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创新药企都在讨论:大联合时代即将到来

“眼下国内创新药要再进一步,尤其需要强强联合。”

3月29日,第七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的“中国未来医药创新之路”专题探讨上,贝达医药董事长丁列明的说法得到在场多数业内人士的认可。

经历3年的疫情,中国创新药行业从高峰跌落,裁员、砍管线成为国内不少相关企业的无奈之举。不过,近10年的高歌猛进,让中国医药行业正在快速追赶领先者。据了解,十年来国内批准上市新药数量占全球15%左右,本土企业在研新药管线占全球33%,数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

创新药行业的蓬勃发展,让中国一步步接近从制药大国转型为制药强国。如今,创新药低垂果实被采摘个差不多,高速发展变成了互相倾轧和你死我活,这不符合医药行业创新的大方向。

在企业聚集的创投大会上,医药行业已经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商业化影响很大

丁列明表示:初创企业产品要做的好,产业做的好,还要卖的好,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医药行业的创新能力包含很多方面,如原创能力、转化能力、临床研究能力、产业化、商业化能力等。当年贝达创业的时候,市场容量还很大,科学家往往做好一件事就够了。

2011年,贝达药业的创新药盐酸埃克替尼获批上市,这是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被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竺院士评为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那时候,国内创新药还屈指可数,占据先发优势的盐酸埃克替尼很快铺向市场,产品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丁列明坦言,原本预期盐酸埃克替尼销售能够做到10亿。现在上市12年了,每年平均销售已经超过了10亿,“这款药享受到了很多国家的政策、专项的支持,较早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但是这样的例子不多了。”

如今,创新药不再稀缺,都面临自己找生路的问题。同样是“国产第一上市”的大品种,君实生物的PD-1特瑞普利单抗自2018年底获批上市至今,并未获得应有的回报。彼时行业的非理性行业竞争、资源浪费,为一些创新品种高开低走埋下伏笔。

这样的市场竞争结果,与产品疗效等核心指标并不一定相关。2022年5月,美国FDA批准了一款first-in-class的新药:Tapinarof乳膏(又名:本维莫德),这是25年内获FDA批准的银屑病皮肤外用药。其实这是一款中国原研的创新药,3年前就在中国上市。不论国内还是国际上,这都被认可是一款名副其实的创新药产品,应用面很广,但商业化并不如人意。

负责本维莫德商业化的冠昊生物披露,本维莫德乳膏2022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仅为2853.14万元。

“卖的不好,创新就很难有持续性。”创投会的多位嘉宾均有同感。但对于一些擅长研发创新的企业来讲,可能并不擅长商业化。

如何协同创新,成为当下众多企业思考的问题。

“医药行业有很大特殊性,产业链越长越需要资金。贝达现在也在打造生态圈,和初创企业、优秀的科学家合作,共同发展。”丁列明坦诚道。

走向国际,更需要合作

生意不好,不少企业也有过思考,认为国内的集采、价格谈判等控费工作整体上压低了药品消费水平,海外市场的政策压力小些,于是纷纷花大价钱去冲击欧美市场。

但这又何尝容易?

过去一年里,信达生物和礼来制药合作上报的PD-1产品,被美国FDA拒绝上市申请;随后,和黄医药和君实生物的美国上市申请,也双双受挫。从FDA的回应来看,临床试验纳入人种不全面,是几家企业的通病。

朗来科技CEO、原FDA定量药理审评室主任王亚宁表示,种种迹象显示,FDA不再推崇癌症产品在一期数据后使用加速审评方式上市了,他们期望企业做更多的剂量探索、剂量优化,也包含多人种试验。

FDA要求的变化,增加了中国企业的临床试验出海成本,同时这种用药上的精益求精对产品创新性的要求也提高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指出:虽然最近几年我们研发了不少新药,化学结构是新的,也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疗效也不错。但是这些药的靶点和作用机制及整个类别,我们还是跟在国外后面。相关企业出海的碰壁,本质是国内医药技术的发展还很薄弱。

研发层面之后,海外市场的铺货与销售也存在不小挑战。

“直到今天,我们仿制药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还是很难,依然不具备竞争力。这并非是我们生产不出产品、不具备成本优势,而是我们对那个市场不了解。” 复星国际联席CEO陈启宇表示。

在会上多位嘉宾看来,国内发展要强强联合,往国外发展也要重视抱团取暖。

陈启宇指出,复星自四五年前在美国建仿制药的销售队伍,但目前能够获得的收益,多是通过销售自印度收购的产品而产生的。“这意味着我们对外部的产品标准,市场、游戏规则的理解,还有存在很大差距。

对于不少中国药企来说,经历了港股18A和科创板带来的价值飙升。“但其实,中国医药行业还没有出现真正大和强的企业。我们的发展道路还有很长,很多企业需要有抱团取暖的心态,联合走向市场。”陈启宇表示。

在新冠疫情、地区冲突等多因素叠加下,“黑天鹅”事件成为各行各业接下来发展过程中难以忽略的一道风险项,承担着民生维稳作用的医药行业更是如此。

在此背景下,业界专家提出的“联合与抱团”,值得整个行业思考。

撰稿 | 烟酰胺

编辑 | 江芸 贾亭

运营 | 王嘉琪

图源 | 视觉中国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30405A078AZ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