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现代高速数字电路和通信系统中,低压差分信号技术因其优异的抗噪能力、低功耗和高速传输特性而被广泛应用。LVDS (Low-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PECL (Positive Emitter-Coupled Logic) 和 CML (Current-Mode Logic) 是三种主流的差分信号标准。它们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场景。本文旨在深入解析这三种接口的输出与输入电路结构,阐明其工作原理、关键特性和典型应用,为工程师在设计高速互连时提供参考。
1. PECL 接口
PECL 由经典的 ECL (Emitter-Coupled Logic) 标准发展而来,最大的改进在于使用正电源供电(通常是 VCC = 3.3V 或 5V),简化了系统电源设计。与 ECL 相比,PECL 信号的摆幅更小,这不仅降低了功耗,也使其更适合于高速数据的串行或并行连接。PECL 标准最初由 Motorola 公司提出,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才在电子工业领域,特别是在高速时钟分发和光纤通信模块接口中得到广泛推广。
1.1 PECL 输出结构
PECL 电路的典型输出结构如图 1 所示,其核心是一个差分对管(Q1, Q2)和一对射极跟随器(Emitter Follower, Q3, Q4)。射随器工作在正电源范围内,其特点是直流偏置电流始终存在。这种“常开”状态极大地提高了开关速度,因为它避免了晶体管完全关断和开启所需的电荷存储时间,从而保持了极快的上升/下降沿和关断时间。
(VCC - 2V)
的参考电平上(通常需要一个专门的分压网络或电压源来提供此电压)。OUT+
与 OUT-
的典型静态输出电压约为 (VCC - 1.3V)
,输出直流电流约为 14mA。4-5Ω
,这表明它具有非常强的驱动电流能力。然而,当负载(如接收器)与 PECL 的输出端之间需要通过一段传输线(如PCB走线或电缆)连接时,如此低的输出阻抗会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通常是 50Ω)严重失配。这种失配会导致信号在源端发生显著的反射(背向反射),引起信号过冲、下冲和振铃,从而造成高频分量失真和信号完整性下降。因此,PECL 接口通常需要靠近输出端的源端端接(尽管其输出阻抗本身很低,有时仍需额外的小电阻串联)或精心设计的端接方案来缓解此问题。1.2 PECL 输入结构
PECL 的典型输入结构如图 2 所示,它是一个高输入阻抗的差分对管(Q1, Q2)。为了确保输入级工作在线性放大区并获得最大的输入信号动态范围,其共模输入电压通常需要被偏置到 (VCC - 1.3V)
。这个偏置可以由外部电路提供,或者在一些集成接收器中内部提供。输入级对差分信号敏感,能有效抑制共模噪声。
应用场景: 高速时钟缓冲器/分配器、光纤收发模块(如 SFP, XFP 的早期标准)、高速 ADC/DAC 的时钟接口、背板时钟传输。
2. CML 接口
CML 被认为是所有高速数据接口形式中最简单、最直接的一种。其核心优势在于片内集成了输入和输出端接电阻,这极大地减少了系统设计所需的外围元件数量,简化了布局布线,并优化了信号完整性。CML 输出提供较小的信号摆幅(通常~800mVpp差分),带来更低的功耗。其固有的 50Ω 片上端接(在输出或输入侧)能有效吸收传输线上的反射,显著减小背向反射,从而降低信号的高频失真,使其非常适合超高速串行数据传输(如数Gbps到数十Gbps)。
2.1 CML 输出结构
CML 的基本输出电路结构如图 3 所示。其核心是一个差分对管(Q1, Q2),差分对的集电极直接连接有片上 50Ω 电阻 (Rc
) 上拉到电源 VCC
。输出信号的高低电平切换是通过控制恒定电流源 (Itail
) 在差分对管左右两支路间的切换来实现的(即共发射极差分对的开关动作)。
Itail
的典型值为 16mA。当输出直流耦合到负载(即负载也是上拉到 VCC
的 50Ω 电阻)时:
OUT+
或 OUT-
) 的摆幅为 VCC
(当该侧晶体管截止时)至 (VCC - 0.4V)
(当该侧晶体管导通,电流流过 50Ω Rc
产生 16mA * 50Ω = 0.8V 压降,但由于负载并联,实际单端摆幅约为 400mV,见下条)。OUT+
- OUT-
) 的峰峰值摆幅典型值为 800mV。(VCC - 0.2V)
。Rc
) 决定。(VCC - 0.4V)
(因为 Itail
平均流过两个 Rc
,每个 Rc
压降为 (16mA/2) * 50Ω = 0.4V)。2.2 CML 输入结构
CML 的输入结构(如图 5 所示)是其广泛用于超高速数据传输的关键,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应用场景: SerDes 芯片(串行器/解串器)的通道接口、高速串行链路(如 PCIe, SATA, XAUI, CPRI, JESD204B/C, 100G/400G以太网物理层)、射频集成电路(RFIC)的基带数据接口、高速测试测量设备。
3. LVDS 接口
LVDS (TIA/EIA-644-A 标准) 专为低压、低功耗、差分、点到点信号传输而设计,具有显著优势:
3.1 LVDS 输出结构
典型的 LVDS 输出驱动电路如图 6 所示。其核心是一个由恒定电流源 (IEE
, 通常 3.5mA) 驱动的差分对管(Q1, Q2)。通过切换电流流经的路径(左边支路或右边支路)来产生差分输出电压。
OUT+
为高(VCC
减去电阻压降),OUT-
接近 VCC
(因 Q2 截止,该支路电阻压降小)。当电流切换到另一方向,电平反转。差分输出 VOD = (OUT+) - (OUT-)
的标称值为 350mV。VOD
, ΔVOD
, VOS
, ΔVOS
, 转换时间, 偏斜等参数)。3.2 LVDS 输入结构
LVDS 的典型输入结构如图 7 所示:
IN+
与 IN-
端的差分输入阻抗非常高(通常 > 千欧姆级别),但外部需要并接一个 100Ω 电阻跨接在 IN+
和 IN-
之间,作为差分信号的终端匹配。这个电阻吸收信号能量,防止反射。IN+
和 IN-
之间的电压差,并将其放大或转换为内部逻辑电平。应用场景: 平板显示器接口 (FPD-Link), 板间高速数据传输, 工业相机接口 (Camera Link), 高速 ADC/DAC 数据接口, 背板连接, 通用仪器仪表中的抗噪传输。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