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您找到你想要的搜索结果了吗?
是的
没有找到

深度学习三大框架对比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席卷全球,诸多词汇时刻萦绕在我们的耳边,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的概念早在1956年就被提出,顾名思义用计算机来构造复杂的,拥有与人类智慧同样本质特性的机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2012年后,得益于数据量的上涨,运算力的提升和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的出现,人工智能开始大爆发。但目前的科研工作都集中在弱人工智能部分,即让机器具备观察和感知能力,可以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推理,预期在该领域能够取得一些重大突破。电影里的人工智能多半都是在描绘强人工智能,即让机器获得自适应能力,解决一些之前还没遇到过的问题,而这部分在目前的现实世界里难以真正实现。

07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通俗的理解!

目前最火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关系非常紧密,现最通俗的讲下: 📷 1、物联网——基础中的基础 物联网,万物互联的结果,就是人和物、物和物之间产生通信和交互。想象下,相当于一个物品也有了一部手机(芯片),可以给出频率、方位、轨迹、习惯。这些通信和交互,跟人类一样,最终都以数据的形式呈现。 而数据就可以被存储、建模、分析。人的数据被采集,物的数据被采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各自的数据和相互之间的数据,随时间的推移,都被记录采集了下来,OK,这些海量数据,怎么办?当然

06

TensorFlow从1到2(十)带注意力机制的神经网络机器翻译

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是最早开展的两项人工智能研究。今天也取得了最显著的商业成果。 早先的机器翻译实际脱胎于电子词典,能力更擅长于词或者短语的翻译。那时候的翻译通常会将一句话打断为一系列的片段,随后通过复杂的程序逻辑对每一个片段进行翻译,最终组合在一起。所得到的翻译结果应当说似是而非,最大的问题是可读性和连贯性非常差。 实际从机器学习的观点来讲,这种翻译方式,也不符合人类在做语言翻译时所做的动作。其实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机器学习,更多的都是在“模仿”人类的行为习惯。 一名职业翻译通常是这样做:首先完整听懂要翻译的语句,将语义充分理解,随后把理解到的内容,用目标语言复述出来。 而现在的机器翻译,也正是这样做的,谷歌的seq2seq是这一模式的开创者。 如果用计算机科学的语言来说,这一过程很像一个编解码过程。原始的语句进入编码器,得到一组用于代表原始语句“内涵”的数组。这些数组中的数字就是原始语句所代表的含义,只是这个含义人类无法读懂,是需要由神经网络模型去理解的。随后解码过程,将“有含义的数字”解码为对应的目标语言。从而完成整个翻译过程。这样的得到的翻译结果,非常流畅,具有更好的可读性。

02

利用Tensorflow2.0实现手写数字识别

前面两节课我们已经简单了解了神经网络的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工作原理,并且尝试用numpy实现了第一个神经网络模型。手动实现(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听起来很牛逼,实际上却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特别是在神经网络层数很多的情况下,多达几十甚至上百层网络的时候我们就很难手动去实现了。这时候可能我们就需要更强大的深度学习框架来帮助我们快速实现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例如Tensorflow/Pytorch/Caffe等都是非常好的选择,而近期大热的keras是Tensorflow2.0版本中非常重要的高阶API,所以本节课老shi打算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下Tensorflow的基础知识,最后借助keras来实现一个非常经典的深度学习入门案例——手写数字识别。废话不多说,马上进入正题。

03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