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因其环保性、高能量密度及便携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备受关注。然而,DMFC的核心反应之一——阳极甲醇氧化反应(MOR)存在严重瓶颈:该反应涉及复杂的六电子转移过程,反应速度远低于阴极的氧还原反应(ORR)。目前最先进的铂(Pt)基催化剂虽能催化MOR,却面临两大痛点:一是昂贵的Pt资源推高成本;二是反应中生成的CO中间体强吸附于Pt表面,造成“CO中毒”效应——阻塞活性位点并大幅降低催化效率。理想催化剂需兼具高活性与强抗中毒能力,但现有技术难以调和这对矛盾:减少Pt用量虽可抑制CO生成,却会牺牲反应活性;而增加Pt含量又加剧中毒风险。
论文概要
2025年7月10日,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刘锴副教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李佳副教授团队合作,提出“高熵合金化单原子铂”(HEASA-Pt)策略,通过将孤立Pt原子与五种非贵金属元素(Ni、Co、Mg、Bi、Sn)在高熵结构中合金化,同步实现高活性与强抗中毒特性。采用焦耳加热法合成Pt含量仅2.3 at%的催化剂Pt₁-NiCoMgBiSn,其创新设计使单原子Pt位点既能激活C-O键,又通过高熵配位环境削弱CO吸附。实验结果验证:该催化剂质量活性达35.3 A mg⁻¹(超越商用Pt催化剂22倍),且在18万秒持续运行后仍保持高效;原位红外光谱与CO剥离实验证实其完全规避CO中毒。理论计算进一步揭示,高熵结构中不同元素分工合作——主族元素(如Mg、Bi)调控Pt电子结构,过渡金属(如Co、Ni)提供OH自由基协同氧化CO中间体,从而同步促进甲醇直接氧化路径(HCOOH途径)并清除毒物。这项工作为低成本、长寿命燃料电池开发提供了新范式。相关成果以“High-entropy alloyed single-atom Pt for methanol oxidation electrocatalysi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图文解读
高熵合金(HEAs)的形成依赖快速冷却以抑制元素偏析。本研究采用原位焦耳加热法(冷却速率>1000 °C/s),以碳纳米管(CNT)薄膜为基底和热源,在H₂/Ar气氛中瞬时加热金属前驱体至1100°C后急速冷却,成功合成单相HEA纳米颗粒(图1a)。通过精确控制Pt含量(<4 at%),确保Pt以孤立单原子形式分布于高熵晶格中,避免形成Pt-Pt键;而Pt含量>5 at%时则生成含连续Pt原子的传统HEA-Pt。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图1b,c):Bi/Sn掺杂削弱Pt位点CO吸附能(抑制中毒),Co/Ni提供OH⁻供体功能促进*CO氧化,Mg作为电子供体调控Pt电子结构(d带中心下移),多元素协同优化了甲醇氧化反应(MOR)路径。
HAADF-STEM与EDS元素映射证实HEASA-Pt中六种元素(Pt/Co/Ni/Sn/Bi/Mg)均匀分布(图2a),Pt在纳米颗粒边缘呈稀疏单原子态(原子级分散)。ICP-OES定量Pt含量仅2.3 at%。XANES谱显示Pt L₃边白线强度介于Pt箔与PtO₂之间,表明Pt呈金属态(图2b)。EXAFS拟合揭示HEASA-Pt的Pt-Pt配位数仅1.2±0.3(图2d,e),显著低于HEA-Pt(4.4±0.2),直接证明Pt原子级隔离。小波变换(WT)谱中未观察到Pt-Pt或Pt-O配位峰(图2g),进一步佐证孤立Pt位点。XRD与AC-TEM显示单一面心立方相(晶格常数~3.6 Å),(111)晶面间距2.1 Å,证实高熵合金结构形成。
