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因:
我看到这个inode信息,还有使用率,直接看傻了,这啥玩意儿啊? 于是去百度了一下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
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
每一个文件都有对应的inode,里面包含了与该文件有关的一些信息。
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 文件的字节数
*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 文件的Group ID
*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 文件的时间戳,共有三个:ctime指inode上一次变动的时间,mtime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atime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
* 链接数,即有多少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
* 文件数据block的位置
可用stat命令,查看某个文件的inode信息:
stat backup.txt
如前所述,当您在 UNIX 中创建一个文件系统时,将为 inode 表分配大约百分之一的总磁盘空间。每次在文件系统中创建一个文件时,都会为该文件分配一个 inode 。通常,与一个文件系统相关联的 inode 的数目足够多,但耗尽 inode 的可能性始终存在。要监视是否发生了这种情况,您可以观察 df 的输出。 使用 df 命令,您可以查看所有已挂载的文件系统或者特定的文件系统。在该命令的输出中,您可以查看各个文件系统中已使用的 inode 的数目,以及文件系统中总体使用情况百分比,如清单 1 中所示。 清单 1. 使用 df 来监视 inode 的使用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某个文件系统 inode 的使用率达到百分之百,那么您将无法在该文件系统中创建更多的文件、设备、目录等等。
每个inode都有一个号码,操作系统用inode号码来识别不同的文件。
这里值得重复一遍,Unix/Linux系统内部不使用文件名,而使用inode号码来识别文件。对于系统来说,文件名只是inode号码便于识别的别称或者绰号。
表面上,用户通过文件名,打开文件。实际上,系统内部这个过程分成三步:首先,系统找到这个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其次,通过inode号码,获取inode信息;最后,根据inode信息,找到文件数据所在的block,读出数据。
使用ls -i命令,可以看到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ls -i example.txt
内容来自: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1/12/inode.html 以及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