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TensorFlow layers模块用法

TensorFlow 中的 layers 模块提供用于深度学习的更高层次封装的 API,利用它我们可以轻松地构建模型,这一节我们就来看下这个模块的 API 的具体用法。

概览

layers 模块的路径写法为 tf.layers,这个模块定义在 tensorflow/python/layers/layers.py,其官方文档地址为:https://www.tensorflow.org/api_docs/python/tf/layers,TensorFlow 版本为 1.5。

这里面提供了多个类和方法以供使用,下面我们分别予以介绍。

方法

tf.layers 模块提供的方法有:

Input(…): 用于实例化一个输入 Tensor,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

average_pooling1d(…): 一维平均池化层

average_pooling2d(…): 二维平均池化层

average_pooling3d(…): 三维平均池化层

batch_normalization(…): 批量标准化层

conv1d(…): 一维卷积层

conv2d(…): 二维卷积层

conv2d_transpose(…): 二维反卷积层

conv3d(…): 三维卷积层

conv3d_transpose(…): 三维反卷积层

dense(…): 全连接层

dropout(…): Dropout层

flatten(…): Flatten层,即把一个 Tensor 展平

max_pooling1d(…): 一维最大池化层

max_pooling2d(…): 二维最大池化层

max_pooling3d(…): 三维最大池化层

separable_conv2d(…): 二维深度可分离卷积层

Input

tf.layers.Input() 这个方法是用于输入数据的方法,其实类似于 tf.placeholder,相当于一个占位符的作用,当然也可以通过传入 tensor 参数来进行赋值。

参数说明如下:

shape:可选,默认 None,是一个数字组成的元组或列表,但是这个 shape 比较特殊,它不包含 batch_size,比如传入的 shape 为 [32],那么它会将 shape 转化为 [?, 32],这里一定需要注意。

batch_size:可选,默认 None,代表输入数据的 batch size,可以是数字或者 None。

name:可选,默认 None,输入层的名称。

dtype:可选,默认 tf.float32,元素的类型。

sparse:可选,默认 False,指定是否以稀疏矩阵的形式来创建 placeholder。

tensor:可选,默认 None,如果指定,那么创建的内容便不再是一个 placeholder,会用此 Tensor 初始化。

返回值:

返回一个包含历史 Meta Data 的 Tensor。

我们用一个实例来感受一下:

首先我们用 Input() 方法初始化了一个 placeholder,这时我们没有传入 tensor 参数,然后调用了 dense() 方法构建了一个全连接网络,激活函数使用 softmax,然后将二者输出,结果如下:

这时我们发现,shape 它给我们做了转化,本来是 [32],结果它给转化成了 [?, 32],即第一维代表 batch_size,所以我们需要注意,在调用此方法的时候不需要去关心 batch_size 这一维。

如果我们在初始化的时候传入一个已有 Tensor,例如:

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它可以自动计算出其 shape 和 dtype。

batch_normalization

此方法是批量标准化的方法,经过处理之后可以加速训练速度,其定义在 tensorflow/python/layers/normalization.py,论文可以参考:http://arxiv.org/abs/1502.03167"Batch Normalization: Accelerating Deep Network Training by Reducing Internal Covariate Shift"。

参数说明如下:

inputs:必需,即输入数据。

axis:可选,默认 -1,即进行标注化操作时操作数据的哪个维度。

momentum:可选,默认 0.99,即动态均值的动量。

epsilon:可选,默认 0.01,大于0的小浮点数,用于防止除0错误。

center:可选,默认 True,若设为True,将会将 beta 作为偏置加上去,否则忽略参数 beta

scale:可选,默认 True,若设为True,则会乘以gamma,否则不使用gamma。当下一层是线性的时,可以设False,因为scaling的操作将被下一层执行。

beta_initializer:可选,默认 zeros_initializer,即 beta 权重的初始方法。

gamma_initializer:可选,默认 ones_initializer,即 gamma 的初始化方法。

moving_mean_initializer:可选,默认 zeros_initializer,即动态均值的初始化方法。

moving_variance_initializer:可选,默认 ones_initializer,即动态方差的初始化方法。

beta_regularizer: 可选,默认None,beta 的正则化方法。

gamma_regularizer: 可选,默认None,gamma 的正则化方法。

beta_constraint: 可选,默认None,加在 beta 上的约束项。

gamma_constraint: 可选,默认None,加在 gamma 上的约束项。

training:可选,默认 False,返回结果是 training 模式。

trainable:可选,默认为 True,布尔类型,如果为 True,则将变量添加 GraphKeys.TRAINABLE_VARIABLES 中。

name:可选,默认 None,层名称。

reuse:可选,默认 None,根据层名判断是否重复利用。

renorm:可选,默认 False,是否要用 Batch Renormalization (https://arxiv.org/abs/1702.03275)

