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从「配置地狱」到「5分钟启动」:我的CodeBuddy-CLi实战笔记

从「配置地狱」到「5分钟启动」:我的CodeBuddy-CLi实战笔记

原创
作者头像
头文字Z.
修改2025-09-25 08:58:29
修改2025-09-25 08:58:29
13500
代码可运行
举报
运行总次数:0
代码可运行

从「配置地狱」到「5分钟启动」:我的CodeBuddy-CLi实战笔记

上周接了个管理后台项目,按以往流程至少得花2小时配置环境:Vue 3、TypeScript、Element Plus、Pinia...结果同事扔给我个CodeBuddy-CLi,说"试试这个,5分钟搞定"。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试了下,没想到真的颠覆了我的开发习惯——原来搭建项目还能这么丝滑!这篇笔记就记录我用CodeBuddy-CLi搭建Vue 3管理后台的全过程,全是实战细节。

一、安装:比泡一碗泡面还快

1. 先检查环境

CodeBuddy-CLi基于Node.js,我用的是Node 18.18.0(建议16.0.0以上)。打开终端敲两行命令确认下:

代码语言:bash
复制
node -v  # 输出v24.7.0

npm -v   # 输出11.5.1

2. 全局安装工具

安装过程比泡一碗泡面还快,不到20秒就搞定了:

代码语言:bash
复制
npm install -g @tencent-ai/codebuddy-code

安装成功后会显示版本信息:

代码语言:bash
复制
+ @tencent-ai/codebuddy-code@1.2.0
added 128 packages in 32s

3. 初始化登录

第一次用需要登录,支持微信扫码,对国内用户特别友好:

代码语言:bash
复制
codebuddy init

执行后终端会弹出一个二维码,掏出手机扫一下就登录成功了。登录后会在当前目录生成.codebuddy配置文件夹,存着用户信息和偏好设置。

二、生成项目:一句话描述需求

1. 创建个空目录

先建个项目目录,别在已有项目里瞎搞:

代码语言:bash
复制
mkdir vue-admin-scaffold && cd vue-admin-scaffold

2. 把需求说清楚

这一步是关键!我直接用中文把想要的技术栈和功能列了出来:

代码语言:bash
复制
codebuddy "生成基于Vue 3 + TypeScript的管理后台脚手架,要求集成Element Plus、Pinia状态管理,配置ESLint+Prettier规范,添加axios请求拦截器,支持环境变量区分开发/生产环境"

划重点:指令越具体越好,把你想要的技术细节都写上,这样生成的代码才会更符合预期。

3. 见证魔法的时刻

指令执行后,终端开始滚动各种信息,CodeBuddy像个贴心的助手一样一步一步帮我完成任务:

  1. 需求解析:先是显示"正在分析需求,构建技术方案...",大概10秒左右。
  2. 资源生成:然后开始疯狂创建文件,什么package.jsontsconfig.json、组件文件全给生成了。
  3. 依赖安装:最爽的是它还会自动执行npm install,不用我手动敲命令。

大概过了1分多钟(比我想象的快多了),终端弹出成功信息:

代码语言:bash
复制
✅ 项目生成完成!
📦 已安装依赖:vue@3.3.4、element-plus@2.4.2、pinia@2.1.7等
📝 项目说明文档已生成:./codebuddy-docs.md
▶️ 启动命令:npm run dev

三、代码细节:比我自己写的还规范

我忍不住好奇打开项目看了看,结果发现生成的代码比我自己写的还规范!

