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高仿号诈骗折射社交网络之困

来源:长江网

日期:2018年2月9日

久未谋面的旧友,突然在微博上私信你,让你帮忙转账购买高价机票……谁能想到这是一个骗局。近日,网友吴韵(化名)就遭遇了这样的事。吴韵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有人高仿自己身在海外朋友的微博账号,然后通过私信联系她,谎称转账出现问题,让吴韵帮忙垫付机票钱。最终,机警的吴韵识破骗局,避免了财产损失。

( 2月5日《北京青年报》)

虽然在相关平台的打击下,由“高仿号”牵动的诈骗现象,已得到初步遏制,可时至今日依旧令人防不胜防。如今转战海外,其未来之害,值得警惕。而解决高仿号之害,光靠用户举报是不够的,因为在其背后,是社交网络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假设一下,倘若诈骗分子戴上以假乱真的“人皮面具”,伪装成我们不常见的朋友,我是否能迅速识破,并及时举报呢?恐怕不一定。事实上,在缺乏近距离接触的背景下,社交网络中有关个人的社交活动信息,就是一类最好的“身份证”。鉴别“人皮面具”只是比鉴别高仿号,稍微复杂一点而已。而习惯于“看名认人”的诸多网友,又怎么会轻易想到,手机和电脑的那头,并非自己的朋友?

在社交网络当中,检验网友身份真实性的渠道不多,大多得靠用户根据实际情况,细细甄别。而社交网络广如瀚海,在“李逵”与“李鬼”不碰面的情况下,“李鬼”被抓到的机会不算太大。所以,“高仿号”总能屡屡得手,且难以察觉。当前的网络诈骗形势,已从“广撒网”发展至“精确找”,虽然其制作成本较高,可诈骗的成功率较大,因而受到不少诈骗分子的关注。

当然,从技术上提升高仿号的验证效率并不困难。只要社交平台,能针对用户朋友圈,建立“好友重复性”的检查机制,并在转账前互相公布实名信息加以提醒,就可以进一步减少高仿号的威胁。然而,此类措施仅能治标,不足以治本,毕竟高仿号产生的根源,在于网络接触的模糊性,在于社交网络的公开性,在于社交身份的可复制性。

所以,眼下问题,关键在强化实名认证制度,串联起网友于各个平台间的社交身份,为民众于网络中的身份打下“唯一”的标签。对此,不妨学习银行储蓄卡管理制度,区分Ⅰ类户、Ⅱ类户、Ⅲ类户,在保证“大号”唯一性的同时,给予用户开“小号”的机会。同时,加速区块链技术,于社交网络中的开发应用,为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提供可追朔性。

当前的网络社会,正进入一个“泛社交化”的时代,社交身份在网络中的价值越来越高,社交信息在大数据发展的催化下,展现出蓬勃的价值。可以说,一个人的社交身份就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复制他人社交身份,就是在窃取他人的“财富”。高仿号之害也许在今日“不足挂齿”,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难保在未来不会构成新的灾祸,此时将网络社交身份与现实社交身份统一起来,显得格外重要。

END

(值班编辑:王莎)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209B0U6IX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