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您找到你想要的搜索结果了吗?
是的
没有找到

承继、融合与拓展:金融科技时代互联网金融蜕变的新风口

文\孟永辉 流量红利的结束让“互联网+”时代发展起来的诸多行业都在开始新的调整,并寻找新的发展思路来面对消费升级时代的用户需求。阿里全面布局新零售、百度深度介入智能科技、腾讯不断打造业务生态都是这种趋势的直接体现。互联网金融作为诸多行业当中的底层支撑体系,通过新技术的手段来优化现有的运行逻辑的做法开始越来越多地在金融行业当中出现。 已经在阿里、百度公司内部出现的酷炫的人脸支付、华尔街金融机构开始尝试的智能风控、蚂蚁金服正在进行的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风控体系……这些都是互联网金融开始进行优化和调整的具体体现。随着

08

困境之中,互联网金融还会好吗?

文/孟永辉 在互联网金融风生水起的那个时候,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它背后隐藏着的巨大风险。正是人们对于风险的无视,所以才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入到了一个比较艰难的境地。无论是用户还是政府层面,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开发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甚至用九十度的大转弯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但是,我们不可能否认的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不仅有蚂蚁金服、陆金所、腾讯金融等大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诞生,出现了京东众筹、苏宁众筹、聚米众筹为代表的互金新生力量。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曾经如日中天的互联网金融遭遇到了当下的困境呢?互联网金融的未

07

流量时代一去不复返,互联网金融如何回归实体经济?

文/孟永辉 高收益、短周期是互联网金融时代吸引用户进行投资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这一定位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几乎出现的所有的互金平台都在将自身的功能和属性定位成为一个理财平台。这除了说明当下人们的闲钱的确有很多之外,更多的是在说明我们对金融行业认知的浅薄。 金融行业如果仅仅只是投资和理财的话,那么它只能是一个小小行业的一个小小品种而已,根本无法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道路是多么的窄,它走入发展的死胡同是多么的必然。对于金融的想象力直接决定了互联网

05

ICO遭遇滑铁卢:互联网金融的“阿喀琉斯之踵”

文|孟永辉 ICO被定性为非法集资似乎又给处于严冬时节的互联网金融当头一棒,让原本在监管政策的掣肘下发展有些缓慢的互联网金融再次受到严重打击。尽管很多人并不将ICO看作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甚至有人将它看作是超脱于互联网金融的一种存在,但是它本身所具有的金融属性还是让行业受到一些影响,甚至可能将会进一步减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步伐。 互联网金融行业在经历了前期的飞速发展之后,进入调整阶段显得不可避免。随着以e租宝为代表的P2P平台跑路、以校园贷为代表的借贷问题的不断出现,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开始进入到一个深度调整

06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仅仅是金融发展的一个阶段?

文|孟永辉 随着“互联网+”的魔力不断减弱,很多行业在经历了前期的飞速发展后,开始陷入到新的瓶颈期。金融行业也不例外。尽管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见证了众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诞生以及互联网巨头的加入,但是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有一定积累的互联网平台,他们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后同样陷入到新一轮的增长瓶颈期。 流量优势的消耗殆尽、用户活跃度的不断下降、平台模式的创新度不高等问题不断困扰着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新阶段的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上半场的盲目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也开始出现,平台跑路、用户利益受损等问题的不断出现

06

互联网金融的重生:金融科技时代的新金融

文|孟永辉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结束让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破局点,互联网金融同样如此。在经历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从线下迁移到线上带来的快速增长之后,整个行业陷入到了新一轮的困境之中。P2P平台跑路、校园信贷乱象频出、ICO被定义非法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之后留下的问题。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借助新的手段和思路破解当前行业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金融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之下,如何借助新的科技手段在这一市场当中找到新的增长点,成为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当下必须慎重考

04

做产品、加技术、深运营,如何融合与求变才能破解互联网金融困境?

