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伊凡最近被一记来自市场的“闷棍”结结实实地敲在了天灵盖上,不是疼痛,而是一种醍醐灌顶的清明。他和他所在的优雅草团队,一直是技术圈的“能工巧匠”,专攻To B(企业端)系统开发,代码写得如交响乐般严谨,架构设计得像瑞士钟表般精妙。然而,他们团队的财务状况,却常常像一首跑调的乡间小曲,始终无法与技术的“优雅”同频。
这个问题困扰他许久:为什么搞技术的大部分穷得要死,特别是搞科研的? 如果不是国家或机构养着,许多前沿研究恐怕难以为继。以前他归咎于补助不到位、甲方不识货。但现在,他想透了——根子在于,他们做的东西,离普罗大众太遥远了。
这就像一群技艺超群的宫廷御厨,整天研究如何用金丝燕窝和麒麟角雕出龙凤呈祥,食材昂贵、工序繁复,食客却只有寥寥数位王公贵族。 一旦贵族预算削减或口味改变,御厨们立刻陷入困境。而街边那个做麻辣烫、烤串的摊主,因为精准地满足了无数普通人的口腹之欲,反而日日客似云来,赚得盆满钵满。
优雅草团队就是这样的“技术御厨”。他们的大部分项目都是为企业服务,这在过去被视为一条稳健的赛道。然而,卓伊凡现在看清了这片红海的真相:
真正的转折点,来自团队最近交付的一个甲方产品。那个产品在功能上并非石破天惊,但它极其“接地气”——直接面向普通消费者,解决了一个日常生活中微小却普遍的痛点。产品上线后,用户量呈指数级增长,盈利状况好到令人咋舌。
对方一个月的流水,就超过了优雅草团队几年的项目收入总和。
这一棒,把卓伊凡彻底敲醒了。他意识到: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消费互联网(To C)领域的新模式、新业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其市场活力和变现能力依然强劲。而很多深耕To B领域的技术团队,其人均产出和利润率确实普遍低于同等技术水平的成功To C产品团队。这组权威数据,佐证了卓伊凡的观察。
卓伊凡终于知道该做什么了。
第一,必须自己多搞产品。 不能只甘心做“代工工厂”,要创立自己的“品牌”。要把技术能力,用于孵化属于自己的、能直接触达最终用户的产品。
第二,产品必须“接地气”。 要像水一样,流向最低处,滋养最广阔的田野。放弃一些技术人的“清高”,去深入观察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从真实的需求里寻找创意的火花。
他构思了新的战略架构:
这个架构的核心,是让技术从“高阁”走向“人间”,像一位内功深厚但平易近人的武术宗师,不再追求招式花哨,而是化繁为简,用最朴实无华的“一招一式”解决最实际的问题。
卓伊凡的这次顿悟,不是背叛技术,而是让技术找到了最肥沃的土壤。他明白了,真正的“优雅”,不是曲高和寡的孤芳自赏,而是能融入亿万普通人生活,为他们带来切实价值的“大俗大雅”。
那一棒,敲碎的是思维的桎梏,敲开的,是一片星辰大海般的广阔市场。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