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解码听觉奥秘:从频率到感知的奇妙旅程

解码听觉奥秘:从频率到感知的奇妙旅程

原创
作者头像
本草音乐实验室
发布2025-11-09 11:21:58
发布2025-11-09 11:21:58
198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音乐与健康音乐与健康

在生活的舞台上,音乐宛如灵动的精灵,穿梭于大街小巷、温馨小窝,用或激昂、或舒缓、或欢快的旋律,撩拨着我们的心弦。可你是否想过,为什么面对同一首曲子,有人听得如痴如醉,有人却觉得平淡无奇?其实,这背后隐藏着耳朵独特的“音乐偏好”,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喜好一样,耳朵对不同类型的声音也有着别样的钟情。

在人类的身体里,有一个看似普通却极其神奇的器官——耳朵。它不仅让我们听到世界的声音,还在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耳朵的秘密,探索它如何实现听觉与平衡的奇妙结合。

从20赫兹的低吟到20000赫兹的高亢,人耳如何捕捉这广阔的声音世界?本文带你一探人耳听觉的奥秘,从声音的基本属性到复杂的听觉机制,逐一解析人耳如何感知声音频率,并扩展探讨听觉的生理与心理特性。

01人耳的听觉范围与音调的感知

人耳对于声音的感知有其特定的范围,这一范围主要取决于声音的频率。频率,简单来说,就是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人耳能够接收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16到20000赫兹(Hz)之间。在这个范围内的声音,我们才能听到。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是我们感知声音高低的方式,它主要由声波的频率决定。低频声波听起来低沉,即音调低;而高频声波听起来高亢,即音调高。超出人耳接收范围的频率,如低于16Hz的次声波或高于20000Hz的超声波,我们是听不到的。

声音的传导与感知:声音通过外耳收集,经过中耳的传导和增强,最终在内耳被感知。内耳的耳蜗结构对声音的频率进行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会在耳蜗的不同位置引起共振,从而被感知为不同的音调。

音调感知的理论:关于人耳如何区分不同频率的声音从而产生音调感觉,有多种理论进行解释,包括共振理论、频率理论等。这些理论都试图解释基底膜和毛细胞如何对不同频率的声音进行感知和区分。

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频率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Hz。对人类来讲,能接收到的频率是16~20000Hz。频率低的声波听起来低沉,即音调低;频率高的声波听起来高亢,即音调高。低于16Hz的振动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振动叫超声波,它们都是人耳所不能接收的。

内耳为感音装置,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耳蜗和听觉关系极为密切。耳蜗当中的前庭膜和基底膜将耳蜗管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内均充满淋巴液。分隔鼓阶与中阶的是基底膜,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由毛细胞和一些支持细胞组成。毛细胞是听觉的感受器,当声波经过某种途径传入内耳,会引起内耳淋巴液振动,由此带动基底膜的运动,并使毛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实现能量的转换。

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声波频率不同,我们听到的音调高低也不同。音调是人的主观感觉,它和声波的物理频率的变化并不是完全的线性关系。人是如何区分不同频率的声音,从而产生音调感觉的呢?主要的频率分析理论包括共振理论、频率理论等。共振理论把内耳比喻成一架钢琴或一部竖琴,柯蒂氏器内的基底膜、毛细胞像琴弦一样。不同长短的毛细胞对不同频率的声音起反应。

在喧闹餐厅精准捕捉私语,音乐会闭眼定位乐器方位——人类听觉的“三维定位器”能识别0.00001秒时间差,堪比感知千分之一发丝粗细的精度。大脑自带“降噪算法”让母亲瞬间识别孩子的哭声,16Hz次声波悄然触发情绪记忆。

02听觉的生理基础与耳的结构功能

听觉系统对声音的感知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涉及多个参数如频率、强度和音色的辨别。人耳作为听觉器官,其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外耳主要负责集声和声反射,引导声波进入耳道;中耳通过听骨链的增压减震作用,有效传递声波至内耳;内耳则包含耳蜗和前庭器官,是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的关键部位。在声音传递过程中,耳蜗内的淋巴液运动和基底膜的振动对声音的频率和强度进行感受和分析,最终实现声音的语言意义和情感色彩的识别。

