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
<title>Document</title>
</head>
<body>
<script src="https://cdn.bootcss.com/vue/2.5.16/vue.js"></script>
<!-- 引入vue文件 -->
<div id="box">
<new-input v-bind:name.sync="name"></new-input>
{{name}}
<!-- 小胡子语法 -->
<input type="text" v-model="name" />
</div>
<script>
Vue.component("new-input", { props: ["name"], data: function () { return { newName: this.name, }; }, template: `<label><input type="text" @keyup="changgeName" v-model="newName" /> 你的名字:</label>`, // 模板字符串
methods: { changgeName: function () { this.$emit("update:name", this.newName); }, }, watch: { name: function (v) { this.newName = v; }, }, // 监听
}); new Vue({ el: "#box", //挂载实例
data: { name: "nick", }, //赋初始值
}); </script>
</body>
</html><!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
<title>Document</title>
</head>
<body>
<input type="text" v-mode="msg" />
<p v-mode="msg"></p>
<script>
const data = { msg: "你好", }; const input = document.querySelector("input"); const p = document.querySelector("p"); input.value = data.msg; p.innerHTML = data.msg; //视图变数据跟着变
input.addEventListener("input", function () { data.msg = input.value; }); //数据变视图变
let temp = data.msg; Object.defineProperty(data, "msg", { get() { return temp; }, set(value) { temp = value; //视图修改
input.value = temp; p.innerHTML = temp; }, }); data.msg = "小李"; </script>
</body>
</html>八股文我不想写了自己百度去function foo() {
console.log( this.a );
}
function doFoo() {
foo();
}
var obj = {
a: 1,
doFoo: doFoo
};
var a = 2;
obj.doFoo()输出结果:2
在Javascript中,this指向函数执行时的当前对象。在执行foo的时候,执行环境就是doFoo函数,执行环境为全局。所以,foo中的this是指向window的,所以会打印出2。
1、Map是键值对,Set是值得集合,当然键和值可以是任何得值
2、Map可以通过get方法获取值,而set不能因为它只有值
3、都能通过迭代器进行for...of 遍历
4、Set的值是唯一的可以做数组去重,而Map由于没有格式限制,可以做数据存储function a() {
console.log(this);
}
a.call(null);打印结果:window对象
根据ECMAScript262规范规定:如果第一个参数传入的对象调用者是null或者undefined,call方法将把全局对象(浏览器上是window对象)作为this的值。所以,不管传入null 还是 undefined,其this都是全局对象window。所以,在浏览器上答案是输出 window 对象。
要注意的是,在严格模式中,null 就是 null,undefined 就是 undefined:
'use strict';
function a() {
console.log(this);
}
a.call(null); // null
a.call(undefined); // undefined参考:前端进阶面试题详细解答
首屏时间的计算,可以由 Native WebView 提供的类似 onload 的方法实现,在 ios 下对应的是 webViewDidFinishLoad,在 android 下对应的是onPageFinished事件。
白屏的定义有多种。可以认为“没有任何内容”是白屏,可以认为“网络或服务异常”是白屏,可以认为“数据加载中”是白屏,可以认为“图片加载不出来”是白屏。场景不同,白屏的计算方式就不相同。
