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业务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高并发” 早已不是大厂专属的技术命题。当用户量突破百万、订单峰值达到每秒数万笔时,传统单体架构往往会出现响应延迟、接口超时甚至系统崩溃等问题。本文将从高并发的核心挑战切入,结合实际项目经验,拆解一套可落地的全链路解决方案,帮助开发者构建稳定、高效的抗高并发系统。
在讨论解决方案前,首先需要明确高并发场景下的核心痛点。从技术层面看,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
架构设计是应对高并发的基础,合理的架构能从根源上提升系统的抗压力能力。核心思路是 “拆分与扩容”,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将传统单体应用按业务域拆分为独立的微服务(如用户服务、订单服务、商品服务),每个服务可独立部署、扩容,避免单个服务故障影响全局。
关键实践:
水平扩容(增加服务器数量)是应对高并发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相比垂直扩容(升级单机硬件),具有成本低、可扩展性强的优势。
关键实践:
当流量超出系统承载能力时,直接拒绝部分请求比让系统崩溃更合理。流量控制的核心是 “削峰填谷”,常用方案包括:
通过限制单位时间内的请求数,避免系统被 “压垮”。常见的限流算法有:
落地案例:在 Spring Cloud 项目中,可通过 Sentinel 框架快速实现限流,配置示例如下:
// 定义限流规则:资源名“createOrder”,QPS 阈值 500List<FlowRule> rules = new ArrayList<>();FlowRule rule = new FlowRule();rule.setResource("createOrder");rule.setGrade(RuleConstant.FLOW_GRADE_QPS);rule.setCount(500); // 每秒最多处理 500 个请求rules.add(rule);FlowRuleManager.loadRules(rules);
当系统压力过大时,主动关闭非核心功能(如商品详情页的 “猜你喜欢” 模块),将资源集中到核心功能(如商品购买、订单支付)。
降级策略:
通过消息队列(如 RocketMQ、Kafka)将同步请求转为异步处理,缓解瞬时流量压力。例如秒杀场景中,用户下单请求先进入队列,系统再按能力逐步消费。
关键优势:
高并发场景下,数据库往往是第一个 “扛不住” 的环节 —— 大量读写请求会导致数据库连接耗尽、SQL 执行缓慢。数据层优化的核心是 “减少数据库压力”,具体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缓存是提升读取性能的 “利器”,通过将热点数据(如商品详情、用户信息)存储在内存中,减少数据库的查询次数。
相比本地缓存(如 Caffeine),分布式缓存 Redis 支持多节点共享数据,且性能优异(单机 QPS 可达 10 万 +),适合高并发场景。
解决方案:缓存空值(如 “ID=-1” 的商品缓存为 “null”,设置短期过期时间)、布隆过滤器(提前过滤不存在的 key)。
解决方案:互斥锁(只允许一个线程去数据库更新缓存,其他线程等待)、热点 key 永不过期(定期后台更新缓存)。
解决方案:过期时间加随机值(避免 key 集中过期)、多缓存集群(主从 + 哨兵,保证缓存服务高可用)。
当缓存无法完全解决问题时,需要对数据库本身进行优化,核心思路是 “拆分与优化”。
当单表数据量超过 1000 万行时,SQL 执行效率会显著下降,此时需要进行分库分表:
落地工具:Sharding-JDBC、MyCat 等中间件可简化分库分表操作,无需修改业务代码。
大多数业务场景中,“读多写少”(如商品详情页,90% 是读请求,10% 是写请求),此时可通过读写分离提升性能:
注意事项:主从复制存在延迟(通常毫秒级),对数据一致性要求极高的场景(如支付结果查询),需强制读主库。
架构和数据层优化后,代码层面的细节同样重要 —— 低效的代码可能让前期的优化 “功亏一篑”。
高并发写操作中,锁竞争会导致线程等待,降低系统吞吐量。优化方案包括:
将耗时操作(如发送短信、日志记录、数据统计)改为异步处理,减少主线程阻塞时间。例如:
代码示例:
// 异步发送短信@Asyncpublic CompletableFuture<Void> sendOrderSms(String phone, String orderId) { // 调用短信接口 smsService.send(phone, "您的订单" + orderId + "已创建成功"); return CompletableFuture.runAsync(() -> log.info("短信发送完成,订单ID:{}", orderId));}
高并发场景下,内存泄漏会导致 JVM 内存逐渐耗尽,最终引发 OOM(内存溢出)。常见的内存泄漏场景包括:
排查工具:使用 JProfiler、Arthas 等工具监控内存使用情况,及时定位泄漏点。
高并发系统设计不是 “一蹴而就” 的,而是一个 “持续优化” 的过程。总结下来,核心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最后,高并发不是 “炫技”,而是 “解决问题” 的手段。只有结合业务场景,合理选择技术方案,才能构建出真正稳定、高效的系统。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