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门刷脸过小区门禁,上班打卡靠人脸识别,就连去商场买杯奶茶都能刷脸支付 —— 现在人脸识别技术简直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了。
但方便归方便,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的人脸信息被谁收集了?存在哪里?会不会被乱用?正是因为这些风险,人脸识别备案制度才慢慢推开来。今天就好好跟大家聊聊,这个备案到底是干嘛的,对我们普通人有啥用,企业又该怎么操作。
简单说,人脸识别备案就是要求那些开发、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企业 / 机构,把自己的技术情况、用在哪、怎么处理人脸数据、怎么保障安全这些信息,如实报给监管部门,审核通过后纳入监管体系的制度。
核心目的就一个:让人脸识别的应用 “透明化、可追溯”。别再像以前那样,企业偷偷采集人脸,大家都蒙在鼓里。
可能有人会问,这制度不是凭空来的吧?确实,背后有明确的法律和政策支撑:
《个人信息保护法》里早就说了,人脸信息属于 “敏感个人信息”,处理的时候不仅要单独获得同意,还得有严格保护措施;《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也从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的角度,对重要数据处理的备案提了要求;2022 年出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更具体,明确公共场所装人脸识别设备必须备案,还不能强制采集人脸。
可能有人觉得,备案是给企业添麻烦,其实不是,这事儿对政府监管、企业发展、我们普通人的权益,都是好事。
先说说对政府监管的作用。以前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太乱了,有些企业偷偷用,监管部门想管都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有了备案,监管部门能清楚知道 “谁在用、用在哪、怎么处理数据”,能提前排查风险。比如之前有地方通过备案信息发现,某公司把人脸识别用在校园周边监控,但没说数据存多久,赶紧让整改,避免了数据长期留存的隐患。而且有了备案,打击非法采集、滥用人脸信息也有了依据,能让行业更规范。
对企业来说,备案其实是 “护身符”。现在监管越来越严,没备案就乱用人脸识别,很可能被罚款、停业。反过来,备案了的企业,把备案号公示出来,能让用户觉得靠谱,增加信任。而且企业准备备案材料的时候,会梳理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的全流程,能发现安全漏洞,优化管理。
最重要的是对我们普通人的好处。有了备案,企业得公开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和数据用途,我们能知道 “这设备是干嘛的”—— 比如商场的人脸识别是统计客流,还是识别会员;小区门禁会不会把我们的人脸信息给第三方,查备案信息就能了解。要是企业违规,备案信息还能当维权证据,帮我们保护自己的隐私。
(一)先明确:哪些企业 / 机构必须备案?
不是只有大科技公司才用备案,只要沾了人脸识别技术的开发或应用,都得备案,主要分三类:
(二)备案流程:四步就能搞定,不算复杂
以全国统一的备案平台为例,流程其实挺清晰的,主要四步:
第一步,准备材料,主要是四类:
如果要把人脸信息传到国外,还得额外准备跨境数据处理的备案证明。
第二步,提交材料。登录工信部或者网信办指定的备案平台,按提示填信息、传材料就行。要注意材料得真实完整,不然系统会让补,耽误时间。
第三步,等待审核。审核分初审和复审:
第四步,备案完成。审核过了,平台会给个唯一的备案编号,企业得把这个编号公示在应用场景显眼的地方,比如商场设备旁、小区公告栏,方便大家查。
(三)这些坑一定要避开,别踩雷
(一)好的方面:监管越来越全,地方也有创新
现在备案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不光是公共场所,线上 App、企业内部系统用人脸识别,都得备案。地方上也有不少好做法,比如杭州的线上备案平台,让企业不用跑线下,办得更快;深圳搞了备案企业信用评级,合规的企业能优先参与政府项目,激励大家主动备案。
(二)现存的问题:意识、标准、技术都有短板
要让人脸识别备案真正发挥作用,不是靠某一方就行,得政府、企业、公众一起发力。
其实人脸识别技术本身是好的,能提高效率、保障安全,但前提是得规范应用。备案制度不是为了限制技术发展,而是为了让技术在安全的轨道上运行,既发挥作用,又保护我们的隐私。
希望以后不管是刷脸进门、刷脸支付,还是其他用人脸识别的场景,我们都能清楚知道 “自己的信息很安全”。也相信随着备案制度越来越完善,人脸识别技术能真正帮我们提升生活质量,而不是成为我们的 “隐私隐患”。
如果大家还有关于人脸识别备案的疑问,比如自己遇到的具体情况该怎么处理,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