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计算机网络:内部路由器RIP和OSPF两大协议介绍

计算机网络:内部路由器RIP和OSPF两大协议介绍

原创
作者头像
小明互联网技术分享社区
发布2025-07-13 08:23:08
发布2025-07-13 08:23:08
197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运维运维

内部路由器主要是工作于自治网络的内部,并且掌握自己组内全部路由器所连接的网段信息。通常不需要了解自治系统之外的网络。

内部路由协议

内部路由协议最重要的两种是路由信息协议(距离矢量 RIP)和开发最短路径优先(链路状态协议 OSPF)协议。

路由信息协议(RIP)

基础概念

RIP是一种"按跳数选路"的协议(距离矢量协议),最早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通过UNIX系统流行起来。

最大特点:认为经过路由器越少(跳数越少)的路径越好。

版本发展

RIP I:原始版本,存在缺陷(如无法处理复杂网络)

RIP II:改进版本,支持子网掩码等新功能

RIPng:专门为IPv6设计的扩展版

工作规则

更新频率:每30秒自动发送一次路由表广播(紧急时可立即更新)

最大限制:最多允许15跳(超过即视为不可达,因此适合中小型网络)

相同跳数:优先保持现有路由不变,避免反复切换

设备分工

主动节点:路由器之间互相发送+接收路由表

被动节点:普通电脑等设备,只接收不发送路由表

特殊处理

管理员可手动调高低速线路的跳数(比如把光纤线路设为1跳,老旧线路设为5跳),让数据优先走优质线路。

实现方式

在UNIX/Linux系统中通过"routed"后台程序运行

现状

优点:配置简单,适合小型网络

缺点:规模有限、收敛速度慢(网络变化时更新耗时)

逐渐被OSPF等更智能的协议取代,但在老旧设备中仍有使用

开发最短路径优先(链路状态协议 OSPF)协议

与RIP不同,OSPF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它可以收集路由器周边的拓扑变化,并形成一个靠谱的路由结构。如果说RIP提供的是路标,只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走,转来转去还是容易迷路(产生环路)。那么OSPF提供的就是地图了,每个运行OSPF协议的路由器上都有一张完整的网络图。地图在手,迷路不再有!

说明:OSPF是比较新的内部路由协议,正在逐渐取代RIP

1. 协议核心特性

协议类型:链路状态动态路由协议(属于内部网关协议IGP),基于网络拓扑实时计算最优路径。

主要优势

快速收敛:拓扑变化时全网路由表更新仅需几秒。

无环路设计:通过Dijkstra算法生成最短路径树(SPT)。

分层管理:支持区域划分(如Area 0骨干区域),降低网络复杂度。

2. 版本演进与差异

OSPFv1(1989年):首个版本,因功能不完善被淘汰。

OSPFv2(主流版本):专为IPv4设计,支持VLSM、区域划分和MD5认证。

OSPFv3(IPv6版)

适配IPv6地址体系,支持链路本地地址和多播通信(如FF02::5)。

取消内置认证,依赖IPsec保障安全性。

新增LSA类型(如链路LSA),优化泛洪机制。

3. 工作原理

邻居发现:通过Hello报文建立邻居关系,确认路由器存活。

链路状态同步:泛洪LSA(链路状态通告),全网路由器构建统一拓扑数据库(LSDB)。

路由计算:每台路由器独立运行SPF算法生成最短路径树,更新路由表。

4. 优缺点对比

优点

适应大规模网络(企业内网、ISP骨干网)。

支持动态负载均衡(等成本路径分流)。

缺点

配置复杂,需专业规划区域和接口参数。

负载分担能力有限(仅支持等成本路径)。

5. 安全风险与防御

攻击类型

伪造Hello报文破坏邻居关系。

篡改LSA导致路由表错误。

防护措施:启用IPsec(OSPFv3)或MD5认证(OSPFv2)。

6. 应用场景与趋势

适用场景:企业内网、数据中心、IPv6/IPv4混合网络。

未来优化方向

与SDN/NFV技术融合,提升自动化管理能力。

增强对物联网(IoT)海量设备的支持。

OSPF与RIP协议的对比

<!--br {mso-data-placement:same-cell;}--> td {white-space:nowrap;border:0.5pt solid #dee0e3;font-size:10pt;font-style:normal;font-weight:normal;vertical-align:middle;word-break:normal;word-wrap:normal;}

​对比维度​

​RIP协议​

​OSPF协议​

​协议类型​

距离矢量协议(基于跳数)

链路状态协议(基于带宽、延迟等链路状态)

​最大跳数限制​

15跳,超过视为不可达

无跳数限制

​收敛速度​

慢(需几分钟),每30秒全量广播路由表

快(几秒内),触发增量更新

​VLSM/CIDR支持​

RIPv1不支持,RIPv2部分支持

原生支持

​安全性​

弱(仅基本密码认证,UDP广播易受中间人攻击)

强(支持MD5、IPsec加密,单播更新)

​区域划分​

单区域设计,无分层结构

多区域架构(如Area 0骨干区域),支持分层管理

​度量标准​

仅跳数(不考虑带宽、延迟)

链路开销(默认与带宽成反比,可手动调整)

​配置复杂度​

简单(自动学习路由表)

复杂(需配置进程ID、区域ID、邻居关系等)

​适用网络规模​

小型网络(15跳限制)

中大型网络(企业内网、ISP骨干网)

​负载均衡​

不支持

支持等价路径负载均衡

​管理距离值​

120

110

总结

以上是针对内部路由器的相关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提供一些帮助!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内部路由协议
    • 路由信息协议(RIP)
    • 开发最短路径优先(链路状态协议 OSPF)协议
    • 1. 协议核心特性
    • 2. 版本演进与差异
    • 3. 工作原理
    • 4. 优缺点对比
    • 5. 安全风险与防御
    • 6. 应用场景与趋势
  • OSPF与RIP协议的对比
  • 总结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