文|孟永辉 P2P平台持续出现跑路、网络信贷乱象不断出现、互联网金融风控难度加大等问题越来越多地困扰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无论从市场层面还是从监管层面都在持续影响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新产品变革的方式不同,互联网金融的改变似乎更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以滴滴、美团、今日头条等“互联网+”时代产生的互联网新贵为例,他们的变革多半是一种底层的,自下而上的一种变革方式,他们试图通过借助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来破解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难题。而互联网金融似乎并不是这样,它更多地带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味

07

深度调整,互联网金融或成生活方式

文|孟永辉 互联网金融市场监管的加剧让整个市场陷入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低迷之中,有关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走向有过很多讨论。从政策监管开始之际的恐慌、忧虑到后来的审慎、稳健,互联网金融在自我发展与政策协调之间实现了“双轨”发展。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将互联网金融为主体的业务进行重新包装和梳理,试图通过将新的技术与金融行业发生联系,从而找到更多的结合点。 比如,阿里在春节期间就推出了通过AR搜集福字的活动,腾讯在春节期间也在QQ端推出了基于位置寻找福字的活动。除了借助游戏方式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之外,互联网巨头们也开始

08

互联网金融只是“前传”,基于智能与生态的数字金融才是未来

重复、缺少创新的所谓的互联网公司被淘汰,互联网正在逐步回归本质。资本驱动下的互联网热潮褪去的主要表现就是基于互联网的再认识和再发现。 我们会发现在互联网回归本质的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些好的东西被保留下来,并被新生的或幸存的企业所使用,而这些被保留下来的东西正是那个互联网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最有用的东西。大数据便是互联网时代保留下来的最重要的“遗产”。 正如互联网时代产生的其他事物一样,大数据在互联网时代便已经开始与我们的相关行业产生联系。而在那个时代大数据承担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工具性应用,并未独立成为一种“自

07

区块链:无比锋利的互联网金融“手术刀”

文\孟永辉 区块链技术无疑是当下中国市场最火爆的新技术,尽管它的母体——数字货币遭遇了政策层面的监管,但是有关区块链技术本身的优势让人们看到了它对于传统行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具备的巨大的改造作用。这既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偶然的是,区块链技术竟然在其数字货币遭受全世界质疑的情况下有了“逆生长”;必然的是,互联网时代的落幕让人们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发展突破口以维系后来的发展。在互联网的平台模式下遭遇诸多痛点和难题的人们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可能性让人们绕过平台依然能够获得比现在还要优质的服务。 区块链的去中

07

互联网金融深度调整,金融科技时代还会远吗?

文|孟永辉 进入到“互联网+”下半场,以平台型和流量思维为主导的盈利模式正在失去原来的效力,深度介入,垂直型的模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金融行业同样如此。尽管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同样出现了一些问题。平台跑路、收益难以保障、虚假信息等问题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随着互联网金融深度调整的逐步加剧,通过加入新的元素来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业原有的结构,提升用户投资的安全性,成为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在思考的重要话题。项目路演、用户深度参与、项目运营情况及

011

互联网金融末日来了?或许还为时尚早!

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的落地让整个市场开始弥漫悲观情绪,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更是非常担心。再加上以e租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不断出现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更显迷茫。在经历了两三年的井喷式发展之后,互联网金融的确出现了不少问题。很多人将监管政策的出台看作是互联网金融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更有人预测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将会出现萎缩,互联网金融的末日即将到来。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论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此次监管政策的出台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再定义,按照这种定义,当下的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都不在这项规范之中,而这同样意味着有很

010

互联网金融到底怎么一种样子?

文|孟永辉 尽管互联网金融遭遇到了政策层面的监管,但是人们对于它未来的发展依然有很多期待。在这些诸多的期待中,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方向就是未来金融行业与科技产业实现融合后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上。同互联网时期,互联网对于金融行业更多地侧重于手段和方式方法上的改变不同,未来我们或许将会看到更多有关金融行业本身的改变发生。 区块链技术、智能科技、大数据技术、虚拟货币……这些衍生于金融行业自身的概念开始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金融行业本身的改变或许能够更加直接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以科技感触发的金融行业的改变更加能

03

金融科技发力,智能投顾、大数据风控、人脸支付或成主题

文/孟永辉 互联网巨头们对于金融行业的觊觎从来就没有减弱过,凭借着在“互联网+”时代积累下来的流量优势,他们能够尝试愿意尝试的一切机会,金融行业自然也不例外。众筹、P2P、信贷等不同的互联网金融衍生品开始轮番出现,并开始逐步将人们的目光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然而,井喷式发展的背后依然透露着不安的因素,随着互金平台不合规的现象不断发生,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同样开始出现收紧的情况。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之后,互联网金融进入了一个相对较为平静的发展期。 金融科技的出现从另外一个层面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有关金融行业发

07

“大数据+人脸识别”将成互联网金融领域蓝海

当前,各种高科技不断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都将面临高科技带来的技术革新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在这场攻守战中失败,则很可能被市场淘汰出局。 “人脸识别”和“大数据”是近几年在互联网金融中运用最广泛的两种方式之一。谷歌、苹果、百度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以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众可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在加速布局“人脸识别”和“大数据”。这两项技术到底有何奇妙之处?它们在加速行业发展的同时,又带给投资人哪些不一样的投资体验? A 模式创新 互联网金融行业突飞猛进 近年来,特