听觉系统感受的声音千变万化,其参数变化范围极宽,如频率上下限(20kHz/20Hz)可相差10 倍,强度按能量算上下限可相差10倍[dB=1oglo(F/E。)],听觉系统对声音各参量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精确的分辨率,并能检测它们在时间上的快速变化。

人耳的适宜刺激是一定频率和强度范围的空气振动的疏密波,作用于听觉器官时方可产生听感觉。通常将20-12×101Hz频率范围内的声波称为正常人耳的可听声,低于:20.Hz(次声)或高于2000.Hz(超声)的声波人耳都听不到。鲸鱼、大象、鸽子等动物能感受到次声;海豚、蝙蝠、小鼠等动物能感受到超声。不同频率的声音给人的音感不同,**高频率声音听起来音调高,低频率声音则听起来音调低**。

耳感受声波的压强范围极宽(0.0002~1000dyne/cm²),耳对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感觉的最小强度和可耐受的最大可听强度,前者称为最小阈值(minimum threshold)或阈值( threshold),也称为听阈( threshold.of audibility),后者称为最大可听阈( maximum hearingthreshold)不同强度的声音给人响度感觉不同,高强度声音听起来响度强,低强度声音则听起来响度弱。但当强度达到最大可听阈时,刺激所产生的不仅是听觉,同时还会引起鼓膜的疼痛感觉,甚至造成内耳损伤。

听觉系统还具有分辨两个不同声音在某种特性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所谓的辨别阈(discrimina tion threshold)。辨别两个声音最小频率差异的能力称为频率辨别阈或音调辨别阈,可达0.1% 0.45%;分辨两个声音最小强度差异的能力称为强度辨别阈或响度辨别阈,可达0.5~0.8dB。

解码听觉奥秘:从频率到感知的奇妙旅程
解码听觉奥秘:从频率到感知的奇妙旅程

人耳分为外耳( external ear, outer ear)、中耳( midle ar)和内耳( internal ear)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 tympanic membrane, earldrum)。中耳内为鼓室,内含三块听小骨:锤骨(mallus)、砧骨(ineus)和瞪骨( sapes),并由肌肉相连组成听骨链;咽鼓管由部分硬骨、部分软骨和纤维所构成,并带有黏膜皱折,从中耳鼓室向下、前、内延伸至鼻咽部。内耳结构可见耳蜗和前庭器官结构相关内容。

声音经外耳、中耳到内耳。外耳的耳廓呈半喇叭形,有利于集声和声反射,外耳道是声波传导的通路。中耳内的三块听小骨组成听骨链:锤骨柄附着于鼓膜上,锤骨头附着在砧骨上,砧骨又附着在骨上。当空气中的声波经外耳道到达外耳道末端时,撞击鼓膜,引起震动,鼓膜的震动再推动附着在鼓膜上的锤骨柄和整个听骨链。由鼓膜、三块听小骨组成的杠杆系统和镊骨底板与前庭窗膜所构成的声能量传递系统发挥了很好的增压减震作用。

解码听觉奥秘:从频率到感知的奇妙旅程
解码听觉奥秘:从频率到感知的奇妙旅程

03 听觉系统的特性与作用

听觉显示在人机环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仅次于视觉显示。由于听觉通道的高敏感性,它在信息传递量大时不易疲劳,常被用于警告显示,并与视觉信号联合使用以增强显示效果。

听觉的刺激物是声波,这些声波通过介质传播并在一定频率范围内被人耳感知为声音。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通常在20~20000Hz之间。

人耳听觉系统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结构,共同协作以接收和转换声波为神经信号,最终传送至大脑进行处理。

听觉具有多种物理特性,如频率响应动态范围方向敏感度掩蔽效应等,这些特性对于听觉传示装置的设计至关重要。

了解听觉的这些心理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听觉在人机交互、环境感知和信息传递中的优势。

