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入门编程或者刚成为程序员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的先问:要换个什么配置的电脑才能满足需求?
我个人觉得,「普通几千块钱的笔记本就能满足需求」。预算多点就买配置高一点的,预算少点儿就买配置低一些的,充其量就是在运行一些项目,或者一些大型软件的时候,因为cpu线程、内存的问题电脑会卡顿一些。
我在14年大一的时候,花6500左右入手了一款四代i7/4core/8G/机械盘的DELL笔记本,当时用着还算可以。17年的618花了650块钱换了一个三星的固态,开机和磁盘读写的速度明显上升。后来又花了700多换了16G的内存条,这一块在性能提升上就没有体现出来,毕竟CPU在那摆着呢。
这台电脑陪我走过了16年自学Java、17年自学大数据搭建大数据集群、18年跑五台虚拟机完成大数据毕业设计的时光。在工作一年后,也就是19年的11月份,花18999(公司购机补贴9700,三年)入手了16寸的MacBook Pro 2019,也是最后一款x86的机器。
这款Mac用了快三年了。这里就简单地说一下使用感受。
因为是做IT的,平时对Linux系统使用比较多,所以Mac自带的Terminal对我比较友好,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除此之外,Mac外型看起来不错、屏幕看起来比较舒服、触摸板和键盘比较好用。其他的就是一些个人习惯了。
16寸的Mac就是屏幕大,13寸的更适合办公,16寸的太沉了,我每天骑摩托带回家都压得肩膀酸。
Mac屏幕分辨率挺高的,视网膜屏看着的确是舒服,但是屏幕清洁起来也是真的麻烦。为了保护屏幕,只能使用无绒布和清水擦拭,用清洁剂会损坏涂层,屏幕就会花了一块儿。
我同事有一个老款的Mac,因为涂层花了,就索性贴了个膜,贴膜也是永久性伤害。键盘膜也不能贴,键盘膜也会伤害涂层,所以键盘需要经常清理指纹和油脂。后来Apple店小哥给的建议是合盖的时候,中间夹一张A4纸。
反正屏幕就是巨娇贵,我每次擦屏幕的时候,总是感觉会擦不干净,反正对强迫症是巨难受。
我发现Mac有一个特点就是,平时CPU使用率低的一匹,10%以内。内存占用基本上是95%,一个Chrome浏览器有时候都能占用4G。后来我去Apple店,我就问到了这个问题,小哥说Mac就这样,内存有多大,应用就能给你吃多大....
我这款是16G的,平时能占用到14G左右,如果看一个软件运行时间长了占用过大,我就重启一下软件。。
配件贵,一个充电头小600。20年初居家隔离的日子,一不小心压到了沙发上充电器,当时Mac屏幕一暗,我一看充电线的的Type-C头被压弯了。
当时家里也没有多余的充电线,然后我就掰了掰,就听到噔~的提示音,居然又能用了,就这样坚持了14天,结束居家后,强迫症的我又花168又买了一根...我这款Mac是没有USB接口的,于是我又花300多买了个拓展坞。
Mac的键盘手感不错,触摸板也是挺大的。除了在工位上使用键盘鼠标、我都是使用触摸板。当然因为没有USB的缘故,键盘和鼠标我都使用的是蓝牙的,这也就意味着除了键盘和鼠标没有炫酷的灯光外,你还需要使用五号电池...
还是我刚开始说的那句话:普通的笔记本就能满足需求。而且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刚开始慎入Mac。你问我为啥?因为老师讲课和给你的软件安装包都是Windows的!!!之前有人就找到我,问我Mac的软件怎么安装。。
其次,我当时入手MacBook纯属就是跟风,当时我同事三个人换了MacBook,加上公司购机补助,脑子一热也买了。如果放到现在,我是肯定不会买Mac的,现在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就舍不得买了...
最后就是个人习惯,很多人对Windows系统用的比较多,我刚开始也是很抗拒Mac系统的,买来之后一个星期才拆封使用。后来也是用了一段时间去适应Mac系统,包括编程软件的快捷键,又重新背了一遍。
量力而为,合适就好。
感谢每一次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