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企业应该上多套低代码吗?由Gartner魔力象限报告浅谈企业低代码使用现状

企业应该上多套低代码吗?由Gartner魔力象限报告浅谈企业低代码使用现状

原创
作者头像
得帆云低代码PaaS
发布2025-03-03 10:56:10
发布2025-03-03 10:56:10
1621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aPaaS和低代码aPaaS和低代码

本文作者:得帆信息联合创始人兼CTO徐翔轩

大概在2017年前后,国际知名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企业Gartner,开始稳定、持续跟进低代码领域。低代码的称呼方式从HPAPaaS逐步过渡到Low-Code/aPaaS。

2019年,Gartner发布《Magic Quadrant for Enterprise Low-Code Application Platforms》报告。从这个报告起,Gartner对低代码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前景越发乐观和积极。报告原文提到:

  • 到2024年,四分之三的大型企业将使用至少四种低代码开发工具进行IT应用程序开发和公民开发(citizen development,可以认为是非IT背景的用户进行开发,例如:业务用户/产品经理/业务顾问等)。
  • 到2024年,低代码应用程序开发将承担65%以上的应用程序开发活动
图片
图片

2019年,我个人对以上观点抱有积极的态度。2021年起,国内客户才开始广泛接受低代码的概念,中大型客户逐渐开始应用低代码平台,我发现这些观点似乎不那么牢靠。尤其是在当下,24年已过,国内并没有出现3/4的大型企业选择超过4种低代码开发工具的态势。

Gartner观点再思考

我在2024年与Gartner国内外分析师有过不少探讨,尝试理解这些观点背后的认知落地到底是什么,以及是否有限定性条件。总体来看,这些观点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1、有一些语境下讲的“低代码”,泛指低代码类型的工具(或超级自动化领域中诸多产品的集合),不限于典型的低代码产品,还囊括BI、RPA、AI Agent等工具产品;

2、在特定的低代码报告中提到这个观点,主要针对海外市场。Garnter的分析师也多数认同中国市场内,大型企业选择多套专业低代码平台的情况并不多见。

其中第2点,与我们对国内市场的感知比较趋同。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差异的发生呢?

低代码的适用场景

根据我们对中大型组织/企业客户的低代码选型关注点的持续观察和积累,以及低代码平台的实际落地情况来看,最核心的原因是低代码平台(或类似工具/平台软件的)准入成本高。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角度1:技术准入成本/要求多且高

企业接入低代码平台时的需求和要求包括且不限于:

图片
图片

角度2:非技术准入成本/要求复杂

企业接入低代码平台时的考虑因素包括且不限于:

01

国外广泛接受SaaS模式,但国内软件产品以私有化部署为主,其选型周期更长、考虑因素和需验证的内容更多,如服务和供应商的稳定性等,因软件产品采购后会成为企业资产,总体更为谨慎;

02

工具软件不直接解决特定业务问题,相较于垂直领域业务软件,其可行性研究与立项的难度更大,更不用说采购多套(不过23年起低代码明显成为中大型组织/企业的必选,初次采购的可行性论证问题不再成为卡点);

03

如若涉及相近品类产品,立项和采购(尤其是国央企背景的组织和企业)客观上会比较复杂,涉嫌重复采购等合规性风险,在其推广和实践价值没有得到论证之前,很难再新购或替换原采购的低/无代码平台;

可以看到,中大型企业引入、应用平台类软件,有一定门槛,且成本较高,再考虑到其发挥价值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对供应商的能力要求也更高。平台投产应用后,低代码平台、基于平台交付的应用、以及平台沉淀的业务数据,都需要监控、运维和治理,如果有多套,其成本和工作量也会成倍增加。

因此,在购买一套低代码工具/平台类软件,没有出效果,价值没有被证明之前,国内中大型组织/企业中短周期内一般不会再购买和使用相近品类产品。

近期低代码平台使用趋势

原本以上讨论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最近几年不少企业开始寻求(低无代码能力结合的)低代码平台作为替代或补充方案,主要以下三类场景:

场景1:

先选择了无代码平台,有超过1年的应用实践经验,且通过场景的渗透,已经取得一定成效。IT/数字化团队认同低无代码的价值,对无代码的能力边界和不足(性能瓶颈、数据分析利用不便、难于二次开发、个性化需求无法实现等)有清晰认知,希望找寻低代码平台,实现复杂场景甚至替换原无代码平台;

场景2:

先选择了无代码平台,围绕由业务部门自行搭建中长尾需求的模式有一定探索。IT/数字化团队参与度不高,但已看到其价值,希望引入低代码平台,与原无代码平台并存,成为面对不同类型需求和交付主体的差异性解决方案;

场景3:

先选择了开发平台,在解决专业开发者技术效能上有一定探索,但发现很难整体性缓解IT/数字化团队面对的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希望寻求低无代码方式,快速实现非必需高定制场景需求(低代码使用场景,可以参考:低代码平台到底适用于哪些场景?)。此类场景较少,我们暂不作为讨论重点。

*特别说明:此处先笼统把低代码范畴产品分为无代码、低代码和开发平台,后续会有文章做详细分类说明与解释。

前两种情况,因为企业IT/数字化团队已经应用过低代码平台,且对其有充分认知,因此,前面提到的立项和采购的难题已迎刃而解。这类企业不少已经进入了低代码应用的第2阶段——引入低代码平台(尤其是低无代码结合类型的低代码平台),更大面积推广应用低代码平台、实现更复杂业务场景,持续深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综上,虽然国内中大型组织/企业同时选择多套低代码平台的情况不多,但已有了无代码平台的组织/企业,会在探索和积累到一定阶段时引入低代码平台,替换原无代码平台,或成为整体低无代码解决方案的有力补充。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Gartner观点再思考
  • 低代码的适用场景
  • 近期低代码平台使用趋势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