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您找到你想要的搜索结果了吗?
是的
没有找到

[转载]对深度可分离卷积、分组卷积、扩张卷积、转置卷积(反卷积)的理解

在可分离卷积(separable convolution)中,通常将卷积操作拆分成多个步骤。而在神经网络中通常使用的就是深度可分离卷积(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 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3×3大小的卷积层,其输入通道为16、输出通道为32。 那么一般的操作就是用32个3×3的卷积核来分别同输入数据卷积,这样每个卷积核需要3×3×16个参数,得到的输出是只有一个通道的数据。之所以会得到一通道的数据,是因为刚开始3×3×16的卷积核的每个通道会在输入数据的每个对应通道上做卷积,然后叠加每一个通道对应位置的值,使之变成了单通道,那么32个卷积核一共需要(3×3×16)×32 =4068个参数。

02

举世瞩目的「深度神经网络」如何应用于移动端?

随着深度学习算法在图像领域中的成功运用,学术界的目光重新回到神经网络上;而随着 AlphaGo 在围棋领域制造的大新闻,全科技界的目光都聚焦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这些关键词上。与大众的印象不完全一致的是,神经网络算法并不算是十分高深晦涩的算法;相对于机器学习中某一些数学味很强的算法来说,神经网络算法甚至可以算得上是“简单粗暴”。只是,在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中,以及算法的实际运用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一些经验,这些经验是比较有技巧性的。 有道云笔记不久前更新的文档扫描功能中使用了神经网络算法。本文试图以文

08

一文看尽深度学习中的20种卷积(附源码整理和论文解读)

卷积,是卷积神经网络中最重要的组件之一。不同的卷积结构有着不一样的功能,但本质上都是用于提取特征。比如,在传统图像处理中,人们通过设定不同的算子来提取诸如边缘、水平、垂直等固定的特征。而在卷积神经网络中,仅需要随机初始化一个固定卷积核大小的滤波器,并通过诸如反向传播的技术来实现卷积核参数的自动更新即可。其中,浅层的滤波器对诸如点、线、面等底层特征比较敏感,深层的滤波器则可以用于提取更加抽象的高级语义特征,以完成从低级特征到高级特征的映射。本文将从背景、原理、特性及改进四个维度分别梳理10篇影响力深远的经典卷积模块以及10篇具有代表性的卷积变体,使读者对卷积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

02

轻量级CNN架构设计

卷积神经网络架构设计,又指backbone设计,主要是根据具体任务的数据集特点以及相关的评价指标来确定一个网络结构的输入图像分辨率,深度,每一层宽度,拓扑结构等细节。公开发表的论文大多都是基于ImageNet这种大型的公开数据集来进行的通用结构设计,早期只以其分类精度来证明设计的优劣,后来也慢慢开始对比参数量(Params)和计算量(FLOPs),由于ImageNet的数据量十分巨大且丰富,所以通常在该数据集上获得很好精度的网络结构泛化到其他任务性能也都不会差。但在很多特定任务中,这种通用的结构虽然效果还可以,却并不算最好,所以一般在实际应用时通常是基于已公开发表的优秀网络结构再根据任务特点进行适当修改得到自己需要的模型结构。

