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您找到你想要的搜索结果了吗?
是的
没有找到

Human Brain Mapping:持续注意的个体差异与皮层厚度有关

持续注意(sustained attention)是一种对日常生活至关重要的基本心理能力。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研究发现,多个脑功能网络在被试内脑活动变化及持续注意的个体差异中起着重要作用。之前研究表明,背侧注意网络(dorsal attention network, DAN),腹侧注意网络(ventral attention network, VAN)和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的活动与持续操作任务(continuous performance task, CPT)中的准确性和变异性相关。然而,尽管这些工作涉及的脑域广泛,但很少有研究探讨大脑结构变化,特别是没有明显神经损伤的个体的大脑结构变化与持续注意的关系。皮层厚度是测量大脑结构变化的常用指标,即皮层表面和白质之间的距离。它反映的是皮层灰质的厚度。近期,来自美国Transl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TBI and Stress Disorders的研究团队在Human Brain Mapping上发表了题为《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ustained atten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cortical thickness》的研究论文(Alex etal., 2019),他们使用任务态MRI探讨了持续注意与皮层厚度之间的关系。本文对该论文进行详细解读。

02

Molecular Psychiatry:三种主要精神疾病中的神经变异性

在主要的精神疾病(MPDs)中,人们怀疑存在大脑生理学的共同破坏。在这里,我们研究了休息时的神经变异性,这是一种成熟的脑功能行为相关标记,并探索了其在MPDs的基因表达和神经递质谱中的基础。我们招募了219名健康对照组和279名患有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或抑郁状态)的患者。利用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中获得的血氧合水平依赖性信号的标准差(SDBOLD)来表征神经变异性。通过偏最小二乘相关法来检验SDBOLD模式的经诊断中断及其与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的关系。在临床样本之外,我们估计了观察到的SDBOLD破坏模式与死后基因表达、元分析认知功能和神经递质受体谱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发现了两种SDBOLD中断的转诊断模式。模式1在所有诊断组中都表现出来,在精神分裂症中最为明显,其特征是语言/听觉网络的SDBOLD较高,而默认模式/感觉运动网络的SDBOLD较低。相比之下,模式2仅表现在单极和双相抑郁症中,其特征是默认模式/显著性网络中SDBOLD较高,而感觉运动网络中SDBOLD较低。模式1的表达与MPDs的临床症状和认知缺陷的严重程度相关。这两种被破坏的模式与基因表达(如神经元投射/细胞过程)、元分析认知功能(如语言/记忆)和神经递质受体表达谱(如D2/5-羟色胺/阿片类受体)具有不同的空间相关性。总之,综上所述,神经变异是MPDs潜在的经诊断生物标志物,其大量空间分布可以通过基因表达和神经递质受体谱来解释。MPDs的病理生理学可以通过测量休息时的神经变异来追踪,异常变异的不同空间模式产生不同的临床认知特征。

03

社会关系强度调节群体成员脑-脑表征相似性

在我们的社会中,人类形成了合作群体,每个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质量各不相同。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我们使用对群体成员和整个群体的态度和信念来与我们社会网络中的特定成员建立关系。然而,我们还不知道大脑对群体成员的反应是如何促进个体之间关系质量的。我们在这里使用一个循环的人际感知范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范式中,每个参与者既是他们组中每一个其他成员的感知者,也是目标,在20个独特的组中,每个组中有5到6个成员(总共N = 111)。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我们表明社会关系强度的测量调节了成对的参与者在社会认知中涉及的大脑区域感知他们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时的反应之间的脑对脑多体素相似模式。这些结果为社会认知过程服务于群体成员间人际关系强度的脑机制提供了证据。

03

AJP:大脑功能连接的内在模式在调节重度抑郁患者抗抑郁治疗反应中的作用

重度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科慢性疾病,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使用单胺类抗抑郁药。临床发现药物治疗的预后因人而异,一些病人的症状在服用抗抑郁药后得到了极大改善而其他人则反应平平甚至没有作用。然而,目前我们对于调控抗抑郁药疗效的神经影像学机制知之甚少。因此来自四个临床中心(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麻省总医院、哥伦比亚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们通过一项多中心纵向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EMBARC),采用基于感兴趣区域的方法,按照意向性分析原则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来确定大脑各区域之间的静息态连接模式是否能预测抗抑郁药物(舍曲林)与安慰剂的疗效差异。该研究由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精神科的Cherise R. Chin Fatt等人发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期刊上,具体内容如下:

