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905nm激光雷达是“过渡产品”?这家头部公司不服气

“这是行业转折性的里程碑。”4月14日,禾赛科技在上海车展前夕举办新产品媒体沟通会,新产品ET25的测距能力达到250米(公司CEO李一帆向高工智能汽车确认,该参数为10%反射率下测距能力)。

250米,事实上是905nm与1550nm激光雷达路线之争中的一个关键数字。

据高工智能汽车此前调研中获取的信息,当前905nm路线的玩家,前向主雷达10%标准反射率下探测距离,基本为150-200米,1550nm路线的玩家,基本可达250米。围绕以10%标准反射率下的探测距离250米为界限,要性能还是要成本,玩家们分为两派。

有多名905nm激光雷达厂商人士在沟通中表示,相对于车规和成本,其实目前主机厂对于性能没有非常敏感,标准反射率下,100多米的探测距离已经够用。

1550nm部分玩家持明确反对意见,认为对车辆安全而言,前向主激光雷达的探测距离达到250米是“及格线”,低于250米看不到小的物体,非常危险。

“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像ET25这样的激光雷达可以做到250米,也就是说所有大家讨论的关于(905nm)测距不行的这个话题,在今天理论上就结束了,有点像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以后就不要再谈里程焦虑了,那今天就是一个转折点。”李一帆称。

除关于测距能力外,此次沟通会上,李一帆主要围绕ET25如何实现“舱内激光雷达”(安装位置为舱内挡风玻璃后)展开介绍,并就激光雷达国内第二波上车热潮时间点、当下激光雷达的竞争焦点、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的关系等,发表其自身思考。

激光雷达“入舱”

安装位置,一直是激光雷达具体上车时被关注的焦点。

高工智能汽车注意到,从截至目前的主流方案来看,车载激光雷达大多被装在车顶或前保险杠的位置。这些位置,在整车动力学(风阻)、车身设计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争议。

2022年4月,关于激光雷达的安装位置,还曾发生数名车企管理层下场“辩论”。整体说来,安装于车顶的方案被认为视野更好,在行人碰撞、维修成本、震动控制(链接主车体)方面有优势,但造型被吐槽“太像机动战士-高达”。

禾赛科技尝试给出解决方案。

沟通会上,在阐明了车型外观的重要性后,李一帆介绍, ET25提供“舱内安装新方案”,置于挡风玻璃后侧。关键参数上,ET25在无挡风玻璃10%反射率下测距能力为250米,挡风玻璃后10%反射率测距能力为225米,最小角分辨率为0.05°×0.05°,点频超过300万点/秒(作为对比,当下禾赛的主激光雷达性能旗舰AT128,10%反射率测距200米,角分辨率0.1°×0.2°)。

此次得以进入座舱,ET25另三个指标被反复强调:高度、功耗、噪声。

逐一来看,该激光雷达尺寸高度为25毫米,是禾赛目前混合固态产品AT128高度的约二分之一,后者尺寸高度为48毫米,可被安装在车顶位置。据李一帆介绍,公司的激光雷达一直以最重要的技术指标命名,ET25即以高度命名。据介绍,之所以做的超薄,是为有效降低对驾驶员视野的影响。

另,ET25的功耗降至12W(作为对比,AT128为18W),以避免安装在舱内空气不易流通、且经阳光暴晒等情况下的散热问题;噪声小于25分贝,以满足安装在舱内的高安静需求,作为对比,“乡间宁静的夜晚”为20分贝,安静的图书馆为30分贝,ET25即处于其间。

那么,为何能较AT128实现功耗大幅降低,且性能明显拉升?