循环伏安(CV)测试表明(图3a,b):HEASA-Pt₂.₃%的MOR起始电位低至0.5 V vs. RHE,峰值电位0.8 V(低于Pt/C的0.85–0.9 V),质量活性达35.3 A mg⁻¹(Pt含量2.3 at%),较商业Pt/C(1.56 A mg⁻¹)提升22倍,且显著优于传统HEA-Pt(3.65–17.6 A mg⁻¹)。低Pt含量下的超高活性源于高熵结构的多位点协同效应。计时电流法(CA)测试显示(图3c,d):HEASA-Pt₂.₃%在0.7 V vs. RHE下运行180,000秒后活性保持94.7%,且更换电解液后活性完全恢复,证明其抗碳酸盐沉积与抗中毒能力。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测试中,HEASA-Pt阳极(Pt负载0.08 mg cm⁻²)的峰值功率密度达22.8 mW cm⁻²,优于Pt/C阳极(0.4 mg cm⁻²时为17.2 mW cm⁻²),且运行32,000秒电流稳定。
原位FTIR光谱揭示(图4a,b):HEASA-Pt在1620 cm⁻¹处出现OCO不对称伸缩振动带(COOH中间体),1300–1400 cm⁻¹处存在C-OH/OCO对称振动带,且无CO特征峰(1950–2100 cm⁻¹),表明其通过CO-free路径直接氧化甲醇。相比之下,HEA-Pt₁₇.₆%在2049 cm⁻¹处出现明显CO吸附峰,遵循传统CO路径。DEMS数据进一步证实:HEASA-Pt在0.7 V vs. RHE下CO₂信号(m/z=44)显著增强,而CO信号(m/z=28)无累积,说明甲醇高效转化为CO₂。CO剥离实验显示(图4c-e),HEASA-Pt几乎无CO氧化峰,而HEA-Pt与Pt/C分别在-0.55 V和-0.25 V出现氧化峰,证实孤立Pt位点彻底规避CO中毒。
DFT自由能计算表明(图5b,c):HEASA-Pt表面CO吸附能较Pt(111)降低>0.7 eV,且CO氧化能垒降至0.50 eV(图5d)。高熵结构通过双机制抑制中毒:1) OCHO中间体主导的HCOOH路径(能垒0.52 eV)绕过CO形成;2) 邻近Co位点协助氧化CO至CO₂。电子结构分析(图5e,f)显示:孤立Pt的d带中心下移,反键轨道占据增加,削弱Pt-C键合;电荷重分布中,主族元素(Mg/Bi/Sn)作为电子供体,转移电荷至Pt(XPS验证结合能降低),进一步弱化碳物种吸附。Pt-free对照组(BiMgSnCoNi)无MOR活性,证实Pt为必需活性位点。
总结展望
本研究成功设计并合成了高熵合金化单原子Pt催化剂(HEASA-Pt, Pt₁-NiCoMgBiSn),通过高熵晶格结构激活惰性单原子Pt位点,在仅2.3 at% Pt含量下实现35.3 A mg⁻¹的创纪录甲醇氧化质量活性,同时突破性地解决了Pt基催化剂长期存在的CO中毒难题——原位FTIR和DFT计算证实多元合金配位环境弱化Pt-CO结合能,并通过邻近元素(如Co/Ni)的OH供体功能促进*CO氧化,形成"抗中毒-高活性"协同机制。该催化剂在180,000秒持续运行后仍保持94.7%活性,且电解液刷新即可完全恢复性能;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应用中,以0.08 mg cm⁻²超低Pt负载实现22.8 mW cm⁻²峰值功率密度(较商用Pt/C提升32%),为燃料电池低成本化与长寿命运行树立新标杆。这项工作开创的"高熵合金化单原子"策略不仅为贵金属催化剂抗中毒设计提供普适范式,更推动清洁能源器件向工业化应用迈进,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动态结构演变机制与非Pt体系拓展,加速绿色能源替代进程。
文献信息:Mingda Liu, Zhichao Zhang, Chenyu Li, Sen Jin, Kunlei Zhu, Shoushan Fan, Jia Li & Kai Liu. High-entropy alloyed single-atom Pt for methanol oxidation electrocatalysis. Nat Commun 16, 6359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1376-y
本文系转载,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系转载,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