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代码虽然能跑,但速度慢得让人头疼。比如,我曾经在一个项目中负责一个搜索功能,随着数据量的增长,原本几毫秒的响应时间逐渐变成了几秒钟,用户的投诉也越来越多。这让我意识到,优化算法和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是多么重要。
今天,我想分享一些我在实际项目中积累的经验,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可以事半功倍。我总结了几种常用数据结构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举个例子,去年我在做一个商品搜索功能时,最初用的是简单的数组来存储产品信息,结果每次搜索的时间复杂度达到了O(n)。后来,我改用了哈希表,搜索性能一下子提升了大约95%,用户体验明显改善。
统计100万条销售记录中的热销商品TOP10。
一开始,我使用了冒泡排序来处理所有数据。代码如下:
// 冒泡排序实现 - 效率低下
for (int i = 0; i < salesRecords.length - 1; i++) {
for (int j = 0; j < salesRecords.length - i - 1; j++) {
if (salesRecords[j].getSales() < salesRecords[j + 1].getSales()) {
SalesRecord temp = salesRecords[j];
salesRecords[j] = salesRecords[j + 1];
salesRecords[j + 1] = temp;
}
}
}
这种方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n²),处理100万条记录需要几十分钟,显然不可行。
后来,我改用了最小堆来维护TOP10商品。代码如下:
// 使用优先队列(最小堆)实现
PriorityQueue<SalesRecord> topN = new PriorityQueue<>(10,
(a, b) -> a.getSales() - b.getSales());
for (SalesRecord record : salesRecords) {
if (topN.size() < 10) {
topN.offer(record);
} else if (record.getSales() > topN.peek().getSales()) {
topN.poll();
topN.offer(record);
}
}
优化后,时间复杂度降到了O(n log 10),实际运行时间只需要几秒钟。
在实际项目中,我们常常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之间做出权衡。以下是一些常见算法的复杂度对比:
记得有一次,我处理一个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的任务,数据量达到了几千万。最初我用了归并排序,虽然速度快且稳定,但服务器内存很快就告急了。后来,我改用了外部排序结合最小堆,虽然牺牲了一些速度,但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
去年,我对公司的一项核心服务进行了优化,效果显著。以下是优化前后的性能对比:
算法和数据结构的优化是一门艺术,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我的这些经验能对你有所帮助。记住,优化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关键在于找到当前场景的瓶颈并有针对性地解决。
最后,我想分享一句我常用的话:先让它跑起来,再让它跑得快,最后让它跑得优雅。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