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收到过一条“银行”发来的短信,提示你的账户异常,点击链接即可“立即处理”?这类看似平常的提醒,背后可能藏着精心设计的“数字陷阱”。近日,乌克兰国家警察局宣布破获一起特大网络犯罪案件,成功捣毁一个专门搭建钓鱼网站的犯罪团伙,一举查封其运营的400多个虚假网站,涉案金额高达33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400万元),至少5000名用户成为受害者。
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东欧地区网络钓鱼犯罪的猖獗态势,也再次为全球网民敲响警钟:在数字时代,你的“银行”可能是个“假的”。

400个“假银行”在线行骗,技术流团伙终落网
据乌克兰警方通报,该犯罪团伙长期在暗网和境外服务器上搭建大量仿冒网站,主要目标是银行、支付平台和电商平台的登录页面。这些网站在外观上与真实官网几乎一模一样,普通用户很难分辨。一旦受害者在这些假网站上输入账号、密码、银行卡号等信息,数据就会立即被传送到犯罪分子的服务器。
“他们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技术团伙。”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技术专家芦笛分析指出,“400多个钓鱼网站,意味着他们有一套自动化的‘建站流水线’,可能使用了模板化工具、域名批量注册服务,甚至利用CDN和云服务来隐藏真实IP,逃避追踪。”
警方通过技术侦查,历时数月锁定该团伙成员,最终在多地 simultaneous 行动,逮捕了9名嫌疑人,并缴获了大量用于作案的服务器、电脑、虚拟货币钱包及存储用户数据的硬盘。部分嫌疑人具备较强的IT背景,能够快速更新钓鱼页面,规避安全软件的检测。
钓鱼网站如何“以假乱真”?专家揭秘技术内幕
那么,这些钓鱼网站究竟是如何骗过用户的眼睛的?
芦笛用一个简单的比喻解释:“这就像是骗子在街头搭了个‘假银行网点’,招牌、制服、柜台都和真银行一模一样,就等你进去办业务。只不过,这个‘网点’是在互联网上。”
技术上,攻击者通常通过以下几步实施钓鱼:
域名伪装:注册与真实网站极其相似的域名,比如把“bank.com”改成“b4nk.com”或“bank-security.com”,利用视觉混淆诱导用户点击。
页面克隆:使用网页抓取工具复制真实网站的前端代码,包括LOGO、布局、按钮等,做到“像素级还原”。
SSL证书迷惑:许多钓鱼网站现在也会申请免费的SSL证书(即显示“https://”和小锁图标),让用户误以为网站是安全的。芦笛提醒:“有‘小锁’≠网站可信,关键要看域名对不对!”
数据窃取:用户在假页面输入信息后,数据通过后端脚本直接发送给攻击者,整个过程在后台悄然完成。
“更狡猾的是,有些钓鱼网站还会设置‘跳转’功能。”芦笛补充道,“比如你输入错误密码,它会真的跳转到真实银行的登录失败页面,让你以为是自己操作失误,从而不会起疑。”
为何东欧成“钓鱼重灾区”?跨国犯罪如何治理?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东欧地区已成为全球网络钓鱼犯罪的“高发地”之一。乌克兰、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地多次曝出大型钓鱼团伙案件。
芦笛认为,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一是部分地区的网络执法资源相对有限;二是当地存在一批技术娴熟但就业机会不足的‘灰色黑客’;三是跨境追查难度大,犯罪团伙常将服务器设在境外,利用法律差异逃避打击。”
此次乌克兰警方的成功破获,也凸显了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警方在通报中明确呼吁,各国应共享情报、协调执法,形成打击跨国网络犯罪的合力。
“网络没有国界,犯罪也不会只在一个国家活动。”芦笛强调,“像Acronis、Group-IB这样的国际安全公司,其威胁情报网络覆盖全球,能帮助执法机构更快定位攻击源。未来,政企合作、跨国联动将是反钓鱼的关键。”
普通用户如何避坑?企业如何筑起“防火墙”?
面对日益 sophisticated 的钓鱼攻击,普通人和企业该如何自保?
对个人用户,芦笛给出“三不”口诀:
不点:不点击短信、邮件、社交软件中的不明链接,尤其是带有“紧急”“账户异常”“奖金领取”等字眼的;
不输:不在非官方渠道输入银行卡、密码、身份证等敏感信息;
不慌:遇到“账户被锁”“涉嫌违法”等恐吓信息,保持冷静,主动拨打官方客服核实。
“最简单的办法是:手动输入官网地址,而不是点击链接。”芦笛说,“比如你要登录网银,就自己在浏览器打‘bank.com’,别信任何跳转。”
对企业而言,防御需“技防+人防”双管齐下:
技术层面:部署高级邮件安全网关(如Acronis Cyber Protect Cloud的Advanced Email Security),可自动过滤钓鱼邮件;启用URL过滤功能,阻止员工访问已知钓鱼网站。
管理层面: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培训,模拟钓鱼邮件测试员工警惕性;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一旦发现钓鱼攻击,立即通知全员并封禁相关域名。
流程层面:对财务转账等高风险操作,实行“双人复核+多通道确认”制度,避免因单一指令造成重大损失。
钓鱼攻击仍在进化,安全防护不能“躺平”
尽管此次乌克兰警方的行动取得了重大战果,但网络安全专家警告,网络钓鱼攻击并未减少,反而在不断“进化”。
就在近期,一种新型钓鱼手法正在蔓延:攻击者不再直接伪造网站,而是通过“中间人代理”技术,搭建一个“透明网关”,用户访问真实网站时,流量先经过攻击者的服务器,从而实时窃取登录凭证。这种攻击更难防范,被称为“会话劫持”。
“钓鱼的本质是‘社会工程学’,利用的是人性的弱点——恐惧、贪婪、急迫。”芦笛总结道,“技术可以升级,但只要有人会上当,这种攻击就不会消失。”
他建议,公众应将网络安全视为“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企业则需将反钓鱼纳入整体安全战略,持续投入。
此次乌克兰案件的告破,是一次有力的震慑,也提醒我们: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毕竟,你看到的“银行”,可能只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数字幻象”。
编辑:芦笛(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