02

与内在功能连接个体变异性相关的基因表达

研究表明,内在功能连接(FC)中的个体间变异性(ISV)与各种各样的认知和行为表现相关。然而,ISV在FC中的潜在组织原理及其相关基因转录谱尚不清楚。使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从人类连接组计划(299年成人被试)和艾伦人类脑图谱的微阵列基因表达数据,我们进行了转录-神经成像关联研究调查内在的ISV的空间配置及其与空间基因转录谱的关联。我们发现,FC中多模态关联皮层的ISV最大,而单模态皮层和皮层下区域的ISV最小。重要的是,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显示,与人类加速区(HARs)相关的基因的转录谱可以解释FC中ISV空间分布的31.29%的变异。转录谱中的顶级相关基因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神经发生和突触的细胞成分中得到了丰富。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基因转录谱对FC中ISV的异质性分布的影响是由脑血流结构介导的。这些发现强调了ISV在FC中的空间排列,以及它们与转录谱和脑血流供应变化的耦合。

03

人类小脑内在组织背后的基因图谱

人类小脑的功能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更多地来自于其广泛的联系,而不是局限于其部分不变的结构。然而,小脑内在组织中连接的确定是否以及如何与微尺度基因表达相互作用仍不清楚。在这里,我们通过研究同时连接小脑功能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的遗传基质,即连接因素,来解码小脑功能组织的遗传图谱。我们不仅鉴定了443个网络特异性基因,而且还发现它们的共表达模式与小脑内功能连接(FC)密切相关。其中90个基因也与皮质-小脑认知-边缘网络的FC有关。进一步发现这些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我们进行了“虚拟基因敲除”,通过观察基因之间的耦合和FC以及将基因分成两个子集,即,一个涉及小脑神经发育的阳性基因贡献指标(GCI+)和一个与神经传递有关的阴性基因集(GCI−)。一个更有趣的发现是,GCI−与小脑连接-行为关联显著相关,并与许多公认的与小脑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的脑部疾病密切相关。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共同帮助重新思考小脑功能组织背后的遗传底物,并为神经精神疾病中涉及小脑的高阶功能和功能障碍提供可能的微宏观相互作用的机制解释。

02

从时间变异性角度看睡眠剥夺后的异常动态功能连接

睡眠剥夺(SD)在现代社会非常普遍,被认为是几种临床疾病的潜在因果机制。先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已经利用磁共振成像(MRI)从静态(比较两个MRI会话[一个在SD后和一个在休息清醒后])和动态(在SD的一个晚上重复MRI)的角度探索了SD的神经机制。最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息状态扫描时的动态脑功能组织。本研究采用一种已成功应用于许多临床疾病的新指标(时间变异性)来检测55名正常青年受试者SD后的动态功能连接。我们发现,睡眠不足的受试者在大范围的大脑区域表现出区域水平的时间变异性增加,而在几个丘脑亚区域表现出区域水平的时间变异性减少。SD后,参与者在默认模式网络(DMN)中表现出更强的网络内时间变异性,在许多子网对中表现出更强的网络间时间变异性。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视觉网络和DMN之间的网络间时间变异性与精神运动者警觉测验最慢的10%反应速度呈负相关。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睡眠不足的受试者表现出异常的脑功能动态结构,这为研究睡眠不足的神经基础提供了新的见解,有助于我们理解临床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

00

Lancet Neurology:最低意识障碍脱离患者的意识的神经关联的多模态影像学研究

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以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以兴奋性降低为特点,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直至昏迷;另一种是以兴奋性增高为特点,表现为高级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的状态,包括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等。意识障碍中特殊的障碍群体包括:无反应觉醒综合征和最低意识状态,无反应觉醒综合症是我们常说的“植物人”,最低意识状态是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但与“植物”状态不同的是,这种障碍人群存在最小但仍旧较为清晰的认识自我和周围环境的能力。

03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