06

优化体验成发展新风口,新金融重在内外兼修

文|孟永辉 越来越多的迹象开始表明,互联网金融行业从表层的简单相加逐步转移到了深度的重度调整。以支付为缘起的金融科技的不断嬗变、以智能投顾为代表的金融环节的不断革新、以虚拟货币、区块链为代表的金融新产品的不断出现都在说明互联网金融正在走进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同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表现不尽相同,以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新金融时代的到来所带给人们的体验似乎更加酷炫,更加让人值得期待。尽管亚马逊的无人超市、淘宝的淘咖啡都在展示未来的金融科技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便捷,但是有关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似乎要比他们所展示给我

06

消费金融影响生活方式,或将改变金融体系格局

文/孟永辉 消费金融、普惠金融、生态金融等金融新概念的不断出现都在说明金融与人们生活深度结合的趋势愈加明显,以致于未来的金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源自人们的生活,并落脚到人们的生活上。这种趋势似乎印证了凯文-凯利此前提到的“金融将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预言,他表示随着科技对人们生活影响的逐步深入,金融将会一种手段让这种影响力最终落定。同其他科技对人们生活的改造一样,互联网技术对人们生活习惯的改造则让金融更多地体现出某种互联网特质——不断开放、不断共享,最终导致以大数据、智能科技为代表的诸多科技都开始与金融行

08

互联网金融潮流退却,BATJ们正开启去金融化之旅

从当下的情况来看,互联网对于金融行业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金融本身并未发生改变,真正改变的仅仅只是金融行业去中间化的流程和环节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下金融行业遭遇到的政策监管似乎并不意外,一味地获取流量,并且将用户看做“韭菜”进行收割只会把金融行业的发展带离到距离本质越来越远的位置。对于金融行业未来的路在哪,很多人想到了去用新技术的力量挖掘金融行业本身的功能,从而让金融行业去做一些非金融的事情。然而,事实情况却是,金融依然是金融,它始终都逃不脱金融的范畴,所谓的新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融合更像是一次逃离监管的游戏。

02

互联网金融不是终点,金融行业新变革将持续

文/孟永辉 作为打通人们消费闭环的一个重要环节,金融的作用丝毫不能让人忽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以消费、理财、信贷为主要组成部分的金融行业最终都会在支付的流程上画上句点。传统的以卡片、现金为主的交易除了流程繁琐,需要支付的人和收款的人不断进行沟通之外,无法实现随支付随走同样是困扰金融行业的主要痛点。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似乎能够解决这样一个痛点:用户只需要带着手机,付款的时候扫描二维码就能够轻松实现支付。这种支付方式相对于传统时代的支付方式提升了不少,但是随着人们对于支付流程要求的不断提高,以二维码为主的扫码支

08

通过“大数据”监管互联网金融是否可行?

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已成趋势。不论在互联网业内还是在传统金融业内,各类互联网金融业务近年来都获得迅猛成长。如何监管互联网金融,既把握好风险防范底线,又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已成各方所面对的重要课题和紧迫挑战。   互联网金融将“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融入金融服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赋能金融产品,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和门槛,实践普惠金融。在“互联网金融”概念中,金融的功能属性、风险属性和契约精神没有改变,但相比传统金融已呈现一些本质上的差异,诸如加速货币去纸化、促进金融服务碎片化、推

010

美国如何监管P2P,有何借鉴意义?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规模更大,在一些技术领域比如支付处置能力等也更领先。这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市场空白大、技术发展快和监管适度。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普惠性也十分突出。但行业发展不平衡,比如第三方支付相对发达,网络贷款比较混乱、股权众筹基本没有做起来。未来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可能会呈现多样化,既有大而惠,也有小而美;既有专注tech,也有直接做fin。 美国的监管框架,一方面消除了金融科技领域的一些潜在风险,另一方面也极大地限制了这个行业发展的空间。显然,在风险控制方面,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但我们也应该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客观地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实实在在地满足了实体经济的一些需求,在助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的作用尤其明显。同样,如果对数据管制过严,大数据分析就无从谈起,但如果听任商业机构任意侵犯个人隐私,也会酿成严重后果。 因此,监管政策的核心是要平衡创新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既保证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又不造成重大的金融、社会风险,起到真正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02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