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LVDS、PECL 和 CML输出/入结构介绍 原创

LVDS、PECL 和 CML输出/入结构介绍 原创

原创
作者头像
光特通信光模块-小熙
发布2025-06-07 14:25:59
发布2025-06-07 14:25:59
5960
举报

引言 在现代高速数字电路和通信系统中,低压差分信号技术因其优异的抗噪能力、低功耗和高速传输特性而被广泛应用。LVDS (Low-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PECL (Positive Emitter-Coupled Logic) 和 CML (Current-Mode Logic) 是三种主流的差分信号标准。它们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场景。本文旨在深入解析这三种接口的输出与输入电路结构,阐明其工作原理、关键特性和典型应用,为工程师在设计高速互连时提供参考。

1. PECL 接口

PECL 由经典的 ECL (Emitter-Coupled Logic) 标准发展而来,最大的改进在于使用正电源供电(通常是 VCC = 3.3V 或 5V),简化了系统电源设计。与 ECL 相比,PECL 信号的摆幅更小,这不仅降低了功耗,也使其更适合于高速数据的串行或并行连接。PECL 标准最初由 Motorola 公司提出,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才在电子工业领域,特别是在高速时钟分发和光纤通信模块接口中得到广泛推广。

1.1 PECL 输出结构

PECL 电路的典型输出结构如图 1 所示,其核心是一个差分对管(Q1, Q2)和一对射极跟随器(Emitter Follower, Q3, Q4)。射随器工作在正电源范围内,其特点是直流偏置电流始终存在。这种“常开”状态极大地提高了开关速度,因为它避免了晶体管完全关断和开启所需的电荷存储时间,从而保持了极快的上升/下降沿和关断时间。

  • 端接要求: PECL 输出的标准端接方式是将差分线对的每一条线通过一个 50Ω 电阻连接到 (VCC - 2V) 的参考电平上(通常需要一个专门的分压网络或电压源来提供此电压)。
  • 直流工作点: 在上述端接条件下,OUT+OUT- 的典型静态输出电压约为 (VCC - 1.3V),输出直流电流约为 14mA。
  • 驱动能力与挑战: PECL 结构的输出阻抗很低,典型值约为 4-5Ω,这表明它具有非常强的驱动电流能力。然而,当负载(如接收器)与 PECL 的输出端之间需要通过一段传输线(如PCB走线或电缆)连接时,如此低的输出阻抗会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通常是 50Ω)严重失配。这种失配会导致信号在源端发生显著的反射(背向反射),引起信号过冲、下冲和振铃,从而造成高频分量失真和信号完整性下降。因此,PECL 接口通常需要靠近输出端的源端端接(尽管其输出阻抗本身很低,有时仍需额外的小电阻串联)或精心设计的端接方案来缓解此问题。

1.2 PECL 输入结构

PECL 的典型输入结构如图 2 所示,它是一个高输入阻抗的差分对管(Q1, Q2)。为了确保输入级工作在线性放大区并获得最大的输入信号动态范围,其共模输入电压通常需要被偏置到 (VCC - 1.3V)。这个偏置可以由外部电路提供,或者在一些集成接收器中内部提供。输入级对差分信号敏感,能有效抑制共模噪声。

应用场景: 高速时钟缓冲器/分配器、光纤收发模块(如 SFP, XFP 的早期标准)、高速 ADC/DAC 的时钟接口、背板时钟传输。

2. CML 接口

CML 被认为是所有高速数据接口形式中最简单、最直接的一种。其核心优势在于片内集成了输入和输出端接电阻,这极大地减少了系统设计所需的外围元件数量,简化了布局布线,并优化了信号完整性。CML 输出提供较小的信号摆幅(通常~800mVpp差分),带来更低的功耗。其固有的 50Ω 片上端接(在输出或输入侧)能有效吸收传输线上的反射,显著减小背向反射,从而降低信号的高频失真,使其非常适合超高速串行数据传输(如数Gbps到数十Gbps)。

2.1 CML 输出结构

CML 的基本输出电路结构如图 3 所示。其核心是一个差分对管(Q1, Q2),差分对的集电极直接连接有片上 50Ω 电阻 (Rc) 上拉到电源 VCC。输出信号的高低电平切换是通过控制恒定电流源 (Itail) 在差分对管左右两支路间的切换来实现的(即共发射极差分对的开关动作)。

