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翻出一些很久以前开发的程序还在跟同事炫耀,看当时写的代码,多工整、多规范,一个人就能完成一个开发项目,真的是好汉不提当年勇啊!我已经好几年不写代码了,现在有点“提笔忘字”的感觉!昨天在“气象家园”的圈儿里发了一个状态,“匆匆忙忙,已过半生”!是的,已到了40岁的年纪,仍旧感觉碌碌无为、一无所成。常言道:人过四十天过午,从今天开始已经开始了我的下半生,曾经的梦想还在路上追逐着。总以为努力工作就可生活富足,却仍旧在为生活劳碌奔波。插播个小感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坚持梦想,也许会大器晚成呢(哈哈)!还是回到今天的主题吧,因为我发现我的编程能力退化的厉害,难道真的是因为超过三十五岁这个号称程序员的“黄金期”了吗?

本科之前我算是计算机科班,气象学专业是“半路出家”。从参加工作开始写了很多很多小程序、小软件,也有一些大一点的业务系统。从前端到后台,从UI设计到测试运维,算是个气象服务行业的全栈开发工程师。大学时学过的编程语言有Pascal、C、C++、VB、JAVA等,当然也包括数据库SQL语言。工作中用的最多的却是VB、C#、ASP、JavaScript,后来项目需要也用过一点点JAVA,但不是特别熟练。现在Python似乎成为了气象应用中最广泛的开发语言,三年前也曾经自学并编写了一些业务应用的小软件,代码量的编写远比VB和C#少太多了。随着工作职责的调整,再也没有大块的时间去写代码了,完全被会议、管理和文档材料的编写占据了。晚上加班也再也没有年轻时通宵达旦的“撸码”时光,而是喝着浓茶敲着一行行看着“高大上”却“不知所云”的规划、总结、方案等等文字符号。这样的工作持续时间超过了三年,我突然发现原来熟练的编码流程变得生疏了,彻底变成了一个“言语上的将军,行动上的小卒”,动手能力再也回不到从前。有得也有失,虽然代码编写差劲了,但对技术管理和架构、规范、设计以及软件规划上的理解却加深了,这也得益于参与的大型项目管理以及软件系统开发的规划设计工作。虽然非IT行业,但以往的开发经验让我对程序员这个职业以及软件系统开发项目还算有所了解。合作过的公司和在IT行业的同学,超过35岁以上仍在做程序员的已经很少了,大多转型做了技术管理、项目管理或者架构师。在我国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超过35岁就不能写程序了吗?当然不是!Java之父,詹姆斯高斯林,在40岁时创造出了Java语言。年龄大的程序员往往阅历广、经验丰富,按理说更应该吃香的,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这跟我们国内的工作环境有关。曾经热炒的“九九六”、“零零七”,突出反映出不需要加班的IT科技公司简直是凤毛麟角,这时候编程就成了“体力活”和“青春饭”,40岁已经成为年老体衰的高龄码农,真的是拼不过啊!气象行业的工作节奏远没有这么快,能否成就更有思想、更有深度的大龄程序员呢?我觉得这也很难,除非你真的热衷于此。原因在于缺少激励机制、缺少成长环境。编程是个需要静心、专注和深度思考的脑力劳动,程序员希望用代码改变世界,用代码让自己变得强大,那自身潜在的需求是需要得到认同,从而有成就感、存在感和价值感,这其实就是我在《要的就是激励机制》中所说的利益驱动,如果驱动力不足,是很少有人能坚持下去的。气象系统的软件工程项目,大多采取招标外包的形式,气象系统内部的开发人员是得不到开发费的。当看着同样的工作,公司开发月人均数万元的人力成本,而自己开发只有几千元,这个心理落差是很难有目标驱动力的。所以不必纠结年龄和编程能力没长进,专业的人要做专业的事儿!气象行业的核心更应该是气象技术。

40岁,依然可以编程,但应该有更重要的事儿来做,技术管理、架构设计、业务驱动、服务模式、信息安全等等,同样需要成熟的经验、细节的敏感、思想的升华!专注于某个领域,去繁从简、深耕细作,或许才更值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