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数据安全新基石:浅析新型数字水印的“强鲁棒性”与“不可感知性”

数据安全新基石:浅析新型数字水印的“强鲁棒性”与“不可感知性”

原创
作者头像
hddata
发布2025-10-23 14:44:50
发布2025-10-23 14:44:50
1260
举报

01 引言:数字时代的数据安全困境

数字化浪潮中,数据已成为企业和机构最宝贵的资产之一。然而,数据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的数据安全防护手段,如防火墙、加密技术等,主要专注于防范外部攻击和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当数据进入使用环节,在屏幕上显示、被打印成纸质文件、在视频会议中分享、以及数据外发时,这些传统安全措施就显得力不从心。

这正是新型数字水印技术大显身手的领域,而数字水印的“无处不在却又无感存在”是它能够大显身手的基础和前提。

02 强鲁棒性:数字水印的技术脊梁

强鲁棒性指的是数字水印在经历各种处理、转换甚至恶意攻击后,仍能保持完整并可被准确检测和提取的能力,好像数字水印“无处不在”。这一特性是数字水印技术能否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技术实现路径

实现强鲁棒性需要多方面的技术创新。在算法层面,研究人员开发了基于离散余弦变换(DCT)、离散小波变换(DWT)等频域嵌入方法,使水印信号能够更好地抵抗各种攻击。在各种攻击中,以“跨媒介”攻击为最难以攻克的技术高地。以高维数据的“电-光-电”跨媒介隐形水印技术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研究人员从数字处理鲁棒扩展到屏摄物理过程鲁棒,解决了静态图片拍屏溯源问题。屏幕拍照过程包含了显示失真,镜头失真,传感器失真等一系列物理失真过程,严重影响了水印的可靠提取,同时保持水印的透明性和抗屏摄鲁棒性是一个巨大挑战。研究人员建立了屏摄失真模型,提出了有效模拟屏摄失真的可导噪声层,突破了多角度拍照、光照干扰、摩尔纹干扰条件下的屏摄水印提取难题。

然后,研究人员从屏摄鲁棒扩展到多重失真鲁棒,解决了拍屏图像有损处理/传输环境下的溯源问题。屏幕拍照图片通常会经历社交平台压缩、多种有损后期处理,以及针孔相机偷拍导致画面扭曲,因此要求屏幕拍照水印能抵抗多重复杂失真。研究人员提出了失真与内容解耦的提取网络,实现了小样本条件下的鲁棒性适配,减缓了多种失真模拟互相干扰的问题。并将几何失真与非几何失真分离处理,提出了几何失真无关的提取增强网络,提升了水印在多重失真下的鲁棒性。为解决复杂数据泄露场景下的拍屏溯源问题提供了技术手段,拓宽了屏摄水印的应用范围。

03不可感知性:隐形守护的艺术

不可感知性是数字水印技术的另一个核心特性,要求水印的存在不影响原始内容的观感、听感或使用体验,好像数字水印“无感存在”。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多个维度上进行精细平衡。

(注:明显可感知的水印技术称为“可见水印”、“明水印”。在实际应用中,可见水印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但是在泄密场景下,由于泄密者会对其进行破坏,基本不具备溯源能力。)

技术实现路径

先进的水印算法会利用人类感观系统的特性,将水印信号嵌入到不敏感的区域和频段。例如,在“电-光-电”跨媒介隐形水印技术中,研究人员基于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关键点和离散余弦变换(DCT)通过在像素级的微调,人眼无法察觉;在“电-纸-电”跨媒介隐形水印技术中,通过微调字符比重、笔画粗细等微观特征来嵌入水印,这种变化人眼无法察觉,却能被专用检测算法准确识别;在“电-空-电” 跨媒介隐形水印技术中,选择在人类听觉不敏感的频段嵌入信息,并采用心理声学模型确保水印信号不会对原始音频质量造成可感知的影响。

04 跨媒介隐形水印技术:双剑合璧

跨媒介隐形水印技术之所以被誉为革命性突破,关键在于它成功解决了数据在不同介质间流转时的水印“强鲁棒性”和“不可感知性”的平衡难题,同时实现了“无处不在却又无感存在”。传统数字水印往往只能在单一数字环境中生存,一旦遭遇媒介转换就会失去效力,而跨媒介隐形水印却能在电子世界与物理世界之间自由“穿越”。不可感知性,要求水印信号要足够的弱,使得人类感官难以察觉。而强鲁棒性,要求经历复杂的转换过程:电信号变成光信号,数字点阵转为物理墨点,电子振动化为空气振动——每一个环节都会引入噪声、失真和干扰。这就好比要在狂风暴雨中保护一支微弱的烛光不灭,需要极其精妙的算法设计和强大的容错能力。

从国家秘密到商业秘密,从国防安全到企业防护,数字水印技术正在各个安全等级的需求场景中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种“无处不在却又无感存在”的防护方式,重新定义了数字经济时代的安全防护理念。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专利解读】与技术干货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