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的 CPU、GPU 到专门针对 AI 计算设计的 TPU、FPGA 等异构硬件,它们在性能、能效等方面各有优势。然而,这种硬件的多样性也给 AI 软件的开发和部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开发者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的硬件平台进行专门的优化和适配,这不仅增加了开发成本和工作量,也限制了 AI 应用的快速迭代和广泛传播。
编译器技术作为连接软件与硬件的关键桥梁,在应对这一挑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 MLIR(Multi-Level 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编译器框架的出现,为解决 AI 硬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它致力于构建一种统一的中间表示形式,使得 AI 程序能够在各种硬件平台上高效运行,从而引领了一场编译器领域的革命。
MLIR 最初是由谷歌的研究人员在 2017 年提出,并于 2018 年正式开源。其诞生的背景是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硬件架构和日益增长的软件开发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传统编译器中间表示在面对多领域、多硬件平台时所暴露出的局限性。MLIR 的设计理念是创建一个通用的、可扩展的中间表示,能够统一各种编程语言和硬件架构之间的差异,从而简化编译器的开发和优化过程。
在过去的几年里,MLIR 社区迅速发展壮大,吸引了众多企业、研究机构和开发者的积极参与,包括英特尔、英伟达、苹果等在内的行业巨头都在不同程度上支持和投入 MLIR 的研发。MLIR 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深度学习框架、高性能计算、嵌入式系统等多个领域,众多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例如在编译器优化、硬件感知调度、自动代码生成等方面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编译器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从整体架构上看,MLIR 主要由以下几个关键部分组成:

随着 AI 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专用 AI 硬件不断涌现,如谷歌的 TPU、英伟达的 TensorRT、寒武纪的终端智能处理器等,它们在计算架构、内存层次结构、数据并行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传统编译器往往需要为每种硬件单独开发一套编译工具链,这导致了大量的重复工作和资源浪费,同时也使得 AI 框架难以在不同硬件之间无缝切换和优化。
MLIR 通过其统一的中间表示,能够将不同 AI 框架的模型表示转换为统一的形式,然后再根据不同硬件平台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代码生成和优化。例如,对于一个在 TensorFlow 框架下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可以通过 MLIR 的转换工具将其转换为 MLIR IR 表示,然后利用 MLIR 提供的优化pass 进行算子融合、布局优化等通用优化,最后再针对目标硬件(如 TPU 或 GPU)生成高效的执行代码。这样,开发者无需关心底层硬件的差异,只需在 MLIR 层进行统一的处理和优化,大大提高了 AI 模型在不同硬件平台上的兼容性和移植性。
在传统的编译器开发中,针对不同的硬件架构和编程语言,开发人员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中间表示、优化算法和代码生成模块,这不仅开发周期长,而且容易出现代码重复和难以维护的问题。而 MLIR 的可扩展性和模块化设计为编译器开发提供了一个高效的框架。
开发人员可以复用 MLIR 已有的中间表示和优化pass,只需专注于实现与特定硬件相关的代码生成部分和少量硬件特定的优化。例如,在开发一个面向新硬件的深度学习编译器时,可以利用 MLIR 中已经定义好的深度学习方言(如 Tosa Dialect)和通用的优化pass(如算子融合、量化优化等),只需开发针对新硬件的代码生成模块和少量硬件特定的优化pass,如针对硬件指令集的指令选择和调度优化等。这种基于 MLIR 的开发模式能够显著减少开发工作量,缩短开发周期,同时由于 MLIR 提供的优化pass 经过广泛的验证和优化,能够保证优化效果的质量和稳定性,从而提升整个编译器的性能优化效果。