方法1:当页面的元素数小于x时,则认为页面白屏。比如“没有任何内容”,可以获取页面的DOM节点数,判断DOM节点数少于某个阈值X,则认为白屏。 方法2:当页面出现业务定义的错误码时,则认为是白屏。比如“网络或服务异常”。 方法3:当页面出现业务定义的特征值时,则认为是白屏。比如“数据加载中”。
打开 1 个页面至少需要 1 个网络进程、1 个浏览器进程、1 个 GPU 进程以及 1 个渲染进程,共 4 个;最新的 Chrome 浏览器包括:1 个浏览器(Browser)主进程、1 个 GPU 进程、1 个网络(NetWork)进程、多个渲染进程和多个插件进程。
浏览器进程:主要负责界面显示、用户交互、子进程管理,同时提供存储等功能。渲染进程:核心任务是将 HTML、CSS 和 JavaScript 转换为用户可以与之交互的网页,排版引擎 Blink 和 JavaScript 引擎 V8 都是运行在该进程中,默认情况下,Chrome 会为每个 Tab 标签创建一个渲染进程。出于安全考虑,渲染进程都是运行在沙箱模式下。GPU 进程:其实,Chrome 刚开始发布的时候是没有 GPU 进程的。而 GPU 的使用初衷是为了实现 3D CSS 的效果,只是随后网页、Chrome 的 UI 界面都选择采用 GPU 来绘制,这使得 GPU 成为浏览器普遍的需求。最后,Chrome 在其多进程架构上也引入了 GPU 进程。网络进程:主要负责页面的网络资源加载,之前是作为一个模块运行在浏览器进程里面的,直至最近才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进程。插件进程:主要是负责插件的运行,因插件易崩溃,所以需要通过插件进程来隔离,以保证插件进程崩溃不会对浏览器和页面造成影响。延迟加载就是等页面加载完成之后再加载 JavaScript 文件。 js 延迟加载有助于提高页面加载速度。
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响应式网站设计(Responsive Web design)是一个网站能够兼容多个终端,而不是为每一个终端做一个特定的版本。
关于原理: 基本原理是通过媒体查询(@media)查询检测不同的设备屏幕尺寸做处理。
关于兼容: 页面头部必须有mate声明的viewport。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 maximum-scale="1,user-scalable=no”"/>实际上HTTP协议规范并没有对get方法请求的url长度进行限制,这个限制是特定的浏览器及服务器对它的限制。
IE对URL长度的限制是2083字节(2K+35)。由于IE浏览器对URL长度的允许值是最小的,所以开发过程中,只要URL不超过2083字节,那么在所有浏览器中工作都不会有问题。
GET的长度值 = URL(2083)- (你的Domain+Path)-2(2是get请求中?=两个字符的长度)下面看一下主流浏览器对get方法中url的长度限制范围:
主流的服务器对get方法中url的长度限制范围:
根据上面的数据,可以知道,get方法中的URL长度最长不超过2083个字符,这样所有的浏览器和服务器都可能正常工作。
使用clear属性清除浮动,其语法如下:
clear:none|left|right|both如果单看字面意思,clear:left 是“清除左浮动”,clear:right 是“清除右浮动”,实际上,这种解释是有问题的,因为浮动一直还在,并没有清除。
官方对clear属性解释:“元素盒子的边不能和前面的浮动元素相邻”,对元素设置clear属性是为了避免浮动元素对该元素的影响,而不是清除掉浮动。
还需要注意 clear 属性指的是元素盒子的边不能和前面的浮动元素相邻,注意这里“前面的”3个字,也就是clear属性对“后面的”浮动元素是不闻不问的。考虑到float属性要么是left,要么是right,不可能同时存在,同时由于clear属性对“后面的”浮动元素不闻不问,因此,当clear:left有效的时候,clear:right必定无效,也就是此时clear:left等同于设置clear:both;同样地,clear:right如果有效也是等同于设置clear:both。由此可见,clear:left和clear:right这两个声明就没有任何使用的价值,至少在CSS世界中是如此,直接使用clear:both吧。
一般使用伪元素的方式清除浮动:
.clear::after{ content:''; display: block; clear:both;}clear属性只有块级元素才有效的,而::after等伪元素默认都是内联水平,这就是借助伪元素清除浮动影响时需要设置display属性值的原因。
以下四种情况会造成内存的泄漏:
this 是执行上下文中的一个属性,它指向最后一次调用这个方法的对象。在实际开发中,this 的指向可以通过四种调用模式来判断。
这四种方式,使用构造器调用模式的优先级最高,然后是 apply、call 和 bind 调用模式,然后是方法调用模式,然后是函数调用模式。
短轮询和长轮询的目的都是用于实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一个即时通讯。
