则”无法指导我们的地方。这就是海量业务给质量保障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这也是未来软件研发行业的必然趋势。

第二,从商业视角来讲。去年,京东提出“无界零售”战略,新的商业模式,对于研发团队来讲也是新的挑战。

  • 首先,它的商业需求来自于各种用户,有公司内部的,有外部商家的,有在线顾客的……
  • 第二,在巨大体量下,业务还要继续高速的增长;
  • 第三,在技术复杂度上,承载业务的终端不仅仅是主APP,还有微信、QQ、小程序以及延伸的其他APP产品。而智能物联的兴起,又让软件产品从手机这个终端发展到了其他终端,比如冰箱、音箱、电视等等。
  • 同时,在工程效能方面,对敏捷的实施提出更高的要求:业务响应和交付要快,同时要保障品质和体验。
  • 另外,千人研发规模,意味着有大量的部门在一起协同工作,所以对协同效率的要求也高。 可以看到,这里其实是有很多冲突的。有时候为了赶进度上线,要被迫牺牲一点质量,有时候跨部门的沟通有效率问题,进度周期就很紧。所以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第三,敏捷转型的挑战。

这是我2013年做敏捷转型时亲身经历的挑战。正如上面提到的,公司的业务在快速增长、研发团队已经接近千人规模、系统技术复杂度在上升、跨团队协作效率面临考验……因此,提高交付能力,不能再无限扩大规模,而需要解决效能的提升问题。

在敏捷测试转型过程中,技术手段、角色分工在变化,所以人数也在变化的。

下图是敏捷测试团队的人员变化情况,图上的数字,对测试团队来说可能是一个悲哀的。当然,老板最喜欢这个数字,因为公司人力成本在下降,或者说业务在增长、但人力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所以从大局来讲,我们需要意识到这是趋势,也是敏捷改革、工程效能建设的正确目标。

3. 构建海量平台的质量体系

3.1 如何构建保障体系

面对这样的挑战,怎么做质量保障的体系呢?

  1. 首先,从管理上,在组织架构的设计上,要进行转变和调整。这是质量管理组织架构需要的形态,包括业务测试组、验收支持组、框架平台组、配置管理组、过程审计组、过程规划组、技术风险组。这些在我之前带过的团队都有涉及。根据研发部门情况和所处阶段的不同,图中罗列的这些既可以是虚拟角色,也可以是一个实体组织。
  2. 如果研发对应的业务涉及多平台的,此时可能一个测试团队只对口某一个垂直的平台,这需要垂直以外的横向团队进行支持。这是设计验收支持组的目的。
  3. 过程审计是对研发过程进行审计,过程规划是进行管理平台规划和过程改进的,风险组在很多团队是缺失的。对这个团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综合的能力。
  4. 其他组从字面上比较好理解,就不多说了。

3.2 京东质量保障体系

对于京东商城前台来讲,涉及的产品线形态很丰富,前面讲挑战的时候我也提到了。承载业务的被测对象从APP、咚咚、小程序等延伸开来,这个示意图描述了这个复杂情况。这时候质量保障各种包括哪些呢?

我这里尝试着概括总结出一套适合互联网测试行业参考的一套体系。

下面这个图,是我思考整理的质量保障体系一个全景图,这里稍微展开说一下。

有两个方面,左边是以技术为主的,右边是以管理为主的,两边是相辅相成的。左上角的是测试策略。每家公司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训和业务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测试策略。我这里总结的策略模型,希望能给同行带来参考。

从白盒测试开始,到App功能、性能、API和微服务以及用户体验和自定义的专项测试。这是测试团队最核心、最主要的工作。这些定义可以解决策略是否完整的问题。那么是否可以被执行、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下面质量平台和右侧过程管理要来协助解决的问题。

质量平台包括质量管理平台、测试执行平台和测试监控平台。 监控和运维有点区别,一部分是对代码的,一部分是对业务质量进行监控。过程管理与改进包括了流程标准规范、事件问题管理、过程度量与改进、演习演练管理、合规审计、敏捷抵近实施。量化管理包括能力评估模型、敏捷度量模型、平台产品度量模型、质量度量平台。

平台产品是我们有大量的平台,我们怎么来度量这些产品的质量?这也是要考虑的,这是支撑整个研发流程的一套产品。

3.3 京东“四化”建设

我对工程效能建设的总结是:“四化”建设,即标准化、自动化、积木化、智能化。

3.3.1 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建设,包括系统、应用、配置和人、角色,以及组织、团队、绩效。绝大多数标准、规范等的确立,通过过程定义组织比如QA团队来牵头解决。而最难的是组织团队和绩效,这是要从研发管理决策层发力才能有效解决的,需要在管理上进行创新。

我举个1号店的例子。在日常工作中,常会涉及要申请一个应用的上线、扩容,或者申请代码库访问权限等等,这些环节要有人审阅,要有人批。我们在做运维发布平台、代码库管理平台等平台时,要这些审核环节要实现谁来批,这就涉及组织架构的问题。

同一个部门,大几十号人甚至上百人,有一部分人在北京,有一部分人在上海,部门负责人是同一个人,人事上的组织架构比较扁平,最多只到三级部门,不设四级部门。

这些审批确认的事情,没必要不需要卷入他,只需要上海或北京某个团队Leader确认即可。或者,有时候是跨团队的项目,涉及多条业务线,项目周期还不短,几个部门抽调人员共同完成。

