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分享一下那些在国内读过研的人才能体会到的事。
我当时为什么选择读研呢?后来我总结了,有以下这么几点:
就像我当时还不清楚我大学毕业后能干什么,我当时其实也不清楚,攻读研究生阶段能学什么。
然而现如今,我也已经研究生毕业了,然后我又总结了,读研对我的人生有何帮助呢?
而今天,我主要想讲一讲在国内读研(211高校)的体会。
整篇文章都是来源于亲身体验,可能有人和我的经历相同而深有体会,也有可能有人与我的经历恰好相反,以至于认为我夸大其实,都无所谓,不管是写文章还是读文章,都难免有主观情绪在,大家乐呵乐呵就好。
刚开始读研什么感受?
读研无外乎两种途径,考研和保研。
虽然小编我没经历过考研,但相信那些考研学子一定是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孤独和折磨,挥洒了无数汗水甚至是泪水,才从众多考研大军中脱颖而出。
那保研的就更不用说了,本科阶段就是专业前几名,而且省去了考研这道程序,会有一种小小的“优越感”。
同时,刚读研的学生之间,也会存在着鄙视链,保研的鄙视考研的,本科学校好的鄙视本科学校差的。
其实不管是保研还是考研,我们都是“优秀的那些人”,骨子里流露着那么一丝丝自信甚至是自傲,相信自己在研究生阶段一定会继续大展宏图。
然而现实是什么呢?
现实是,你选择的导师,可能一学期只能见上一面。有的是因为导师身处行政职位,疏于学术,更多的是因为导师自己能力不足,而将自己的学生过继到其他导师门下。
或者,你会发现,其实你的导师并没有学校网站公布的导师简历上那么厉害。导师手上的项目多,可能仅仅是因为ta的人脉广,或者因为ta会忽悠。导师的论文多,可能仅仅因为学生如果想毕业,必须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而且一定得挂上导师的名字。
或者,你会发现,你不是在读研,而是在打工,而且薪水少的可怜。打什么工呢?如果你的导师有厂子,那么你会不定期去他的工厂干一些体力活,美其名曰动手实践。或者你的导师写了一篇论文or你导师的得意门生(不是你)写了一篇论文,要你检查一下论文中是否有错别字和语法错误等等。
再或者,你会发现,你不仅仅在打工,不仅薪水少(甚至是免费劳动力),而且你还要忍受人格侮辱等折磨。有些导师脾气暴躁,在外面如果项目没有拿下来,就容易发脾气,人一发脾气,就容易说过激的话,说过激的话就容易伤人,而你却不能回击。
到后来,你会发现,网上流传的996工作制是假象,因为你体验的生活可能是8107。有的实验室甚至开通了打卡功能,每个星期必须打满多少个小时。
导师如果手上有项目,那么你就不能选择自己想研究的方向,而是去完成项目中设定的工作。每周的组会不是看你到底做了哪些东西,而是纠结你的周报字数的多少。
把“产”放到了第一位,只有和企业公司合作才有“产”,而“产”慢慢就变成了“钱”。这也就意味着,导师拿到的项目多,就等于拿到了外快。一个导师如果能拿到一个项目,那么他每个月就能从这个项目资金中领取差不多4000的劳务费。因此你会看到,国内的大学教授鲜有一心一意搞科研的,多数是各地跑拉项目的。有些学校对教授和副教授的考核指标之一,就是看他们拿到了多少项目。
小编我也曾经帮导师写过招标书,招标书里常用的一句话大概就是“企业缺研,高校缺钱,因此造成了XXX的痛点”,以至于我现在在看某些文章中提到“痛点”时,我都在想到底痛不痛,痛在哪里?企业缺“研”吗?我觉得不应该缺,每年那么多高校毕业生都去搬砖了吗?为什么毕业生会比在读生缺少“研”?高校缺钱吗?高校是真的缺钱。我始终认为学校对科研的投入太少了(钱都花在了修路和装修上)。而且国家对985和211两类高校的经费投入也有着天壤之别,一般来讲,国家给985高校的科研经费大概是211高校的10倍以上。高校是缺钱,但是如果通过教授拉项目来进行补足的话,会让科研变了味道。
话题再转回来。研究生导师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我来讲几个差的:
那那些好的导师呢?
上述两类导师,都是自己的导师和别人家的导师。遇上一个好导师,不仅学业事业双丰收,还能收获一段真挚的师生情。遇上一个讨厌的导师,真的…只能说欲哭无泪。
研究生选导师,是个技术活,就像投胎一样,投好了,你爹就是王jl。选的导师不好,不仅毕业难,正常生活下去都难(努力不让自己走上歧途,想想自己的父母,想想自己的朋友,想想那些在乎你的人。)
虽然有各种问题,但是我坚信读研是正确的选择,“导师能给的是资源,未来全靠自己”。这是我一同门说的话,我也清楚这话没毛病。但是我想说,如果成就达成像是走楼梯的话,遇上一个好的导师,你就像是走在一个往上走的电梯上。反之,遇上一个不那啥的导师,你就像是走在一个向下走的电梯上,你努力向上攀,虽然最终能到达新的楼层,但是你却浪费了更多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