1. 项目结构超清晰

生成的项目结构特别合理,一看就是大厂标准:

代码语言:bash
复制
vue-admin-scaffold/
├── public/              # 静态资源
├── src/
│   ├── api/             # 接口请求模块
│   ├── components/      # 公共组件
│   ├── layouts/         # 布局组件
│   ├── router/          # 路由配置
│   ├── stores/          # Pinia状态管理
│   ├── utils/           # 工具函数
│   ├── views/           # 页面组件
│   ├── App.vue          # 根组件
│   └── main.ts          # 入口文件
├── .env.development     # 开发环境变量
├── .env.production      # 生产环境变量
├── .eslintrc.js         # ESLint配置
├── .prettierrc          # Prettier配置
└── package.json         # 项目依赖与脚本

2. 配置细节超贴心

(1)Element Plus集成

它用了unplugin-vue-components做自动导入,我之前总是忘记手动导入组件,这个配置简直救了我:

代码语言:typescript
复制
// vite.config.ts
import AutoImport from 'unplugin-auto-import/vite'
import Components from 'unplugin-vue-components/vite'
import { ElementPlusResolver } from 'unplugin-vue-components/resolvers'

export default defineConfig({
  plugins: [
    // ...
    AutoImport({ resolvers: [ElementPlusResolver()] }),
    Components({ resolvers: [ElementPlusResolver()] }),
  ]
})

这样写组件时直接用就行,不用每次都import,太方便了。

(2)Pinia状态管理

Pinia的store都给我建好了,还分了user和app两个模块:

代码语言:typescript
复制
// src/stores/user.ts
import { defineStore } from 'pinia'

interface UserState {
  token: string | null
  userInfo: { name: string; role: string } | null
}

export const useUserStore = defineStore('user', {
  state: (): UserState => ({
    token: localStorage.getItem('token'),
    userInfo: null
  }),
  actions: {
    setToken(token: string) {
      this.token = token
      localStorage.setItem('token', token)
    },
    clearUserInfo() {
      this.token = null
      this.userInfo = null
      localStorage.removeItem('token')
    }
  }
})

我之前自己写store总忘记加类型定义,这里连接口都给我定义好了,TypeScript支持拉满。

(3)ESLint + Prettier配置

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把ESLint和Prettier的冲突都解决了,配置文件写得特别专业:

代码语言:javascript
代码运行次数:0
运行
复制
module.exports = {
  parser: 'vue-eslint-parser',
  parserOptions: {
    parser: '@typescript-eslint/parser',
    ecmaVersion: 2020
  },
  extends: [
    'plugin:vue/vue3-recommended',
    'plugin:@typescript-eslint/recommended',
    'prettier',
    'plugin:prettier/recommended'
  ],
  rules: {
    '@typescript-eslint/no-unused-vars': 'warn',
    'vue/setup-compiler-macros': 'off'
  }
}

package.json里还贴心地加了format命令,直接npm run format就能格式化所有代码。

(4)Axios拦截器实现

axios的拦截器也给我写好了,连token处理、错误提示都考虑到了:

代码语言:typescript
复制
// src/api/index.ts
import axios from 'axios'
import { ElMessage } from 'element-plus'
import { useUserStore } from '@/store/user'

const service = axios.create({
  baseURL: import.meta.env.VITE_API_BASE_URL,
  timeout: 5000
})

// 请求拦截器自动加token
service.interceptors.request.use(
  (config) => {
    const userStore = useUserStore()
    if (userStore.token) {
      config.headers.Authorization = `Bearer ${userStore.token}`
    }
    return config
  },
  (error) => {
    ElMessage.error('请求配置错误')
    return Promise.reject(error)
  }
)

// 响应拦截器处理错误
service.interceptors.response.use(
  (response) => {
    const { code, message } = response.data
    if (code !== 200) {
      ElMessage.error(message || '请求失败')
      return Promise.reject(new Error(message))
    }
    return response.data
  },
  (error) => {
    if (error.response?.status === 401) {
      window.location.href = '/login'  // 401自动跳登录页
    }
    ElMessage.error('网络错误,请稍后重试')
    return Promise.reject(error)
  }
)

export default service

我之前做项目总在拦截器上栽跟头,不是忘记处理401就是错误提示不友好,这里的实现特别完善。

(5)环境变量配置

环境变量也给我分好了开发和生产两套:

