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数智善治,共探创新之路|2023 NAVIGATE 领航者峰会数智治理峰会《财经》对话

编辑|温铭予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到来,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制造、智慧金融、智慧物流等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落地并持续创新。同时,城市的数字化需要从高质量发展的维度上予以考量:如何真正实现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的变革,如何通过创新实现数据要素与既有资源的有机结合,如何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新场景治理等问题。

本期《财经》对话,在2023 NAVIGATE领航者峰会现场,几位嘉宾共同探讨“数与智能”“数与治理”“数与城市”的革新。我们撷其要者编辑成文,以飨读者。

对话嘉宾:

新华三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数字官兼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 张鹏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 管清友

主持人:

《财经》杂志副主编、财经区域经济与产业研究院院长 王延春

数字化是治理“大城市病”的药方吗?

王延春:我们首先讨论一个近期媒体关心的问题。先请问管院长,您曾参与《数字上的中国》的写作,其中提出“大城市病”是全球最头疼的问题,而数字化是解决问题的药方之一,并且这个药方在中国。请问智慧城市是不是解决一些“大城市病”的灵丹妙药?

管清友:我们做经济研究的一定会特别关心技术,尽管我们对大部分技术来说都是外行。技术对于国家、城市、企业,无论是对公共治理还是对经济运行,它的影响都是非常直接且深远的。

在农业时代或者工业时代,很多“大城市病”似乎是无解的。但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模型、应用来慢慢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减少损耗。

我想“大城市病”,比如人口多、拥堵、污染、生活成本高等等,它涉及方方面面,数字化可能在很多问题上确实有助于解决“大城市病”。当然,数字化也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说网约车行业经过高速发展,在城市公共设施存量既定的情况下,它一定程度上会在无形之中加剧拥堵问题,这个时候怎么优化?数字化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课题。这就需要专门提供解决方案和软件硬件的服务商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张鹏:我非常认同管老师的观点。以智慧城市解决现在发展过程中的“大城市病”,要一分为二地看。

数字化是工具、平台,看你怎么利用它。一是要技术创新,还要制度创新。你仅仅花钱把技术买到了,就相当于家里买了一辆车,你不会开,放在那里只能是一个摆设。所以需要制度配套技术,形成互动。

第二,在技术落地的过程中,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区域,既有共性的东西,也有个性的东西。有的东西放在这个城市能用,放在另一个城市也能用。比如停车收费,在哪都是APP扫码,没问题。但从个别城市来看,大城市停车难问题和小城市停车难问题,南北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特点,拥堵和停车难是不同因素造成的,虽然表象看起来都是“大城市病”。

新华三集团高级副总裁 首席数字官兼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 张鹏

举最近我们参与杭州城市治堵的例子,杭州是大城市里第一个提出来“两个不限”——在杭州不限号也不限行。所以对一些区域,比如西湖周边还是拥堵比较厉害。杭州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城市体量大、人口流动性强,它是需要综合解决的。

所以杭州的解决策略是,在规划中围绕交通布局进行大数据分析。假设我要拍一块地,这里未来三年到五年内要住多少人,围绕居民配套的地铁站建在哪里,地铁站和公交如何接驳,这个地方要下高速公路过来,将来要扩多少车道等等。把交通、规划、人口分布,包括绿道等等,综合因素综合考量,形成一个动态调整。用这样的办法来解决拥堵的问题。

总结一下,一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如何配合的问题。有了好的技术、好的平台,能不能行政推动,能不能流程再造,以制度重塑去适应技术的要求?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原来的流程。第二,既要尊重共性的因素复制一些成果,也要尊重个性的因素来量身定制。

王延春:这是不是您经常提到的观点,“智慧城市不是建设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它不是仅仅是停留在城市底层数据架构的建设上,更多的是制度上的和工作习得的、认知的变化。

张鹏:是的,我在10年前的2013年就开始谈“智慧城市是长出来的”。一座房子建好后钥匙一交,其实基本上能力就固化了,交房时是这个样子以后就是这个样子,后面小的修修补补问题都不大。

但是数字化项目是什么?交钥匙那一天才开始,软件是不是好用,是不是实用的问题才刚刚开始。拿大家每天用到的微信为例:应用刚上线的时候很傻,而现在大家已经离不开了。它也需要不断迭代,不断成长。所以要把智慧城市当成一个动态发展的生命体,而不是静态的“花钱买了一堆设备,盖了个楼”这样的认知。实现智慧城市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

以协同共治抚平“数字鸿沟”

王延春:现在大家很关注“数据烟囱”的信息孤岛问题。走在大街上我们会看到,在不同场合会有很多不同的摄像头,因为它们归属于不同的部门,而数据在部门间是不连接的。同时也有一些数据的拥有者觉得“我要规避法律上的风险,要做安全隐私方面的考量,那我们该把一些数据束之高阁。”当然这会导致很多的问题,您觉得信息孤岛的问题怎么解决?