  • 直流耦合工作点: 假设尾电流源 Itail 的典型值为 16mA。当输出直流耦合到负载(即负载也是上拉到 VCC 的 50Ω 电阻)时:
    • 单端输出 (OUT+OUT-) 的摆幅为 VCC(当该侧晶体管截止时)至 (VCC - 0.4V)(当该侧晶体管导通,电流流过 50Ω Rc 产生 16mA * 50Ω = 0.8V 压降,但由于负载并联,实际单端摆幅约为 400mV,见下条)。
    • 差分输出信号 (OUT+ - OUT-) 的峰峰值摆幅典型值为 800mV。
    • 输出共模电压典型值为 (VCC - 0.2V)
  • 交流耦合工作点: 当 CML 输出通过隔直电容(AC耦合)连接到远端的 50Ω 负载时:
    • 输出端的直流阻抗由集电极的片上 50Ω 电阻 (Rc) 决定。
    • 输出共模电压变为 (VCC - 0.4V)(因为 Itail 平均流过两个 Rc,每个 Rc 压降为 (16mA/2) * 50Ω = 0.4V)。
    • 差分信号摆幅仍为 800mVpp。
  • 波形对比: 直流耦合和交流耦合情况下的典型输出波形如图 4 所示。交流耦合移除了直流分量,使得接收端的共模电平可以独立设置。

2.2 CML 输入结构

CML 的输入结构(如图 5 所示)是其广泛用于超高速数据传输的关键,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1. 片上 50Ω端接: 输入级内部集成了差分 50Ω 端接电阻(通常跨接在 IN+ 和 IN- 之间),直接匹配传输线的特性阻抗(50Ω 差分即对应于单端100Ω或50Ω,视设计而定),有效吸收信号反射,保证信号完整性。
  2. 高输入带宽: 结构简单直接(通常是差分对加偏置),寄生参数小,能支持极高的输入信号频率。
  3. 宽共模范围 (可选): 许多 CML 接收器设计有较宽的输入共模电压范围,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或交流耦合后的电平漂移。
  4. 低功耗: 与输入结构相匹配,整体功耗较低。

应用场景: SerDes 芯片(串行器/解串器)的通道接口、高速串行链路(如 PCIe, SATA, XAUI, CPRI, JESD204B/C, 100G/400G以太网物理层)、射频集成电路(RFIC)的基带数据接口、高速测试测量设备。

3. LVDS 接口

LVDS (TIA/EIA-644-A 标准) 专为低压、低功耗、差分、点到点信号传输而设计,具有显著优势:

  • 低电压摆幅: 差分摆幅典型值仅 350mV,显著降低功耗和 EMI。
  • 低功耗: 流经终端电阻(100Ω)的恒定电流通常为 3.5mA(最小 2.47mA, 最大 4.54mA),功耗极低。
  • 高噪声抑制: 差分传输提供优异的共模噪声抑制能力。
  • 低电压工作: 可在低至 2.5V 甚至更低的电源电压下工作。
  • 宽输入共模范围: 输入信号共模电压允许在较大范围内变化(典型 0.2V 至 2.2V,具体范围取决于电源电压),允许驱动器和接收器之间存在高达 ±1V 的地电势差(Ground Shift),增强了系统设计的鲁棒性。

3.1 LVDS 输出结构

典型的 LVDS 输出驱动电路如图 6 所示。其核心是一个由恒定电流源 (IEE, 通常 3.5mA) 驱动的差分对管(Q1, Q2)。通过切换电流流经的路径(左边支路或右边支路)来产生差分输出电压。

  • 工作方式: 当电流流经一个方向(如 Q1 导通,Q2 截止),OUT+ 为高(VCC 减去电阻压降),OUT- 接近 VCC(因 Q2 截止,该支路电阻压降小)。当电流切换到另一方向,电平反转。差分输出 VOD = (OUT+) - (OUT-) 的标称值为 350mV。
  • 输出阻抗: 电路设计的差分输出阻抗典型值为 100Ω(匹配标准的 100Ω 差分终端电阻)。
  • 关键指标: 表 I 总结了 LVDS 输出的主要电气特性(此处应列出实际表格,包含 VOD, ΔVOD, VOS, ΔVOS, 转换时间, 偏斜等参数)。

3.2 LVDS 输入结构

LVDS 的典型输入结构如图 7 所示:

  1. 高阻差分输入: IN+IN- 端的差分输入阻抗非常高(通常 > 千欧姆级别),但外部需要并接一个 100Ω 电阻跨接在 IN+IN- 之间,作为差分信号的终端匹配。这个电阻吸收信号能量,防止反射。
  2. 自适应电平转换/偏置网络: 为了适应宽范围变化的输入共模电压(0.2V 到 2.2V),输入级通常包含一个自适应偏置电路。该电路的作用是将内部放大器的工作点调整到合适的电平,确保后续电路能在最佳状态下处理信号。
  3. 施密特触发器 (可选但常见): 为了提高抗噪能力并整形信号,许多 LVDS 接收器在差分放大器之后包含一个具有滞回特性的施密特触发器。它在输入信号缓慢变化或存在噪声时能提供干净的输出跳变。
  4. 差分放大器: 核心部分是差分电压比较器/放大器,它检测 IN+IN- 之间的电压差,并将其放大或转换为内部逻辑电平。

应用场景: 平板显示器接口 (FPD-Link), 板间高速数据传输, 工业相机接口 (Camera Link), 高速 ADC/DAC 数据接口, 背板连接, 通用仪器仪表中的抗噪传输。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