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您找到你想要的搜索结果了吗?
是的
没有找到

NAT技术之NAT server(名称很懵?服务器映射、端口映射、DMZ傻傻分不清楚)

在很多场景中,比如企业、学校、甚至家里都有一些对外访问的业务提供,比如门户网址、NAS、ERP等,在实际部署中,这些提供访问的服务器都属于内网内,配置的是内网地址,导致的情况是公网用户没法对私网地址直接进行访问,学过上篇内容的源NAT功能是把私网用户的源地址转换成可上网的地址(当然可上网的就分私网跟公网了,由运营商分配的)然后发送出去,那么NAT Server的作用正好相反, 它是当其他公网用户访问我们服务的公网地址时候,进行目的地址转换(注意一定要是公网地址),在华为防火墙里面的这个功能叫做---NAT server(服务器映射),可能大家都奇怪,为什么标题里面有端口映射、甚至DMZ,这个主要是各个厂商的叫法不一样,可能客户只会某一种叫法,导致在了解需求的时候,有点懵!不过不要紧,学完本篇后就都会很清晰了,下面来看看多个场景下使用什么样的技术。

01

[Lora]实现 F8926-L 与 F8L10T 通信<Modbus>

一、 教程目的 实现 Lora主机F8926-L 与Lora从站 F8L10T 点对点通信。 二、 F8926-L 配置 1、 将 F8926-L 上电, 准备一条网线, 一端连接 LAN 口, 一端连接 PC 网口; 2、 PC 设置为自动获取 IP(或者手动配置为 192.168.1.2~253) 3、 打开浏览器, 地址栏输入 192.168.1.1, 登录 F8926-L, 账号密码为 admin/admin 4、 点击应用--Lora 应用, (相关参数说明: “网络号”:类似网段的概念, 同一网络中, 所有 lora 设备的网络号需一致; “Lora ID”:类似本地 IP 的概念, 即本地地址; “透传地址”:类似目的 IP 的概念, 即目的地址, 设为 65535 时, 为广播模式; “服务端地址和端口”:一般指远端云平台(TCP 服务器) 的 ip 地址和端口号。本例程中服务器为 本地的 PC, 所以该参数填为 192.168.1.110(电脑的 IP 地址), 端口号为 5003 其他参数一般保持默认即可, 具体参考配置如下图,

02

利用Aliddns进行端口映射,外网可以使用域名访问,在公司内网用域名访问不通。

这几天在公司的路由器上做了Aliddns,对公司的内部网络的一些服务映射到公网,在家里就可以访问到公司的一些服务。 出现了一个问题:在外网利用域名+端口号可以正常访问到公司的服务,在公司内网的时候访问却没办法利用域名访问,只能用IP才能访问到相关服务 找了一些资料,总结原因如下: 例:在公司内网访问: 访问者:代号A 被访问者:代号B 路由器:代号R 由于在做DDNS时,在路由器上会把B绑定为公网IP,所以在访问者A访问域名时,解析出来的公网IP,这时候发送的包: 源地址为:A的内网IP,目的地址为:公网IP。SYN为1 在路由器上路由表对应的设备为访问者B,所以路由器会把包丢到被访问者B上,B收到包后会回应一个包: 源地址为:B的内网IP,目的地址为:A的内网IP。SYN=1,ACK=1 这时候,A就收到了一个源地址为:B的内网IP,目的地址为:A的内网IP的包,在A的请求记录中没有发送给B的内网IP的包,所以A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包,于是A就把包丢弃,继续等待公网IP回应的包,直到等待超时, 在B上,也一直等待A回应的TCP包,直到等待超时 如下图:

01

Linux学习(2)——防火墙设置

防火墙分类     (一)、包过滤防火墙。            数据包过滤(packet Filtering)技术是在网络层对数据包进行选择,选择的依据是系统内设置的过滤逻辑,称为访问控制表(access control lable,ACL)。通过检查数据流中每个数据包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所用的端口号和协议状态等因素,或他们的组合来确定是  否允许该数据包通过包过滤防火墙的优点是它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处理速度快且易于维护。缺点是:非法访问一旦突破防火墙,即可对主机上的软件和配置漏洞进行攻击;数据包的源 地址、目的地址和IP的端口号都在数据包的头部,可以很轻易地伪造。“IP地址欺骗”是黑客针对该类型防火墙比较常用的攻击手段。       (二)、代理服务型防火墙             代理服务(proxy service)也称链路级网关或TCP通道。它是针对数据包过滤和应用网关技术存在的缺点而引入的防火墙技术,其特点是将所有跨跃防火墙的网络通信链路 分为两段。当代理服务器接收到用户对某个站点的访问请求后就会检查请求是否符合控制规则。如果规则允许用户访问该站点,代理服务器就会替用户去那个站点取 回所需的信息,再转发给用户,内外网用户的访问都是通过代理服务器上的“链接”来实现的,从而起到隔离防火墙内外计算机系统的作用。

06

网络分层架构(七/四层协议)

业内普遍的分层方式有两种。OSI七层模型 和TCP/IP四层模型。 OSI七层模型:物、数、网、传、会、表、应 TCP/IP四层模型:链、网、传、应 1) 物理层:主要定义物理设备标准,如网线的接口类型、光纤的接口类型、各种传输介质的传输速率等。它的主要作用是传输比特流(就是由1、0转化为电流强弱来进行传输,到达目的地后再转化为1、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模转换与模数转换)。这一层的数据叫做比特。 2)数据链路层:定义了如何让格式化数据以帧为单位进行传输,以及如何让控制对物理介质的访问。这一层通常还提供错误检测和纠正,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如:串口通信中使用到的115200、8、N、1 3)网络层:在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网络中的两个主机系统之间提供连接和路径选择。Internet的发展使得从世界各站点访问信息的用户数大大增加,而网络层正是管理这种连接的层。 4) 传输层:定义了一些传输数据的协议和端口号(WWW端口80等),如:TCP(传输控制协议,传输效率低,可靠性强,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高,数据量大的数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与TCP特性恰恰相反,用于传输可靠性要求不高,数据量小的数据,如QQ聊天数据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传输的)。 主要是将从下层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段和传输,到达目的地址后再进行重组。常常把这一层数据叫做段。 5) 会话层:通过传输层(端口号:传输端口接收端口)建立数据传输的通路。主要在你的系统之间发起会话或者接受会话请求(设备之间需要互相认识可以是IP也可以是MAC或者是主机名)。 6)表示层:可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所发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读取。例如,PC程序与另一台计算机进行通信,其中一台计算机使用扩展二一十进制交换码(EBCDIC),而另一台则使用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ASCII)来表示相同的字符。如有必要,表示层会通过使用一种通格式来实现多种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 7) 应用层:是最靠近用户的OSI层。这一层为用户的应用程序(例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和终端仿真)提供网络服务。

02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