MLIR 作为一个统一的中间表示框架,为 AI 软件开发者和硬件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沟通和协作平台。软件开发者可以利用 MLIR 提供的丰富的优化和转换工具,将 AI 模型高效地映射到各种硬件平台上,充分发挥硬件的性能优势;而硬件开发者可以通过了解 MLIR 的中间表示和优化过程,更好地设计硬件架构,使其能够更好地支持 MLIR 所表达的计算模式和优化策略。
例如,硬件开发者可以根据 MLIR 中常见的深度学习计算模式(如卷积、矩阵乘法等)的中间表示形式和优化需求,设计出更高效的硬件指令集和架构特性,如专用的卷积加速单元、硬件级的张量存储和操作优化等。同时,软件开发者可以基于 MLIR 针对这些硬件特性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适配,实现软硬件的协同优化,从而推动 AI 技术在硬件上的快速部署和性能提升,促进整个 AI 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开始深入了解 MLIR 的实际应用之前,我们需要先在本地环境中安装和部署 MLIR。以下是基于 Ubuntu 系统的 MLIR 安装步骤,其他操作系统的安装过程与之类似,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MLIR 的安装依赖于一些常见的开发工具和库,首先需要确保这些依赖项已经安装在系统中。在终端中运行以下命令来安装所需的依赖项: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y clang cmake ninja-build python3 python3-pip这些依赖项中,clang 是 C++ 编译器,用于编译 MLIR 的源代码;cmake 是项目构建工具,用于生成编译所需的 Makefile 或其他构建文件;ninja-build 是一种小型的构建系统,与 cmake 配合使用可以加速编译过程;python3 及其包管理工具 pip 则用于运行 MLIR 的 Python 绑定和一些辅助脚本。
可以从 MLIR 的官方 GitHub 仓库获取最新版本的源代码。在终端中运行以下命令克隆仓库: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llvm/llvm-project.git这将把整个 llvm 项目(包括 MLIR)的源代码下载到本地的 llvm-project 文件夹中。
进入到 llvm-project 文件夹中,创建一个 build 文件夹用于存放编译生成的文件:
cd llvm-project
mkdir build
cd build然后使用 cmake 进行项目配置,并指定使用 ninja 构建系统:
cmake -G Ninja -DLLVM_ENABLE_PROJECTS=mlir -DCMAKE_BUILD_TYPE=Release ../llvm在这个命令中,-DLLVM_ENABLE_PROJECTS=mlir 参数表示只构建 MLIR 项目,-DCMAKE_BUILD_TYPE=Release 参数指定构建类型为发布版,以获得更好的性能优化。
接下来,使用 ninja 进行实际的编译构建:
ninja编译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具体取决于系统的硬件配置。编译完成后,MLIR 的可执行文件和库文件将生成在 build 文件夹下的相应子目录中。
为了方便使用,可以将 MLIR 的可执行文件和库文件安装到系统的指定目录中。运行以下命令进行安装:
sudo ninja install默认情况下,MLIR 将被安装到 /usr/local 目录下,包括 bin 目录中的可执行文件(如 mlir-opt、mlir-translate 等)、lib 目录中的库文件以及 include 目录中的头文件等。你可以通过在终端中输入以下命令来验证 MLIR 是否安装成功:
mlir-opt --version如果安装成功,将显示 MLIR 的版本信息。
MLIR 提供了 Python 绑定,方便用户在 Python 环境中使用 MLIR 进行开发。首先需要安装一些额外的 Python 包依赖:
pip3 install numpy然后,在 MLIR 的构建目录 build/mlir/python 中运行以下命令来安装 Python 绑定:
python3 setup.py install安装完成后,就可以在 Python 脚本中导入和使用 MLIR 的相关模块了,例如:
import mlir需要注意的是,在安装 Python 绑定时可能需要根据系统环境进行一些额外的配置和调整,具体可以参考 MLIR 官方文档中的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 MLIR 在 AI 硬件统一中间表示中的实际应用,我们将通过一个简单的深度学习模型编译实例来进行分析。在这个实例中,我们将使用一个基于 TensorFlow 框架构建的简单神经网络模型,展示如何将该模型转换为 MLIR 表示,并进行一些基本的优化和代码生成过程。