由于听觉是除触觉以外最敏感的感觉通道,当传递信息量很大时,不像视觉那样容易疲劳。因此一般用作警告显示,通常和视觉信号联用,以提高显示装置的功能。

1)听觉刺激听觉的刺激物是声波。声波是声源在介质中向周围传播的振动波;波的传播速度随传播介质的特性而变化。一定频率范围的声波作用于人耳就产生了声音的感觉。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一般为20~2000Hz;低于20Hz的次声和高于20000Hz的超声,人耳均听不到

2)人耳听觉系统主要包括耳、传导神经与大脑皮层听区等三个部分。耳在结构上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的自然谐振频率为2.4kHz,人对2.4kHz左右的声音最为敏感。鼓膜将外耳和中耳隔开,在声波作用下自由振动,在共振条件下鼓膜达到振动匹配。中耳里有三根相互连接并形成杠杆作用的听骨,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起到阻抗匹配作用,并将压力与振幅传给内耳的淋巴液。内耳底膜上的柯蒂氏器是听觉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上布满起听觉感受器作用的毛细胞。毛细胞受到振动时,会引起神经末梢兴奋,产生电讯号,即将声能转换成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听觉区。

解码听觉奥秘:从频率到感知的奇妙旅程
解码听觉奥秘:从频率到感知的奇妙旅程

3)听觉的物理特性:

①频率响应。可听声主要取决于声音的频率,具有正常听力的青少年(年龄在12~25岁之间)能够觉察到的频率范围是16~20000Hz。而一般人的最佳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人到25岁左右时,开始对15000Hz以上频率的灵敏度显著降低,当频率高于15000Hz时,听阈开始向下移动,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频率感受的上限逐年连续降低。但是对小于1000Hz的低频率范围,听觉灵敏度几乎不受年龄的影响,听觉的频率响应特性对听觉传示装置的设计是很重要的。

②动态范围。可听声除取决于声音的频率外,还取决于声音的强度

听觉的声强动态范围可用下式表示:听觉的声强动态范围=正好可忍受的声强/正好能听见的声强。a.听阈。在最佳的听阈频率范围内,一个听力正常的人刚好能听到给定各频率的正弦式纯音的最低声强,称为相应频率下的“听阈值”。可根据各个频率与最低声强绘出标准听阈曲线。b.痛阈。对于感受给定各频率的正弦式纯音,开始产生疼痛感的极限声强称为相应频率下的“痛阈值”,可根据各频率与极限声强绘出标准痛阈曲线。C.听觉区域。由听阈与痛阈两条曲线所包围的部分称“听觉区域”。

③方向敏感度。人耳的听觉效果,绝大部分都涉及所谓的“双耳效应”,或称“立体声效应”,这是正常的双耳听觉所具有的特性。当听觉声压级为50~70dB时,这种效应基本上取决于时差、头部的掩蔽效应等,人的听觉系统的这一特性对室内声学设计是极其重要的。

④掩蔽效应。一个声音被另一个声音所掩盖的现象,称为掩蔽。一个声音的听阈因另一个声音的掩蔽作用而提高的效应,称为掩蔽效应。应当注意,由于人的听阈的复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掩蔽声去掉以后,掩蔽效应并不立即消除,这个现象称为残余掩蔽或听觉残留。其量值可表示听觉疲劳。掩蔽声对人耳刺激的时间和强度直接影响人耳的疲劳持续时间和疲劳程度,刺激越长、越强,则疲劳越严重。

声音,如同世界的语言,承载着生命的呼吸。它们无孔不入,时刻环绕着我们,若我们细心聆听,便能洞悉它们所蕴藏的深意与故事。此刻,让我们共同踏入声音的奇妙领域,去挖掘那些未知的奥秘,去体会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旋律。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01人耳的听觉范围与音调的感知
  • 02听觉的生理基础与耳的结构功能
  • 03 听觉系统的特性与作用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