管清友:这确实是现实的问题,很难一下子想到怎么解决。首先数字孤岛的形成有它的理由,海量的数据进入系统,这存在所谓的产权模糊问题——谁应该是数据的拥有者,数据的拥有者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既是法律上比较模糊的地方,也是商业伦理上的问题。

第二个,数据共享为什么这么难做?因为我们无论是讲“治理”还是“智理”,你会发现我们总体的政府管理,基本的架构模型是没有变的,就是部门化,也是我们说的“条条”和“块块”。比如交通、公共安全,以及很多其他的相关部门。

这个问题可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实践和探讨。但是张总刚才的说法非常有启发意义,智慧城市本身应该是非标准化,不能千篇一律、千城一律。可能我们还要去思考:城市如何用好数据,保管好数据,在产权、法律、商业伦理上我们如何去实践?我很希望看到地方上的实践,这确实是个问题。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 管清友

张鹏:管老师说得非常对,各个部门的权、利、责都是和数据挂钩的,有时候开放数据就意味着开放了自己的责任,会让责任变得无限大;反过来讲也是开放了自己的权,可能权力会被其他部门占有或稀释掉,两方面的情况都有。

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两条思路。一条思路是靠技术解决,比如隐私计算——数据可用但不可见。比如通过人工智能来处理数据,像ChatGPT就是对数据加工处理之后提供应用的结果,而不是提供原始数据本身。就是你可以获得结果,但不一定把人家的数据连锅都端走,这是技术维度解决的思路。

第二个解决的思路是政府的演进。现在为什么提“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也是靠原来的“各管一摊”解决不了了,需要协同共治。协同共治的业务驱动本身也会带来数据的不断融合与共享,它是借机发展的过程。

王延春:您提到了“一网统管”“一隅全观”的模式。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目前的数字化特别适配年轻人,但城市里还有很多老人和孩子,怎么让这“一老一小”感觉到没有被歧视,而是被尊重的?

张鹏:数字鸿沟确实是数字化带来的巨大挑战。我们现在关注更多的是应用如何更炫、更优、更便捷,却往往忽略了用不了的人。

刚才您讲到年龄上的“一老一小”,这是从民生服务的角度看,从企业服务的角度看也有“一老一小”的问题:老的传统企业如何数字化转型,小微企业如何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发展?这“一老一小”也很值得关注。

这一部分是政府的工作了,需要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为这些“一老一小”提供公益服务,要么是帮助他们触网用网,要么是提供数字无障碍设施的服务。例如卖给老年人的手机不能都是字小的,功能不一定有那么多,要简单易用。包括家庭的智慧化设备和语音控制,都是解决“一老一小”问题的思路和方向。

《财经》杂志副主编 财经区域经济与产业研究院院长 王延春

智慧城市需要将“治理”变为“智理”

王延春:请问管院长,您也经常提到我国城市一体化和都市圈发展的相关政策,那么数字化是如何助力城市一体化和大中小城市间协同发展的,其中数字化的前景和价值在哪?

管清友:这确实跟我们原来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存在一定冲突。这么多年一直在讨论,从信息化讨论到数字化,这个问题都没有完全解决,有些地方做了一些探索。数字化本质的东西是数据,它是没有省界、市界,可以连通起来的,但是税收和行政区划是有边界的。

数字化的过程,就像过去我们讨论信息化,不仅仅是新建一套系统的问题,还意味着整个政府治理体系的变革。但不是每一次技术变动或者升级迭代政府就要变一次,不是这样。

它引发我们的思考:政府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如何更有弹性地适应技术迭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各个领域的技术迭代速度太快了。如果没有一定的弹性去逐渐适应,我们的边界和管理是特别刚性和生硬的,那会很难适应而且很容易被淘汰。

比如很多园区不可以公管吗?不可以有税收分成吗?不可以有个人智能化的管理和分成,包括信息共享、数据共享吗?我觉得是可以的。现在地方政府在区域间协同发展方面做的是远远不够的,数据的流动是没有边界的。

所以我觉得今天的主题很好。所谓治理,政府如何适应数字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管理和服务更具有弹性,更具可持续性,这个是很大的课题。

王延春:这确实是我们需要继续深入探讨和探索的课题。最后,邀请二位嘉宾对未来数字治理的发展提一句寄语。

管清友:从“治理”到“智理”。技术的迭代可能会改变很多过去我们认为不可能改变的东西。

张鹏:“数智治理”的发展一是认知先行,二是业务驱动,三是技术保底。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30610A04Q2I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