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又一家晶圆代工企业IPO,成立4年全球排名第15,盈利要等到2026年

又一家晶圆代工企业IPO,成立4年全球排名第15,盈利要等到2026年

作者头像
数据猿
发布2023-03-03 16:35:04
7200
发布2023-03-03 16:35:04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数据猿数据猿

‍数据智能产业创新服务媒体

——聚焦数智 · 改变商业


近两年半导体行业掀起上市潮,数百家半导体公司接连登陆资本市场。作为承接上游IC设计、下游封装测试的晶圆代工厂们也站在时代的潮头,继中芯国际A股上市后,又有多家晶圆代工企业递交了IPO申请。

其中,绍兴中芯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集成”)于近日更新了IPO进程,向上交所递交了科创板上市注册申请,这意味着中芯集成上市之旅又迈进了一步。本次上市,中芯集成拟募集125亿元用于MEMS 和功率器件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生产基地技术改造项目;二期晶圆制造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晶圆代工收入占比超九成 功率器件代工收入贡献大

自2020年起,全球半导体市场逐渐回暖,下游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尤其是进入2021年后,半导体紧俏行情愈演愈烈,“缺芯”成为行业主旋律。在这一背景下,引发了晶圆代工的产销两旺。而作为中芯国际的联营企业之一,中芯集成的成长历程恰好与本轮半导体需求周期相契合。

中芯集成成立于2018年3月,由中芯国际、绍兴市政府、盛洋集团共同出资设立,主要提供特色工艺集成电路芯片及模块封装的代工服务。2018年5月中芯集成引进了一条8英寸特色工艺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和一条模组封装测试生产线,这条产线于2019年12月开始量产。

2019-2021年期间,公司持续进行产能扩充,各期产能分别为24.45万片、39.29万片、89.80万片。随着中芯集成产能的提升,加之芯片紧缺和国产替代的市场环境下,其业绩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19-2021年度,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70亿元、7.39亿元、20.24亿元,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173.91%。

图表:中芯集成营业收入及增速(2019-2021)

据Chip Insights发布的《2021年全球专属晶圆代工排行榜》,中芯集成2021年的营业收入排名全球第十五、中国大陆第五。由此,乘风起势的中芯集成仅成立4年时间,便在晶圆代工领域有了一席之地。

图表:中芯集成各类业务收入(2019-2022H1)来源:招股书,数据猿制作

拆分业务来看,中芯集成收入来源于三部分:晶圆代工、封装测试以及研发服务。其中,以MEMS及功率器件代工为主的晶圆代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超9成。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度以及2022年1-6月,晶圆代工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92.11%、86.07%、92.09%、91.66%。

从收入趋势上看,功率器件代工为中芯集成营收大幅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

功率器件又称分立器件,与功率IC同属于功率半导体。功率器件中包含二极管、晶体管、晶闸管三大类别,其中晶体管是功率器件中市场份额最大的种类,常见的晶体管有BJT、IGBT、MOSFET。

中芯集成制造的功率器件产品主要为其中技术壁垒较高的IGBT和MOSFET,主要应用于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光伏储能、消费电子等行业,是国内少数能够提供车规级芯片的晶圆代工企业之一。

车规级芯片,顾名思义,是应用到汽车中的芯片,不同于消费品和工业品,该类芯片对可靠性的要求高,因此制造技术门槛高。如果回顾本轮“缺芯”,就会发现车企正是缺芯重灾区,有新闻爆出2021年缺芯导致全球汽车减产超一千万辆。芯片供应短缺和需求激增的矛盾突出,价格上涨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招股书显示,2020 年至 2021 年中芯集成根据市场情况上调了部分产品的价格,功率器件2020年单位价格1594.39元/片,涨至2021年单位价格2103.73元/片,涨幅31.95%;此外2021年公司功率器件销量687924片,同比销量提升1.78倍。单片价格及销量的双重增加,让中芯集成依靠功率器件收入从2019年的17705.21万元增至2021年的144720.72万元,三年增幅7.17倍,总营收突破20亿大关。

那么问题来了,功率器件能否持续成为公司收入增长的引擎呢?