01

转置卷积详解

前面文章对卷积做了讲解,感觉既然重新整理,就将系列概念整体做个梳理,也算是将自己知道的所有东西拿来献丑把。   转置卷积(Transposed Convolution)是后来的叫法,一开始大家都是称逆卷积/反卷积(Deconvolution),这个概念是在图像分割任务中被提出来的,图像分割需要逐像素的操作,对每一个像素做一个分割,将其归类到不同的物体当中。   这个任务大家很自然的想要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来完成,那就得先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特征,但是卷积神经网络中的两大主要构件,卷积层和下采样层会使得图像的尺寸不断缩小。这个就与逐像素的分类不符,因为逐像素分割的话是需要输出和输入大小是一致的。   针对这个问题,有人提出了先使用卷积核下采样层逐层的提取特征,然后通过上采样再将特征图逐渐的恢复到原图的尺寸。而这个上采样一开始就是通过反卷积来实现的。如果说卷积核下采样的过程特征图是变小的,那么上采样之后特征图应该变大。   我们应该熟悉卷积的输出尺寸公式 o u t = ( F − K + 2 P ) / s + 1 out=(F-K+2P)/s+1 out=(F−K+2P)/s+1,其中F表示输入特征图的尺寸,K表示卷积核的尺寸,P表示padding,S表示卷积的步长。我们都通过这个公式来计算卷积的输出特征图尺寸。举例来说明,一个4×4的输入特征图,卷积核为3×3,如果不使用paddng,步长为1,则带入计算 o u t = ( 4 − 3 ) / 1 + 1 out=(4-3)/1+1 out=(4−3)/1+1为2。   我们已经在im2col算法的介绍中讲解了卷积的实现,实际上这个步骤是通过两个矩阵的乘法来完成的,我们不妨记为 y = C x y=Cx y=Cx,如果要上采样,我们希望给输出特征图乘一个参数矩阵,然后把尺寸还原回去,根据数学知识,我们给特征图矩阵 y y y左乘一个{C^T},就能得到 C T y = C T C x C^Ty=C^TCx CTy=CTCx, C C C的列数等于 x x x的行数, C T C C^TC CTC的行数和列数都等于x的行数,乘完之后,得到的结果与 x x x形状相同。这就是转置卷积名字的来源。有一些工作确实是这样实现的。   我们也能很自然的得出结论,我们不需要给输出特征图左乘 C T C^T CT,显然只要和这个矩阵形状相同,输出的结果就和原特征图尺寸相同,而且这个操作同样可以使用卷积来实现,那我们只要保证形状一致,然后参数我们可以自己训练,这样尺寸的问题解决了,而且特征的对应也有了,是可以训练的,一举两得。 im2col讲解的内容,卷积是 ( C o u t , C i n ∗ K h ∗ K w ) (C_{out},C_{in}*K_h*K_w) (Cout​,Cin​∗Kh​∗Kw​)的卷积核乘 ( C i n ∗ K h ∗ K w , H N ∗ W N ) (C_{in}*K_h*K_w,H_N*W_N) (Cin​∗Kh​∗Kw​,HN​∗WN​)的特征图,得到 ( C o u t , H N ∗ W N ) (C_{out},H_N*W_N) (Cout​,HN​∗WN​)的结果。现在对卷积核做一个转置 ( C i n ∗ K h ∗ K w , C o u t ) (C_{in}*K_h*K_w,C_{out}) (Cin​∗Kh​∗Kw​,Cout​)乘 ( C o u t , H N ∗ W N ) (C_{out},H_N*W_N) (Cout​,HN​∗WN​)得到一个 ( C i n ∗ K h ∗ K w , H N ∗ W N ) (C_{in}*K_h*K_w,H_N*W_N) (Cin​∗Kh​∗Kw​,HN​∗WN​)的特征图。   除了以上内容这里还有一点其他需要补充的东西,比如在caffe中除了im2col函数之外,还有一个函数是col2im,也就是im2col的逆运算。所以对于上面的结果caffe是通过col2im来转换成特征图的。但是col2im函数对于im2col只是形状上的逆函数,事实上,如果对于一个特征图先执行im2col再执行col2im得到的结果和原来是不相等的。   而在tensorflow和pytorch中,这一点是有差异的,两者是基于特征图膨胀实现的转置卷积操作,两者是是通过填充来进行特征图膨胀的,之后可能还会有一个crop操作。之所以需要填充,是因为想要直接通过卷积操作来实现转置卷积,干脆填充一些值,这样卷积出来的特征图尺寸自然就更大。   但是两者从运算上来讲都无法对原卷积进行复原,只是进行了形状复原而已。   到了最后就可以讨论形状的计算了,转置卷积是卷积的形状逆操作,所以形状计算就是原来计算方式的逆函数。 o u t = ( F − K + 2 P ) / s + 1 out

02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