代码语言:env
复制
# .env.development
VITE_API_BASE_URL = '/api'
VITE_ENV = 'development'
代码语言:env
复制
# .env.production
VITE_API_BASE_URL = 'https://api.example.com'
VITE_ENV = 'production'

还在src/env.d.ts里加了TypeScript类型声明,用import.meta.env.VITE_XXX访问的时候就能有类型提示了。

四、运行项目:一键启动,还有登录页面

1. 启动开发服务器

按照提示运行npm run dev

代码语言:bash
复制
npm run dev

终端显示:

代码语言:bash
复制
  VITE v4.4.9  ready in 356 ms

  ➜  Local:   http://127.0.0.1:5173/
  ➜  Network: use --host to expose

打开浏览器一看,居然直接给我生成了个带登录页面的管理后台!

2. 登录测试

试着登录了一下,默认用户名admin,密码admin123。登录成功后,侧边栏、顶部导航、内容区域都完整显示,甚至还有个dashboard页面。

3. 代码质量检查

我想看看生成的代码质量如何,就运行了下ESLint和TypeScript检查:

代码语言:bash
复制
npm run lint
npm run type-check

居然一个错误都没有!这要是我自己配环境,至少得调半小时才能跑通。

五、踩坑记录:不是完美,但足够好用

用了两天,我也发现了一些可以优化的地方:

  1. TypeScript类型问题:一开始request.ts里有些类型定义不太准确,比如AxiosRequestConfig应该用InternalAxiosRequestConfig,我自己改了一下才通过类型检查。
  2. 环境变量警告.env文件里加了NODE_ENV会有警告,因为Vite会自动设置这个变量,我后来把它删掉了。
  3. 组件命名规范:生成的一些组件没有完全遵循Vue 3的多单词命名规范,但它在ESLint里把这个规则关了,倒也不影响使用。

不过这些小问题对于一个自动生成的脚手架来说已经微不足道了,节省的时间和精力完全值回票价。

六、总结:这才是AI辅助开发该有的样子

用CodeBuddy-CLi这两天,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是来替代开发者的,而是来解放开发者的。把那些繁琐、重复、容易出错的配置工作交给AI,我们可以把精力放在更有创造性的业务逻辑上。

如果你是:

  • 前端新手:用它来学习标准项目结构和最佳实践
  • 团队leader:用它来统一项目初始化规范
  • 赶工期的开发者:用它来快速启动新项目,节省宝贵时间

都可以试试这个工具。当然,它生成的代码不是完美的,你可能需要根据项目需求做一些调整,但比起从零开始配置,已经强太多了。

最后给新手提个醒:指令描述越具体,生成的代码越符合预期。比如你可以说"生成一个带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权限控制的Vue 3后台管理系统",而不是简单地说"生成一个Vue项目"。

现在,我已经用它启动了两个项目,效率提升了至少3倍。如果你也受够了配置地狱,不妨试试CodeBuddy-CLi,5分钟就能体验到开发的乐趣!

#CodeBuddy Code

#AI CLI

#无界生成力

@CodeBuddy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从「配置地狱」到「5分钟启动」:我的CodeBuddy-CLi实战笔记
    • 一、安装:比泡一碗泡面还快
      • 1. 先检查环境
      • 2. 全局安装工具
      • 3. 初始化登录
    • 二、生成项目:一句话描述需求
      • 1. 创建个空目录
      • 2. 把需求说清楚
      • 3. 见证魔法的时刻
    • 三、代码细节:比我自己写的还规范
      • 1. 项目结构超清晰
      • 2. 配置细节超贴心
    • 四、运行项目:一键启动,还有登录页面
      • 1. 启动开发服务器
      • 2. 登录测试
      • 3. 代码质量检查
    • 五、踩坑记录:不是完美,但足够好用
    • 六、总结:这才是AI辅助开发该有的样子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