短轮询的基本思路: 浏览器每隔一段时间向浏览器发送 http 请求,服务器端在收到请求后,不论是否有数据更新,都直接进行响应。这种方式实现的即时通信,本质上还是浏览器发送请求,服务器接受请求的一个过程,通过让客户端不断的进行请求,使得客户端能够模拟实时地收到服务器端的数据的变化。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比较简单,易于理解。缺点是这种方式由于需要不断的建立 http 连接,严重浪费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资源。当用户增加时,服务器端的压力就会变大,这是很不合理的。
长轮询的基本思路: 首先由客户端向服务器发起请求,当服务器收到客户端发来的请求后,服务器端不会直接进行响应,而是先将这个请求挂起,然后判断服务器端数据是否有更新。如果有更新,则进行响应,如果一直没有数据,则到达一定的时间限制才返回。客户端 JavaScript 响应处理函数会在处理完服务器返回的信息后,再次发出请求,重新建立连接。长轮询和短轮询比起来,它的优点是明显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 http 请求次数,相比之下节约了资源。长轮询的缺点在于,连接挂起也会导致资源的浪费。
SSE 的基本思想: 服务器使用流信息向服务器推送信息。严格地说,http 协议无法做到服务器主动推送信息。但是,有一种变通方法,就是服务器向客户端声明,接下来要发送的是流信息。也就是说,发送的不是一次性的数据包,而是一个数据流,会连续不断地发送过来。这时,客户端不会关闭连接,会一直等着服务器发过来的新的数据流,视频播放就是这样的例子。SSE 就是利用这种机制,使用流信息向浏览器推送信息。它基于 http 协议,目前除了 IE/Edge,其他浏览器都支持。它相对于前面两种方式来说,不需要建立过多的 http 请求,相比之下节约了资源。
WebSocket 是 HTML5 定义的一个新协议议,与传统的 http 协议不同,该协议允许由服务器主动的向客户端推送信息。使用 WebSocket 协议的缺点是在服务器端的配置比较复杂。WebSocket 是一个全双工的协议,也就是通信双方是平等的,可以相互发送消息,而 SSE 的方式是单向通信的,只能由服务器端向客户端推送信息,如果客户端需要发送信息就是属于下一个 http 请求了。
上面的四个通信协议,前三个都是基于HTTP协议的。
对于这四种即使通信协议,从性能的角度来看: WebSocket > 长连接(SEE) > 长轮询 > 短轮询 但是,我们如果考虑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顺序就恰恰相反了: 短轮询 > 长轮询 > 长连接(SEE) > WebSocket 所以,还是要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来判断使用哪种方式。
keep-alive 来设置Range 来实现。二进制分帧 这是一次彻底的二进制协议,头信息和数据体都是二进制,并且统称为"帧":头信息帧和数据帧。头部压缩 HTTP 1.1版本会出现 User-Agent、Cookie、Accept、Server、Range 等字段可能会占用几百甚至几千字节,而 Body 却经常只有几十字节,所以导致头部偏重。HTTP 2.0 使用 HPACK 算法进行压缩。多路复用 复用TCP连接,在一个连接里,客户端和浏览器都可以同时发送多个请求或回应,且不用按顺序一一对应,这样子解决了队头阻塞的问题。服务器推送 允许服务器未经请求,主动向客户端发送资源,即服务器推送。请求优先级 可以设置数据帧的优先级,让服务端先处理重要资源,优化用户体验。HTTP2的头部压缩是HPACK算法。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两端建立“字典”,用索引号表示重复的字符串,采用哈夫曼编码来压缩整数和字符串,可以达到50%~90%的高压缩率。
具体来说:
例如下图中的两个请求, 请求一发送了所有的头部字段,第二个请求则只需要发送差异数据,这样可以减少冗余数据,降低开销。
typeof null 的结果是Object。
在 JavaScript 第一个版本中,所有值都存储在 32 位的单元中,每个单元包含一个小的 类型标签(1-3 bits) 以及当前要存储值的真实数据。类型标签存储在每个单元的低位中,共有五种数据类型:
000: object - 当前存储的数据指向一个对象。
1: int - 当前存储的数据是一个 31 位的有符号整数。
010: double - 当前存储的数据指向一个双精度的浮点数。
100: string - 当前存储的数据指向一个字符串。
110: boolean - 当前存储的数据是布尔值。如果最低位是 1,则类型标签标志位的长度只有一位;如果最低位是 0,则类型标签标志位的长度占三位,为存储其他四种数据类型提供了额外两个 bit 的长度。
有两种特殊数据类型:
那也就是说null的类型标签也是000,和Object的类型标签一样,所以会被判定为Object。
Iterator(迭代器)是一种接口,也可以说是一种规范。为各种不同的数据结构提供统一的访问机制。任何数据结构只要部署Iterator接口,就可以完成遍历操作(即依次处理该数据结构的所有成员)。
Iterator语法:
const obj = {
[Symbol.iterator]:function(){}
}
[Symbol.iterator]属性名是固定的写法,只要拥有了该属性的对象,就能够用迭代器的方式进行遍历。