据统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MOSFET 和IGBT消费市场,约占全球市场规模的39%和38%。但国内功率器件整体自给率不足10%,超过90%的需求依靠进口,尤其是MOSFET 和IGBT领域被寄予国产替代厚望。

目前,中芯集成在MOSFET和IGBT全球市场占有率仅为1.39%和0.62%,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头部功率器件代工厂,预计功率器件代工业务未来仍将持续为中芯集成贡献收入。

图表:功率器件市场份额及市场地位(单位:亿美元)来源:公开信息,数据猿制作

除功率器件业务外,公司拥有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 MEMS 晶圆代工厂,在MEMS工艺平台布局完整,覆盖了主流商业化产品应用和车载应用,现主要涵盖四大类,包括MEMS 麦克风传感器、惯性传感器、射频器件、压力传感器。

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20 年中国MEMS 制造白皮书》,中芯集成在营收能力、品牌知名度、制造能力、产品能力四个维度的综合能力在中国大陆 MEMS 代工厂中排名第一。公司MEMS代工业务现已具备一定规模,综合能力国内领先,若未来仍将保持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每年亦能为公司增收,稳固公司营收基本盘。

成立至今,尚未盈利

2018年成立至今,中芯集成业务拓展顺利,营收猛增,但仍在持续亏损。若实现盈亏平衡,公司称要到2026年。

1、持续亏损

如图所示,2019-2021年度,中芯集成营业收入大幅增长;与之相应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7.72亿元、-13.66亿元、-12.36亿元。虽然2021年度亏损额度有所缩窄,但盈利似乎遥遥无期。2021年12月31日,公司未分配利润为-9.95亿元。报告期各期末,中芯集成存在大额负债,资产负债率分别是50.35%、44.47%和65.74%,流动比率分别为0.44倍、1.25倍及0.79倍,2021年期末流动负债合计35.48亿元。

图:中芯集成历年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单位:亿元)来源:招股书,数据猿

2、抛除政府补助和退税,经营性现金流为负

2019-2021年,各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5.16亿元、0.47亿元、5.7亿元,其中,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分别为0.80亿元、8.50亿元、9.91亿元,主要由政府补助和增值税留抵税额退税构成。

若抛除“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则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96亿元、-8.97亿元、-15.69亿元,由此,经营活动并未带来正向现金流,反而导致现金流出额越来越多。

3、在2021年产能利用率几乎满负荷下毛利率持续为负

中芯集成晶圆代工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199.47%、-109.28%、-13.94%及-1.65%,随着晶圆代工业务规模扩大,毛利率快速改善,2022年 1-6 月公司晶圆代工业务毛利率已经接近转正。

由于代工业务占公司营收比重在9成以上,因此综合毛利率表现紧贴代工业务毛利率,趋势上行。2019年12月一期产线建成后,随着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公司综合毛利率水平有所改善,但依然为负。

2019-2021年度,公司产能利用率分别为55.44%、81.03%、93.36%,产能利用率连续三年增长,尤其是2021年度近乎满负荷运作。然而,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79.96%、-94.02%、-16.40%。

图:公司各项业务的毛利率情况

翻看招股书,可以发现侵蚀公司利润的源头主要是营业成本、财务费用、研发费用、以及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等。

2019年至2021期间,中芯集成营业成本分别为7.55亿元、14.34亿元、23.56亿元,占当年营收比重279%、194%、116%,其中主营业务成本占比在99%以上。营业成本同比增速89.93%(2020年)、64.29%(2021年)。

招股书显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及运输费四大部分构成了主营业务成本。其中,制造费用和直接材料两者花费较大。

2019-2021年各期制造费用分别为 5.31亿元、10.77亿元、18.20亿元;占比分别为70.92%、75.65%、77.76%,包括厂房及生产设备的折旧、生产相关无形资产摊销、间接生产人员薪酬、化学品及光阻等间接材料费用、能源费用等。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固定资产累计折旧28.21亿元,仍有86.04亿元账面价值待折旧,这部分或对未来净利润构成影响。