对此,禾赛科技的解释为,其自研新一代收发芯片,更先进的收发模块使接收芯片灵敏度有数倍的提升。沟通会上,李一帆再次强调其观点:激光雷达短期竞争壁垒在制造,中长期竞争壁垒在芯片,并就芯片的迭代周期给出时间线

具体来看,2017-2020年为V1.0时代,对应XT产品;2018-2022年为V2.0时代,对应AT128产品;2019-2023年为V3.0时代,对应纯固态产品FT120;2020-2026年为V4.0时代,对应禾赛的下一代产品。

根据介绍,V4.0做极致化的垂直整合,“绝大多数需要外采的东西我们都找到了内部提升、成本降低的方法,不仅做成这样,还要垂直整合到几颗芯片上”,这一代产品对应的时间周期为2025-2026年,不过一些技术提前下放到部分产品,ET即为其中之一。

对于舱内场景的ET25与舱外AT128的关系,李一帆解释称,ET为新的产品品类,做到极致超薄以围绕舱内安装场景,与AT128并非替代关系,后者是针对舱外的性能旗舰产品,下一代的性能大概率会拉升,“(AT)也不需要做特别小,它会性能更好”。

对于量产时间和定点情况,李一帆表示,目前ET25尚无官宣客户,量产时间需要根据客户的生产节奏确定,“可以肯定2025-2026年是ET25上车的主要年份,但不代表2024没有机会”。对于ET25的扫描方式等技术实现,禾赛科技暂未透露更多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至于舱内挡风玻璃后,为避免玻璃对激光的耗损,技术上采取了对安装位置前方的对应位置,做玻璃镀膜处理,由福耀玻璃进行开发。沟通会上,禾赛科技正式宣布与福耀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以共同推进 ET25 前装量产方案的落地应用。

何时迎第二波上车潮?

关于激光雷达的市场演进和节奏,李一帆给出自己的判断。

从行业背景上看,高工智能汽车注意到,2022年开始激光雷达开启第一波量产热潮,定点时间较多为2021年年中至年底,当时车企掀起智能驾驶硬件的军备竞赛,激光雷达上车是竞争的焦点。由此,激光雷达由拼技术参数,进入拼工程化落地、拼价格的阶段。

但在近期高工智能汽车的调研过程中,有厂商人士反馈称,截至目前上车的激光雷达并没有非常好地用起来。

此外,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从2022年9月至今,中国市场乘用车月度前装标配搭载激光雷达一直保持在1.5万台以上,其中,去年12月更是单月冲破3万台大关。

而终端车市行情以及车型配置率仍是主要影响因素。2023年1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搭载激光雷达交付2.11万台,环比下降31.94%。

此次沟通会上,李一帆表示,中国迎接第二波激光雷达上车热潮的关键因素,为2022-2024年上车的激光雷达,“软件系统能不能跟得上,消费者买完以后觉得这个东西到底厉不厉害”,伴随这一问题解决,预计2024年底至2026年初,国内会迎来第二波激光雷达上车热潮。

“去年是硬件之战,今年是功能之战”,李一帆称。对于除国内之外的国际市场,其预计2025年有可能会迎来第一波上车,普遍比国内主机厂的上车时间晚2-3年,其中日韩市场的玩家动作相对更慢。

对于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关系,李一帆认为,相对于摄像头在光线变化、夜晚等场景的缺点,以及相对于毫米波雷达低分辨率的缺点,激光雷达可以提供密集、均匀的点云,与视觉有效互补。“(判断)传感器好不好,你就看那个图能不能开车吧”。

在李一帆看来,长期来看,激光雷达是支撑L3、L4智驾功能的标配传感器。其中,可以赋能更安全舒适的高速辅助驾驶,为实现城市辅助驾驶的重要条件。

“大概率每家(激光雷达厂商)都会自建工厂,在我看来迟早的事”,李一帆称,自建工厂是激光雷达玩家在当前阶段的唯一出路。

核心原因在于,对于成熟产业,制造和研发有更明确的分工,代工厂、研发设计厂商各司其职;对于新兴产业,制造应是研发的一部分,使研发、制造可以快速相互反馈迭代。过早引入代工厂,会导致最终无法达到车规级质量。

据介绍,禾赛科技采用以资本加速制造的早期迭代,做了部分设备购买方面的投资,“花钱买时间”以更快进入量产。根据对外释放的信息,禾赛科技花费1.64亿美元自建的麦克斯韦智造中心,2023年将会全面投产,工厂设计之初即考虑研发和制造一体。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30418A090J2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