next 都会返回一个对象,该对象有两个属性value 代表想要获取的数据done 布尔值,false表示当前指针指向的数据有值,true表示遍历已经结束Iterator 的作用有三个:
每一次调用next方法,都会返回数据结构的当前成员的信息。具体来说,就是返回一个包含value和done两个属性的对象。其中,value属性是当前成员的值,done属性是一个布尔值,表示遍历是否结束。
let arr = [{num:1},2,3]
let it = arr[Symbol.iterator]() // 获取数组中的迭代器
console.log(it.next()) // { value: Object { num: 1 }, done: false }
console.log(it.next()) // { value: 2, done: false }
console.log(it.next()) // { value: 3, done: false }
console.log(it.next()) // { value: undefined, done: true }对象没有布局Iterator接口,无法使用
for of遍历。下面使得对象具备Iterator接口
为什么对象(Object)没有部署Iterator接口呢?
Iterator接口并不是很必要,因为Map弥补了它的缺陷,又正好有Iteraotr接口let obj = {
id: '123',
name: '张三',
age: 18,
gender: '男',
hobbie: '睡觉'
}
obj[Symbol.iterator] = function () {
let keyArr = Object.keys(obj)
let index = 0
return {
next() {
return index < keyArr.length ? {
value: {
key: keyArr[index],
val: obj[keyArr[index++]]
}
} : {
done: true
}
}
}
}
for (let key of obj) {
console.log(key)
}
Promise对象代表一个异步操作,有三种状态:pending(进行中)、fulfilled(已成功)和rejected(已失败)。
Promise构造函数接受一个函数作为参数,该函数的两个参数分别是resolve和reject。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 ... some code
if (/* 异步操作成功 */){
resolve(value);
} else {
reject(error);
}
});一般情况下都会使用new Promise()来创建promise对象,但是也可以使用promise.resolve和promise.reject这两个方法:
Promise.resolve(value)的返回值也是一个promise对象,可以对返回值进行.then调用,代码如下:
Promise.resolve(11).then(function(value){
console.log(value); // 打印出11
});resolve(11)代码中,会让promise对象进入确定(resolve状态),并将参数11传递给后面的then所指定的onFulfilled 函数;
创建promise对象可以使用new Promise的形式创建对象,也可以使用Promise.resolve(value)的形式创建promise对象;
Promise.reject 也是new Promise的快捷形式,也创建一个promise对象。代码如下:
Promise.reject(new Error(“我错了,请原谅俺!!”));就是下面的代码new Promise的简单形式: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reject){
reject(new Error("我错了!"));
});下面是使用resolve方法和reject方法:
function testPromise(ready)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reject){
if(ready) {
resolve("hello world");
}else {
reject("No thanks");
}
});
};
// 方法调用
testPromise(true).then(function(msg){
console.log(msg);
},function(error){
console.log(error);
});上面的代码的含义是给testPromise方法传递一个参数,返回一个promise对象,如果为true的话,那么调用promise对象中的resolve()方法,并且把其中的参数传递给后面的then第一个函数内,因此打印出 “hello world”, 如果为false的话,会调用promise对象中的reject()方法,则会进入then的第二个函数内,会打印No thanks;
Promise有五个常用的方法:then()、catch()、all()、race()、finally。下面就来看一下这些方法。
当Promise执行的内容符合成功条件时,调用resolve函数,失败就调用reject函数。Promise创建完了,那该如何调用呢?
