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优先输入还是输出?

因为这个目标,我会时不时地去回顾当前的进度,同时也因为这个目标,好几次我都在优先输入(读书)还是优先输出(写导读)之间犹豫不决(担心达不成目标)。...比如《Google 软件测试之道》这本书,论读完,我很早就读完了,但第一次看完只能算一知半解,在我写导读的时候,已经是读第三遍,但还是需要在写的过程中,不时的去翻看,以确保自己的导读是合理的。...这个纠结的过程,就是我断断续续的写了四篇关于《Google 软件测试之道》这本书导读的过程,在这个输出的过程中,我能更明显的体会到输入的不确定性,因为我还在准备写第五篇,而在写的过程中,我还是不可避免的要一直去翻书...重新梳理下,我认为方法论的归纳学习可以等同于输入,具体的实践等同于输出,优先输入还是输出? 本次这种情况下,输入和输出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他俩同等重要。...但是熊孩子一边玩还是一边玩,高兴的都快忘记我们是要去放风筝了。 在我们的再三催促下,好不容易赶到了目的地,却发现孩子已经没有放风筝的兴致了。 回家的路上我就在想,我们的目的是不是搞错了?

30120
  • 您找到你想要的搜索结果了吗?
    是的
    没有找到

    面试突击13:方法优先调用可选参数还是固定参数?

    可选参数必须要放在方法最后 可选参数如果不放在方法参数的最后面,那么编译器也会报错,如下图所示: 4.可选参数和其他同名方法组成方法重载 可选参数和其他的同名方法可以并存,并且它们组成了方法重载,如下代码所示: 优先调用固定参数还是可选参数...还是先调用可选参数呢?...就全明白了,究竟是先调用可选参数还是固定参数?上一篇文章在介绍方法重载调用的优先级规则里已经说过了:其中可选参数的调用优先级是最低的,在固定参数和可选参数之间还有其他的调用选项。...第1优先级:精准参数匹配 方法重载会优先调用和方法参数类型一模一样的固定参数方法。...方法"); } } 以上程序的执行结果如下图所示: 第5优先级:可选参数匹配 可选参数的调用优先级是最低的,当一个类中只有可选参数方法时,才会调用可选参数方法。

    64330

    【青山学js】操作符优先级,到底是先赋值还是先比较❓

    前面的文章,我们回顾了很多操作符,比如用来运算的乘性操作符操作符、加性操作符,用来比较的关系操作符、相等操作符等,相信很多同学都无数次的在学习和工作中用到他们,但是大家有没有好好的想过他们的优先级?...不确定优先级,全屏直觉来?有心总结一下,但总是没时间?那不妨来看一下我对操作符优先级的总结。...其实就是因为js计算的先后顺序问题,在这个表达式中,由于变量a前后的操作符一样,所以优先级也一样,遵从从左向右的计算规则,于是先计算 5 < a ,然后返回 true,接着拿结果true进行接下来的运算...不同类型的操作符 不同类型的操作符优先级如下表所示,大家可以收藏参考一下。...优先级 运算类型 关联性 运算符 20 圆括号 n/a ( … ) 19 成员访问 从左到右 … . … 需计算的成员访问 从左到右 … [ … ] new (带参数列表) n/a new … (

    65130

    Day09 生信马拉松-GEO数据挖掘 (中)

    每种分组都在一起 Group = rep(c("Disease","Normal"),each = 10) }else if(T){ # ★★第三种方法,使用字符串处理的函数获取分组--适用范围最广,优先选择.../112-pca-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essentials #PCA的不同呈现方式可在上面链接中查找,先用示例数据确保能运行,再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参 # PCA...<- PCA(dat, graph = FALSE) fviz_pca_ind(dat.pca, geom.ind = "point", # show points only...—scale() scale函数是按列归一化,对于我们一般习惯基因名为行,样本名为列的数据框,就需要t()转置 cor()函数求相关系数的时候也是按列计算,如果计算行之间的相关系数也需要对矩阵进行t()...转置 参考资料:scale函数对矩阵归一化是按行归一化还是按列归一化