假设我们有一个用于手写数字识别的简单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其结构如下:
这个模型在 TensorFlow 框架下使用 Keras API 构建和训练,训练完成后,我们将对其进行保存以便后续转换为 MLIR 表示。
要将 TensorFlow 模型转换为 MLIR 表示,我们可以使用 MLIR 提供的模型转换工具,如 TensorFlow MLIR 转换器。以下是模型转换的一般步骤:
model.save('cnn_mnist_model')这将把模型保存在当前目录下的 cnn_mnist_model 文件夹中。
pip3 install tensorflow-mlirtf-mlirconvert cnn_mnist_model saved_model --output-file cnn_mnist.mlir这个命令将转换后的 MLIR 文件输出为 cnn_mnist.mlir,其中包含了模型的计算图以及各种操作的 MLIR 表示,使用 TensorFlow Dialect 的操作来描述模型的各个层和计算逻辑,如 tf.Conv2D 表示卷积层操作,tf.ReLU 表示 ReLU 激活函数操作等。
通过查看生成的 cnn_mnist.mlir 文件,我们可以看到模型的 MLIR 表示形式。以下是一个简化的 MLIR 表示片段示例,展示了模型中的一部分计算逻辑:
// 卷积层 1 的部分 MLIR 表示
%1 = "tf.Conv2D"(%input, %conv1_weights, %conv1_bias, %conv1_strides, %conv1_padding)
: (tensor<1,28,28,1,f32>, tensor<32,3,3,1,f32>, tensor<32,f32>, tensor<4,i32>, tensor<4,i32>) -> tensor<1,26,26,32,f32>
%2 = "tf.ReLU"(%1) : (tensor<1,26,26,32,f32>) -> tensor<1,26,26,32,f32>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出,MLIR 使用操作名称(如 tf.Conv2D、tf.ReLU)以及输入、输出的类型描述来表示模型的计算过程。每个操作都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张量类型,包括张量的维度大小和数据类型等信息,使得编译器能够准确地理解和处理模型中的计算逻辑和数据流动。
通过这种统一的中间表示,无论原始模型是使用 TensorFlow 的哪种高级 API 构建的,都可以被转换为 MLIR 的 TensorFlow Dialect 表示,从而为后续的优化和硬件代码生成提供了基础。

在将模型转换为 MLIR 表示后,可以利用 MLIR 提供的优化pass对模型进行优化,以提高其在硬件上的执行效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优化pass及其作用:
在 MLIR 中,可以通过调用 mlir-opt 工具并指定相应的优化pass来对模型进行优化。例如,以下命令将对 cnn_mnist.mlir 文件中的模型进行算子融合优化:
mlir-opt cnn_mnist.mlir -tf-fuse-ops -o optimized_cnn_mnist.mlir运行这个命令后,将生成一个新的 MLIR 文件 optimizedcnn_mnist.mlir,其中包含了经过算子融合优化后的模型表示。类似地,可以使用其他优化_pass的选项来进行布局优化、量化优化等操作。
经过优化后的 MLIR 表示可以进一步用于生成特定硬件平台的目标代码。以生成 GPU 代码为例,MLIR 提供了与 CUDA 或 ROCm 等 GPU 平台相关的代码生成工具和方言。通过将优化后的 MLIR 表示转换为 GPU Dialect 的表示,然后利用相应的代码生成pass,可以生成 GPU 可执行的 PTX 或 HIP 代码。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命令示例,用于将经过优化的 MLIR 模型转换为 GPU 代码:
mlir-translate --mlir-to-gpu optimized_cnn_mnist.mlir -o cnn_mnist_gpu_code.ptx这个命令将调用 mlir-translate 工具,通过指定 --mlir-to-gpu 选项将 MLIR 表示转换为 GPU 代码,并输出为 cnn_mnist_gpu_code.ptx 文件。生成的 PTX 代码可以在支持 CUDA 的 GPU 上进行编译和执行,从而实现模型在 GPU 硬件上的高效部署。
类似地,对于其他硬件平台(如 CPU、FPGA 等),也可以使用 MLIR 提供的相应代码生成工具链,将模型转换为目标硬件可执行的代码,并进行硬件部署和运行。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