promise.then(function(value) {
// success
}, function(error) {
// failure
});then方法可以接受两个回调函数作为参数。第一个回调函数是Promise对象的状态变为resolved时调用,第二个回调函数是Promise对象的状态变为rejected时调用。其中第二个参数可以省略。 then方法返回的是一个新的Promise实例(不是原来那个Promise实例)。因此可以采用链式写法,即then方法后面再调用另一个then方法。
当要写有顺序的异步事件时,需要串行时,可以这样写:
let promise = new Promise((resolve,reject)=>{
ajax('first').success(function(res){
resolve(res);
})
})
promise.then(res=>{
return new Promise((resovle,reject)=>{
ajax('second').success(function(res){
resolve(res)
})
})
}).then(res=>{
return new Promise((resovle,reject)=>{
ajax('second').success(function(res){
resolve(res)
})
})
}).then(res=>{
})那当要写的事件没有顺序或者关系时,还如何写呢?可以使用all 方法来解决。
2. catch()
Promise对象除了有then方法,还有一个catch方法,该方法相当于then方法的第二个参数,指向reject的回调函数。不过catch方法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在执行resolve回调函数时,如果出现错误,抛出异常,不会停止运行,而是进入catch方法中。
p.then((data) => {
console.log('resolved',data);
},(err) => {
console.log('rejected',err);
}
);
p.then((data) => {
console.log('resolved',data);
}).catch((err) => {
console.log('rejected',err);
});3. all()
all方法可以完成并行任务, 它接收一个数组,数组的每一项都是一个promise对象。当数组中所有的promise的状态都达到resolved的时候,all方法的状态就会变成resolved,如果有一个状态变成了rejected,那么all方法的状态就会变成rejected。
javascript
let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reject)=>{
setTimeout(()=>{
resolve(1);
},2000)
});
le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reject)=>{
setTimeout(()=>{
resolve(2);
},1000)
});
let promise3 = new Promise((resolve,reject)=>{
setTimeout(()=>{
resolve(3);
},3000)
});
Promise.all([promise1,promise2,promise3]).then(res=>{
console.log(res);
//结果为:[1,2,3]
})调用all方法时的结果成功的时候是回调函数的参数也是一个数组,这个数组按顺序保存着每一个promise对象resolve执行时的值。
(4)race()
race方法和all一样,接受的参数是一个每项都是promise的数组,但是与all不同的是,当最先执行完的事件执行完之后,就直接返回该promise对象的值。如果第一个promise对象状态变成resolved,那自身的状态变成了resolved;反之第一个promise变成rejected,那自身状态就会变成rejected。
let promise1 = new Promise((resolve,reject)=>{
setTimeout(()=>{
reject(1);
},2000)
});
let promise2 = new Promise((resolve,reject)=>{
setTimeout(()=>{
resolve(2);
},1000)
});
let promise3 = new Promise((resolve,reject)=>{
setTimeout(()=>{
resolve(3);
},3000)
});
Promise.race([promise1,promise2,promise3]).then(res=>{
console.log(res);
//结果:2
},rej=>{
console.log(rej)};
)那么race方法有什么实际作用呢?当要做一件事,超过多长时间就不做了,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决:
Promise.race([promise1,timeOutPromise(5000)]).then(res=>{})5. finally()
finally方法用于指定不管 Promise 对象最后状态如何,都会执行的操作。该方法是 ES2018 引入标准的。
promise
.then(result => {···})
.catch(error => {···})
.finally(() => {···});上面代码中,不管promise最后的状态,在执行完then或catch指定的回调函数以后,都会执行finally方法指定的回调函数。
下面是一个例子,服务器使用 Promise 处理请求,然后使用finally方法关掉服务器。
server.listen(port)
.then(function () {
// ...
})
.finally(server.stop);finally方法的回调函数不接受任何参数,这意味着没有办法知道,前面的 Promise 状态到底是fulfilled还是rejected。这表明,finally方法里面的操作,应该是与状态无关的,不依赖于 Promise 的执行结果。finally本质上是then方法的特例:
promise
.finally(() => {
// 语句
});
// 等同于
promise
.then(
result => {
// 语句
return result;
},
error => {
// 语句
throw error;
}
);上面代码中,如果不使用finally方法,同样的语句需要为成功和失败两种情况各写一次。有了finally方法,则只需要写一次。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