    29010

    Python特征工程面试:从理论到实践

    特征提取:如何通过降维(如PCA、t-SNE)、特征构造(如交互项、统计指标)等手段进行特征提取?实战技能考察:缺失值处理: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数值型、类别型),如何合理填充或处理缺失值?...数据标准化与归一化:何时使用标准化(如z-score)?何时选择归一化(如min-max scaling)?如何实现?...规避:优先选择易于理解的特征和模型,必要时使用LIME、SHAP等工具增强模型解释性。...MinMaxScaler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SelectKBest, chi2from sklearn.decomposition import PCA...降维pca = PCA(n_components=0.95) # 保留95%的方差df_pca = pca.fit_transform(df.drop('target', axis=1))# 异常值检测

    15710

    对一篇单细胞RNA综述的评述:细胞和基因质控参数的选择

    如果自己比较了解,还是需要好好看下数据分布再定标准。如果不了解,可以先松后紧,根据最后结果再回来看转录本数目异常的细胞聚类在什么地方再做评判。)...因此在解释数据之前,标准化和归一化至关重要。...关于PCA的解释,还是推荐我们的文章: PCA主成分分析实战和可视化 | 附R代码和测试数据 用了这么多年的PCA可视化竟然是错的!!!...Hemberg-lab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分析(十一)- Scater单细胞表达谱PCA可视化 Hemberg-lab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分析(十二)- Scater单细胞表达谱tSNE可视化 t-SNE t-Distributed...同时PCA分析是线性的,t-SNE是非线性降维方法。(还在用PCA降维?

    1.7K40

    scRNA-seq聚类分析(一)

    了解你所期望的是低复杂性的细胞类型还是高线粒体含量的细胞类型,以及这些细胞是否正在分化。...分析流程如下: Satija Lab: Seurat v3 Guided Integration Tutorial Paul Hoffman: Cell-Cycle Scoring and Regression...由于细胞之间的计数需要具有可比性,并且每个细胞具有不同的UMI总数,因此我们通过除以每个细胞的总计数并取自然对数进行粗略归一化。...要执行PCA,我们需要首先选择最大变异的特征,然后对数据进行缩放。由于高表达的基因表现出最高的变异量,我们不希望我们的“高可变基因”只反映高表达,我们需要将数据缩放到随表达水平变化的规模。...现在,我们可以执行PCA分析并绘制排名靠前的PCs: # Perform PCA seurat_phase <- RunPCA(seurat_phase) # Plot the PCA colored

    1.9K20

    机器学习入门 7-7 试手MNIST数据集

    之后测试使用PCA对MNSIT数据集进行降维后应用kNN算法分类的效果。...但是我们可以自行下载数据集,然后移动到指定的目录中,具体的下载地址如下: GitHub下载(不推荐,很慢):https://github.com/amplab/datascience-sp14/raw/master/lab7...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在前面介绍kNN进行分类的过程中,都使用了StandardScaler将数据归一化,但是在应用MNIST数据集的时候,并没有使用归一化。...由于样本量比较大,所以保留的信息稍微少一些,只保留了90%的信息,当然通过降维后数组的shape可以看出,保留90%的信息,将MNIST数据集的784维度的特征降到了87维,这个降维比例还是相当可观的,...这就涉及到PCA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降噪,降噪故名思议就是减少噪声的影响,所以PCA对数据降维的过程中,虽然丢失了一些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可能包含的是一些噪声因素,这些噪声可能会影响样本数据的一些分布

    2.2K10

    单细胞CCA整合流程学习(SeuratV5V4)

    Harmony 更擅长处理同类型样本(如多个批次或不同平台的同类细胞)的批次效应校正,尤其适合数据集间具有较高相似度的情况,但事实上这个也不是绝对的,目前认为harmony是在任何情况都可以优先尝试的工具...scRNA <- ScaleData(scRNA)scRNA <- RunPCA(scRNA)scRNA <- FindNeighbors(scRNA, dims = 1:20, reduction = "<em>pca</em>...IntegrateLayers(object = scRNA, method = CCAIntegration, orig.reduction = "pca...当然我们在分析之前还是需要提前检查一下是否存在批次问题,然后再做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整合。...3、SeuratV4版本# 按照样本进行分割seurat_list <- SplitObject(scRNA, split.by = "orig.ident")# 独立对每个数据集的变量特征进行归一化和识别