直接材料主要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硅片和半成品晶圆。2019-2021年各期直接材料分别为

1.98亿元、3.2亿元、4.63亿元;占比分别为26.38%、22.46%、19.80%。2019 年公司向中芯国际采购半成品晶圆后,在租赁的中芯国际净化车间进行加工。2019 年 12 月以来,随着公司自有生产线投产,公司向中芯国际采购的半成品晶圆逐渐减少,2021年度及 2022 年 1-6 月直接材料均为硅片。

对中芯集成来说,生产线建设、运营、技术研发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借贷、资产质押等方式获得资金的同时,也造成公司的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相对较高,2020年度两者合占营收比超过22%,2021年度有所下降,合计约11%。

此外,报告期各期公司研发投入不断增大,2019-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1.72亿元、2.62亿元、6.2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3.87%、35.46%、30.69%。

而在产线投产后,每年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也是蚕食代工厂利润的一大主因。招股书披露,2019-2021年度,公司“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分别为0.90亿元、3.00亿元、3.58亿元,占历年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3%、40%、18%。

图表:中芯集成营业成本&期间费用(2019-2021,单位:万元)

目前,中芯集成仅有一条8英寸生产线(含封装线),待上市募集的资金其中有一部分会投入二期产线建设,这就意味着,短期内中芯集成仍需要投入大量研发、技术改造和扩产资金,面临较高的研发投入和折旧压力,成本还需要进一步管控。

代工模式下,规模效应才能获得成本优势,进而实现盈亏平衡。因此,公司产线还需扩建,持续投入不可避免。根据中芯集成的测算,预计公司一期晶圆制造项目(含封装测试产线)整体在2023 年 10 月首次实现盈亏平衡,预计公司二期晶圆制造项目于2025 年10月首次实现盈亏平衡,在公司不进行其他资本性投入增加生产线的前提下,则预计公司 2026 年可实现盈利。

本轮缺芯中,爆发出了全球供芯产业链的脆弱,因此各国都在加大资本投入,备战半导体全产业链自供。对我国来说,建立独立自主的半导体供应链更为迫切。

自2018年开始美方就频繁将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上榜企业无法使用美国设备、零部件、软件或技术,使得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经营遭受重创。因此从供应链安全和信息安全考虑,实现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是国家发展战略必然要走的路线。

或许,从投资角度看代工模式短期优势不凸显,但从战略布局上看不容缺失。

重资产重规模的代工模式,非一朝一夕之功

1987年创立的台湾积体电路公司(简称“台积电”)开创了晶圆代工新模式,在台积电出现之前,半导体公司都是IDM模式,从设计到制造全部自己完成。

但在IDM模式下,企业需要自建产线,动辄几十亿的前期资本投入并不是谁都付得起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台积电开创的“代工厂”模式,降低了半导体设计厂商的入局门槛,极大地促进了行业生态繁荣。

目前,半导体代工竞争格局中,中国台湾世界第一。2021年前十大专属晶圆代工公司中,中国台湾有五家(台积电TSMC、联电UMC、力积电Powerchip、世界先进VIS、稳懋WIN),整体市占率为75%,中国大陆有两家(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占据了第四和第五的位置,2021年整体市占率为9.51%,较2020年增加0.64个百分点。前十大专属晶圆代工公司营收合计市占率达94.99%,头部集中效应非常明显。

来源:招股书

数十年的坚守,技术不断创新、资本持续投入才成就了各半导体代工厂如今的地位,而中芯集成经营时间尚短,仅是TOP 10晶圆代工企业成立时长的个位数,在工厂产能、客户资源、运营效率等多方面与头部厂商差距甚远。对晶圆代工企业来说,唯有坚持“长期主义”,才有静待花开的可能。

