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手指静脉识别质量评估预处理,手指静脉识别前预处理尺寸归一化切割图像部分大概过程浅析

因为某些私人原因 只能讲这样以图片的形式将我写的手指静脉预处理 切割部分的文档分享出来。 百度百科: 手指静脉识别技术是一种新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它利用手指内的静脉分布图像来进行身份识别。 工作原理,是依据人类手指中流动的血液可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而使用特定波长光线对手指进行照射,可得到手指静脉的清晰图像。利用这一固有的科学特征,将实现对获取的影像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到手指静脉的生物特征,再将得到的手指静脉特征信息与事先注册的手指静脉特征进行比对,从而确认登录者的身份。 手指静脉图像的识别和比对,由一块目

09
您找到你想要的搜索结果了吗?
是的
没有找到

手背静脉识别的图像处理算法

手背静脉识别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特征识别技术,相比于传统的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具有许多明显的优势,然而对于该技术的研究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使用计算机来直接进行静脉识别与身份匹配仍然较为困难,为了方便后续特征识别,提高静脉识别的准确度和优越性,有必要对获取的静脉图像进行一系列处理,得到静脉的骨架结构。 题目主要要求为: 1.对采集图像进行背景去除,取得手背部分; 2.计算采集手背的质心并提取手背有效区域; 3.提取手背静脉走势; 4.对提取的静脉进行细化处理,去除毛刺; 5.改进算法,提高程序的通用性和适普性; 6.在图像分割上尝试不同的方法,并比较结果的好坏。

04

RITE2013——视网膜图像血管树提取

视网膜血管系统是指示眼科疾病的重要结构。然而,虽然存在许多用于分割视网膜血管的方法,但实际上专注于将视网膜血管分成动脉树和静脉树的方法要少得多。有一种方法,首先对血管进行分段和细化,然后使用局部邻居信息来识别分叉和交叉以构建树。还有一种分组算法,通过使用扩展卡尔曼滤波器最大化血管的连续性,迭代地将未分组的片段连接到分组的片段。还有一种结构映射方法,首先检测地标,然后使用基于路径的图方法来解决问题。还有使用建模为SAT问题的图来分离动脉树和静脉树。可以动态改变图结构来解决一些冲突,但是需要手动输入来初始化标签,并且如果某些冲突无法解决。这些现有方法通常依赖于局部和/或贪婪决策,并且相应地容易受到局部错误的影响,特别是在局部图像信息模糊和/或自动血管分割中不准确的情况下。一些常见错误包括:(a) 当一根血管失踪或断开连接时,会错误分类为分叉点;(b)由于血管只部件缺失而使血管断开;(c)识别由于虚假血管造成的虚假分叉和交叉。此外,复杂的地标很难用局部知识来识别。

01

刷脸和指纹识别out啦,这些公司正在用静脉识别技术颠覆金融业

大数据文摘作品 作者:Kate 编译:吴蕾,行者,任杰 日前,生物识别技术越来越受欢迎,日益成为全球金融服务行业的宠儿。 据估计,到2021年,生物识别市场有望达到300亿美元的价值。而且,该技术可能是目前最便捷的方法,因为可以为用户省去记住数字,代码或密码的烦恼。 为了利用这项技术,部分银行已经开始尝试对之进行测试,当然日前仅局限在少数用户和特定市场。或许过不了多久,生物识别技术将会成为身份认证的主流形式,复杂密码形式将一去不复返。 当前,在市场上,还活跃着一些其他主流方法,如指纹识别。这些方法中,静脉

