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问答首页 >梁算例中的伴随成本

梁算例中的伴随成本
EN

Stack Overflow用户
提问于 2018-08-11 19:00:18
回答 1查看 78关注 0票数 2

常说伴随法的计算量不随设计变量的增加而增加。然而,似乎增加问题的规模应该会带来一些计算上的影响。例如,通过增加在“用伴随法优化梁”示例中输入的元素的数量,有限元矩阵的大小会增加,并且应该有更多的相关计算成本。

那么,为什么说伴随的成本是随着设计变量的增加而保持不变的呢?这似乎不协调。

EN

回答 1

Stack Overflow用户

回答已采纳

发布于 2018-08-11 22:33:41

为了理解伴随方法的计算成本,首先需要了解线性解是如何用于计算总导数的。您应该阅读一个简短(但更完整)的OpenMDAO理论手册摘要。您还可以阅读有关计算解析导数的各种方法的精浆纸非常简单地说,当您想要计算总导数时,执行一个线性解(Ax=b),其中A矩阵是由偏导数组成的。

偏导数价格低廉,计算起来也相对容易。它的总和是昂贵和难以计算的。如果您使用直接方法,那么您所形成的特定线性系统(Ax=b)需要求解一次预设计变量(类似于有限差分)。使用伴随方法,您可以求解一个不同的系统(A^ to = c),每个目标/约束只需要求解一次。

因此,对于伴随方法,当您更改设计变量的数量时,您执行的线性求解的数量不会改变。为此,我们经常说,它的成本与设计变量的数量无关。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有点不精确,当线性系统的大小随着设计空间的大小而发生显著变化时(也就是说,如果要使有限元更大,并且有更多独立的单元)。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线性解的代价都在增长,但是线性解的数目仍然保持不变。

从广义上说,线性解的个数是计算成本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对于一次近似,可以合理地说,伴随方法的代价与设计空间的大小无关。

票数 2
EN
页面原文内容由Stack Overflow提供。腾讯云小微IT领域专用引擎提供翻译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51802838

复制
相关文章

相似问题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