2021年,中国内陆在晶圆代工的市场份额为8.5%。有机构预计,到2026年,中国大陆在纯代工市场的总份额将保持相对平稳,晶圆代工的市场份额达到8.8%。即未来五年,中国内陆晶圆代工市场份额提升0.3%。

也就是说,晶圆代工市场竞争格局已极其稳定,短期难以撼动。

中芯集成仅用4年时间,便在全球代工厂排名中占据一席之地,我们认为除了“进场时机”把握得当外,中芯集成差异化赛道选择也颇为重要。

公司选择了“MEMS和功率器件等领域的晶圆代工及模组封测”特色工艺赛道,避免了与台积电等头部代工厂业务争锋,由此大大提升了其“成功”概率。

对传统晶圆代工厂来说,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先进制程

众所周知,半导体行业发展离不开“摩尔定律”,其核心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在摩尔定律的推进下,半导体工艺从45nm,到28nm,到14nm、7nm不断演进……其中,28nm看作是先进工艺和成熟工艺的分水岭,28nm以内为先进制程。

想要追求先进制程,就必然花费高昂的前期投入。据公布的数据显示,28nm工艺建厂花费约合人民币382亿元;然而到7nm工艺时,建厂成增长至人民币765亿元;而到5nm时,需要投入人民币1019亿元。这还仅是建厂一项。而且,仅有投入没有技术的攻克也难以成事。

此时,我们再看回中芯集成,其聚焦的MEMS和功率器件属于特色工艺产品,对尺寸大小没有像数字芯片那么敏感,不要求先进制程,大幅减少了前期资本投入。另外,MEMS和功率器件产品制造难度相对较小,因此产品能够快速下线进入市场,也由此抓住了发展风口。

总结一下,中芯集成虽然同属晶圆代工模式,但因业务产品不同,无法直接同其他代工厂类比。

一般而言,功率半导体公司采用IDM模式较多,即设计、生产、封测一体,比如全球功率半导体的NO.1厂商英飞凌即采用IDM模式。这样的好处在于,便于公司产业链内部整合,设计、制造上下游环节协同优化,有助于充分发挥技术潜力并推行新技术。国内mos市占率第一的闻泰科技(安世半导体)、士兰微、华润微等都是IDM模式。当然,也有fabless模式的斯达半导,以及从事电力功率半导体代工的华虹半导体。

基于市场需求、主营业务、产品构成及应用领域的相关性,选取士兰微、华润微、斯达半导、华虹半导体以及闻泰科技,与中芯集成进行对比分析,对比收入、收入增速、净利润、净利润增速,毛利率,净利率,研发投入比例等情况,可以发现,与其他国内从事功率半导体公司相比,中芯集成无论是营收、净利润规模、还是毛利率、净利率水平都存在一定差距。

图:营业收入及复合增长率对比(2019-2021年)

图:净利润及复合增长率对比(2019-2021年)

图:毛利率对比(2019-2021年)

图:净利率对比(2019-2021年)

图:研发支出占总营收比值(2019-2021年)注:华虹半导体未披露

从业务端考虑,随着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应用市场容量持续扩张,推动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约为459亿美元,同比增长6.5%;2021年我国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达183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6.3%。

在下游需求的持续带动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功率半导体行业规模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达238亿美元。

图表: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

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功率半导体市场逐渐向头部企业靠拢,2020-2021年我国功率半导体行业前五占比由22.05%提升至29.58%。

代工模式下,中芯集成想要扩大收益,还需要扩大规模,提升产量的同时摊薄成本,并经营好“朋友圈”,满足下游多方伙伴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现下,中芯集成面前的短期困境是半导体行业开启下行周期。

根据研究机构Gartner最新的预测,2023年半导体营收预测将从此前预计的6230亿美元下修至5960亿美元,较今年减少3.6%。营收自2022年触及峰值后开始衰落,短期展望恶化。靠代工为生的中芯集成,产能利用率高才能将经营成本摊薄,当需求萎缩,产能利用率预期下滑后,公司能否平稳度过艰难时期?还需要时间验证。

文:木阳 / 数据猿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3-01-03,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数据猿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