    11410

    机器学习在启动耗时测试中的应用及模型调优(一)

    png] 3)防止过拟合 第一步:调整LinearSVC 参数(如C 、class_weight)——确认C=10最合适 [图片7.png] [图片8.png] [图片9.png] 第二步:增加样本(优先增加数量少的分类样本...b.step一致的,最优特征数 每次可能不一样 c.提升并不大 [图片13.png] 2)加大图像压缩: 从原来的8倍->12倍->16倍 a.从学习曲线上看过拟合依然存在,整体的test_error还是减小了的...b.偏差严重的label=start 这一分类,压缩倍速越高精确度越低 [图片14.png] [图片15.png] 3)PCA 主要成分分析PCA:特征置换,原特征映射到新特征,从而实现降维。...事实证明实际上证明“利用PCA来避免过拟合”是个bad case。...了解详情: http://wetest.qq.com/lab/view/379.html

    1.1K30

    LabelEncoder(标签编码)与One—Hot(独热编码)

    所以,必须进行特征的归一化,每个特征都单独进行归一化。...就可以跟对连续型特征的归一化方法一样,对每一维特征进行归一化。比如归一化到[-1,1]或归一化到均值为0,方差为1。 为什么特征向量要映射到欧式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可以用PCA来减少维度。而且one hot encoding+PCA这种组合在实际中也非常有用。 四. 什么情况下(不)用独热编码?...总的来说,要是one hot encoding的类别数目不太多,建议优先考虑。 五. 什么情况下(不)需要归一化? 需要: 基于参数的模型或基于距离的模型,都是要进行特征的归一化。...不需要:基于树的方法是不需要进行特征的归一化,例如随机森林,bagging 和 boosting等。 六.

    9.6K51

    机器学习中为什么需要对数据进行归一化

    数据归一化的好处: 1 归一化为什么能提高梯度下降法求解最优解的速度? 如下图所示,蓝色的圈圈图代表的是两个特征的等高线。...需要根据数据分布的情况,决定非线性函数的曲线,比如log(V, 2)还是log(V, 10)等。...某知乎答主的回答提到了他个人经验:一般来说,我个人建议优先使用标准哈。对于输出有要求时再尝试别的方法,如归一化或者更加复杂的方法。...博客提到他的经验:1) 在分类、聚类算法中,需要使用距离来度量相似性的时候、或者使用PCA技术进行降维的时候,第二种方法(Z-score standardization)表现更好。...如果使用固定学习率,而数据没归一化,则后果可想而知。   d.搜索轨迹:已解释 (4)PCA

    11.1K20

    机器学习之特征工程

    对于一个线性模型,可以经dummy coding后可以达到非线性的效果; 存在缺失值 对于缺失值,如何对其补充是一个难题; 信息利用率低 不同算法和模型对数据中信息的利用率是不同的,但总体而言,数据的利用率还是十分低的...这一方法适合用于数据量大的场景(即样本足够多); min-max归一化和z-score标准化方法比较 相对于min-max归一化方法,z-score标准化方法不仅可以实现无量纲,还能对所有维度的变量同等对待...因此在涉及计算点与点之间距离时,如利用距离度量来计算相似度、PCA、LDA、聚类分析等,且数据量大(分布近似呈正态分布)时,可使用这种方法。...特征是否发散 对于一个特征而言,如果它不发散,就说样本在这个特征上基本无差异,这样的话这个特征对这个样本的区分就起不到任何作用; 特征与最终目标的关联性 我们想要取得好的目标结果,则选取特征时应该优先选择与目标相关性较高的特征...PCA依赖于所给数据,所以数据准确性对分析结果影响很大。

    1.1K20

    采用DESeq2对表达量进行PCA和聚类分析

    但是我们应该选择原始的表达量矩阵,还是归一化之后的表达量矩阵来画呢?或者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呢? 输入的矩阵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由于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不同样本间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无论是采用原始的还是归一化之后的表达量矩阵,效果都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DESeq2提出了两种count值的转换算法,rlog和VST转换。...利用DESeq2提供的示例数据pasilla,分别用原始的count, 归一化之后的count, rlog, vst 转换的count 进行PCA分析,代码如下 dds <- estimateSizeFactors...归一化之后count结果如下 ? VST转换之后的结果如下 ? rlog转换之后的结果如下 ?...可以很明显看出,原始的count和归一化之后的count, 其PCA图是杂乱无序的,没什么明显规律,而VST和rlog转换之后,生物学重复之间更佳的接近,不同分组也区分的较为明显。

    5.9K10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手把手带您无忧上云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热门标签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