在这个项目上,有个负责人。在行政关系上,他可能只是项目中某一部分人的上级,项目中其他人不属于他管辖的团队,而这个项目的相关审核审批都需要这个Leader负责。

所以通过现在行政组织上的人事数据没有办法解决审批链的问题,怎么办?其实,再细想想,上面说的情况,不仅仅是审批上的事情,牵涉到整个研发过程中沟通、协作、决策、日常团队管理的方方面面。

所以最彻底的解决办法,还是在组织架构上想办法。我们建了一个新的实体组织,叫Domain,这个组织是依托现有人事上的组织结构而衍生出新的实体团队架构,Domain的大小和划分由管理者依据一定的标准规范决定。Domain的数据不由人事部门维护,是由研发部门内某团队提供维护和管理。

这个例子是2014年我们在敏捷实施过程推动系统解耦的例子。我们经常听到说某个系统很乱,问题很多,具体是问题点在哪里,只有这个团队里少量熟悉情况的一线工程师知道坑在哪里。但是涉及应用多,要他们去花大量时间梳理又不现实。

这样的团队想要实施2周交付、Story拆解等敏捷实践几乎不可能。我让配置管理做完代码工程和编译构建的标准化,有了这个图后再来看这个团队,每个人都非常清晰地看到所有的应用在依赖谁,老板也看到了,新入职的初级程序员也看到了,这时候架构解耦、重构的时机就到了,再去推动各相关方的难度也降低了。

最后这个团队成为敏捷转型成功的典型团队,研发的交付效率名列前茅。

下图的表格在前两年有看到被同行作为DevOps的一种实践在相关大会上分享过。这个表格是2013年我们质量团队的原创。我们业务线很多,有各种不同的业务特征,有做财务的,有做前台的,用统一的代码质量标准是不行的。所以我要求工程效能团队在最初设计时,就支持用不同的特征来做不同的约定,QA团队也对应地制定规范。其中不少实施细节,时间关系就不展开了,欢迎线下沟通。

3.3.2 自动化建设

自动化建设是两环。测试自动化策略就是分层设计、配合执行。这个现在已经是行业普遍共识,就不解释了。我们看几个例子。

举个例子,京东的代码扫描是食蚁兽,日均检查服务项目240多个,发现问题平均40个/天,可灵活配置检查规则。

下图质量监控,电商网站搞很多活动,面对不同的消费者。这些活动一周要花20个人来进行检查,运维监控平台侧重系统平台层面的,这个监控侧重某一具体业务层面的质量问题。

我们有很多平台,这个活动渠道对应的是APP,但微信里没有。很遗憾,这个活动在微信渠道放出去了,我们也会进行平台适配检查。

3.3.3 积木化建设

我的理解,积木化建设就是平台架构演进规律。积木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商业能力的进化,对一个研发团队来讲,是技术能力的进化。

从我带领过的工程效能平台、自动化运维平台、中间件平台、质量平台等建设经历来看,它肯定是从小型工具、框架原型、零散脚本,通过模块化、服务化和可视化的一系列改造进程,最后逐步形成一套灵活、可插拔、可组合对外提供服务的新的生态体系,这就是我们演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达到了积木化的最终目的——赋能。面对新的业务、新的应用需要我们提供解决方案,我们只要把需要的东西挑出来,做一些简单的改造和配置,就可以了对外了。

比如这个例子,现有系统有各自原来的模块在工作,怎么协作起来?就是这样一个积木的建设。

YHD工程效能云服务是我在1号店做的。通过各个环节上将原有封闭的系统进行功能服务化、数据标准化、流程自动化的一系列改造,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发管理服务有机整体。

内容比较丰富,时间关系,简单来说,两条。

第一,人。工程师进到公司,所有东西,包括代码库的权限、能看到的应用、做的发布等等都自动管控起来。

第二,产物。当一个研发工程师产生一行代码的时候,这个代码在哪存、在哪打包、怎么出去、改了什么、经过哪些测试、上线结果、监控反馈、研发测试成本收益、过程质量/效率等等。

3.3.4 智能化建设

智能化建设,我们也还在路上。

现在分享的案例不多。这是我们用户的反馈,但对于收集,不同的问题需要给不同的部门,对用户在线上提交的反馈问题进行了分析,用了语义匹配和聚类分析。比如说某些类型问题是反馈给运营部门的,某些问题是反馈给研发的等等。


4. 总结与展望

从前到后,一个完整的视角来看。因为DevOps打破了墙,形成整体的管理,但是里面的矛盾需要平衡,最终的目的是追求质量管理的极致。

这是我之前的一位质量经理的心得,我觉得很有共鸣,最后也分享给大家。很多公司都有建设平台的团队,质量部门也是如此。

在DevOps流行的今天,大家似乎热衷于此,而忽视了真正在业务一线为质量保障奋斗的工程师们。不要为了做工具而做工作,我们做工具是为了解决问题。高大上的工具,无论用了多牛的技术,落不了地,做了也白做。强调质量,我们的初心是为实现产品给用户带去的价值。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8-05-24,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DevOps时代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1. 读懂质量
  • 2. 思考、挑战、趋势
  • 3. 构建海量平台的质量体系
    • 3.1 如何构建保障体系
      • 3.2 京东质量保障体系
        • 3.3 京东“四化”建设
          • 3.3.1 标准化建设
          • 3.3.2 自动化建设
          • 3.3.3 积木化建设
          • 3.3.4 智能化建设
      • 4. 总结与展望
      相关产品与服务
      CODING DevOps
      CODING DevOps 一站式研发管理平台,包括代码托管、项目管理、测试管理、持续集成、制品库等多款产品和服务,涵盖软件开发从构想到交付的一切所需,使研发团队在云端高效协同,实践敏捷开发与 DevOps,提升软件交付质量与速度。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