02

CyTran: Cycle-Consistent Transformers forNon-Contrast to Contrast CT Translation

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将不成对的对比度计算机断层扫描(CT)转换为非对比度CT扫描,反之亦然。解决这项任务有两个重要的应用:(i)为注射造影剂不是一种选择的患者自动生成对比CT扫描,以及(ii)通过在配准前减少造影剂引起的差异来增强对比CT和非对比CT之间的对准。我们的方法基于循环一致的生成对抗性卷积变换器,简称CyTran。由于循环一致性损失的积分,我们的神经模型可以在未配对的图像上进行训练。为了处理高分辨率图像,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卷积和多头注意力层的混合架构。此外,我们还介绍了一个新的数据集Coltea-Lung-CT-100W,其中包含从100名女性患者中收集的3D三相肺部CT扫描(共37290张图像)。每次扫描包含三个阶段(非造影、早期门静脉和晚期动脉),使我们能够进行实验,将我们的新方法与最先进的图像风格转移方法进行比较。我们的实证结果表明,CyTran优于所有竞争方法。此外,我们表明CyTran可以作为改进最先进的医学图像对齐方法的初步步骤。

02

眼神科技CTO江武明:多模态统一身份认证——数字化的入口和枢纽|量子位·视点分享回顾

视点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近年来,指纹、人脸、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在智慧城市、治安治理、民生服务等行业广泛应用,为民众带来安全便捷同时,也助力了产业智能升级和降本增效。 其中生物识别技术作为人与数字资产关联的基础技术,是数字化的入口和枢纽。随着产业数字化和电子证照应用的提振加速,面对海量数据下的高安全与强隐私需求,单模态生物识别技术略显“乏力”。 与此同时,经历了近十年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作为赋能型技术,正需要找到适应的行业和场景体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那么,数字时代的增强身份认证

02

图像识别的原理、过程、应用前景,精华篇!

图像识别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其产生目的是为了让计算机代替人类去处理大量的物理信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图像识别技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图像识别技术的过程分为信息的获取、预处理、特征抽取和选择、分类器设计和分类决策。简单分析了图像识别技术的引入、其技术原理以及模式识别等,之后介绍了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技术和非线性降维的图像识别技术及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从中可以总结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广泛,人类的生活将无法离开图像识别技术,研究图像识别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1、图像识别技术的引入 图像识别是人

010

白质脑功能网络图论分析:抑郁症分类和预测的神经标记

脑连接体拓扑结构异常是重度抑郁障碍(MDD)病理机制的基础。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只关注脑灰质中的功能组织,而忽略了已被证实具有可靠稳定拓扑组织的白质中的功能信息。本研究旨在从一个新的视角-白质WM功能连接组拓扑结构来表征MDD的功能模式中断。我们对发现的91例未服药MDD患者和225例健康对照(HC)和复制样本(34例未服药MDD患者和25例HC)进行了病例对照、横断面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在128个解剖区域构建WM功能网络,并使用基于图论的方法分析其全局拓扑性质(如小世界性)。在系统层面,普遍存在的小世界架构和局部信息处理能力在未服药的MDD患者中可检测到,但不如在HC中显著,这意味着MDD白质功能连接体向随机化转变。在一个独立样本中得到了一致的结果。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样本中WM功能连接组的小世界拓扑对疾病严重程度有预测作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r = 0.34, p = 0.001)。此外,基于拓扑的分类模型可以推广用于区分复制样本中的MDD患者和HC(准确率,76%;敏感性,74%;特异性,80%)。我们的结果强调了可复制的拓扑移位的WM功能连接组结构,并提供了可能的临床应用,其中包括最佳小世界拓扑作为MDD患者分类和预测的潜在神经标志物。

03

《碟中谍5》的科幻场景变为现实,银河水滴要用步态识别实现身份认证

不知道看过《碟中谍5》的朋友对其中一个场景是否还有印象:阿汤哥的搭档在破解了指纹解锁、三重物理旋转密码锁挑战后,迎来了“步态识别锁”。这项挑战无疑是对生物体的身体及步态进行360度无死角扫描,用来判断和识别进入者的身份。 作为压轴挑战,我们能够猜测出步态识别在身份认证方面是有一定的优势的。有资料显示,现有的生物特征包括生理特征及行为特征。生理特征包括人脸、指纹、DNA、虹膜以及静脉等等,行为特征包括语音、步态和笔迹等等,这些生物特征都具有普遍性、唯一性和稳定性,能够用于不同场景下的身份识别和认证。 尽管人脸

07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