renorm_clipping:可选,默认 None,是否要用 rmax、rmin、dmax 来 scalar Tensor。

renorm_momentum,可选,默认 0.99,用来更新动态均值和标准差的 Momentum 值。

fused,可选,默认 None,是否使用一个更快的、融合的实现方法。

virtual_batch_size,可选,默认 None,是一个 int 数字,指定一个虚拟 batch size。

adjustment,可选,默认 None,对标准化后的结果进行适当调整的方法。

最后的一些参数说明不够详尽,更详细的用法参考:https://www.tensorflow.org/api_docs/python/tf/layers/batch_normalization。

其用法很简单,在输入数据后面加一层 batch_normalization() 即可:

dense

dense,即全连接网络,layers 模块提供了一个 dense() 方法来实现此操作,定义在 tensorflow/python/layers/core.py 中,下面我们来说明一下它的用法。

参数说明如下:

inputs:必需,即需要进行操作的输入数据。

units:必须,即神经元的数量。

activation:可选,默认为 None,如果为 None 则是线性激活。

use_bias:可选,默认为 True,是否使用偏置。

kernel_initializer:可选,默认为 None,即权重的初始化方法,如果为 None,则使用默认的 Xavier 初始化方法。

bias_initializer:可选,默认为零值初始化,即偏置的初始化方法。

kernel_regularizer:可选,默认为 None,施加在权重上的正则项。

bias_regularizer:可选,默认为 None,施加在偏置上的正则项。

activity_regularizer:可选,默认为 None,施加在输出上的正则项。

kernel_constraint,可选,默认为 None,施加在权重上的约束项。

bias_constraint,可选,默认为 None,施加在偏置上的约束项。

trainable:可选,默认为 True,布尔类型,如果为 True,则将变量添加到 GraphKeys.TRAINABLE_VARIABLES 中。

name:可选,默认为 None,卷积层的名称。

reuse:可选,默认为 None,布尔类型,如果为 True,那么如果 name 相同时,会重复利用。

返回值:

全连接网络处理后的 Tensor。

下面我们用一个实例来感受一下它的用法:

首先我们用 Input 定义了 [?, 32] 的输入数据,然后经过第一层全连接网络,此时指定了神经元个数为 16,激活函数为 relu,接着输出结果经过第二层全连接网络,此时指定了神经元个数为 5,激活函数为 sigmoid,最后输出,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输出结果的最后一维度就等于神经元的个数,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convolution

convolution,即卷积,这里提供了多个卷积方法,如 conv1d()、conv2d()、conv3d(),分别代表一维、二维、三维卷积,另外还有 conv2d_transpose()、conv3d_transpose(),分别代表二维和三维反卷积,还有 separable_conv2d() 方法代表二维深度可分离卷积。它们定义在 tensorflow/python/layers/convolutional.py 中,其用法都是类似的,在这里以 conv2d() 方法为例进行说明。

参数说明如下:

inputs:必需,即需要进行操作的输入数据。

filters:必需,是一个数字,代表了输出通道的个数,即 output_channels。

kernel_size:必需,卷积核大小,必须是一个数字(高和宽都是此数字)或者长度为 2 的列表(分别代表高、宽)。

strides:可选,默认为 (1, 1),卷积步长,必须是一个数字(高和宽都是此数字)或者长度为 2 的列表(分别代表高、宽)。

padding:可选,默认为 valid,padding 的模式,有 valid 和 same 两种,大小写不区分。

data_format:可选,默认 channels_last,分为 channels_last 和 channels_first 两种模式,代表了输入数据的维度类型,如果是 channels_last,那么输入数据的 shape 为 (batch, height, width, channels),如果是 channels_first,那么输入数据的 shape 为 (batch, channels, height, width)。

dilation_rate:可选,默认为 (1, 1),卷积的扩张率,如当扩张率为 2 时,卷积核内部就会有边距,3x3 的卷积核就会变成 5x5。

activation:可选,默认为 None,如果为 None 则是线性激活。

use_bias:可选,默认为 True,是否使用偏置。

kernel_initializer:可选,默认为 None,即权重的初始化方法,如果为 None,则使用默认的 Xavier 初始化方法。

bias_initializer:可选,默认为零值初始化,即偏置的初始化方法。

kernel_regularizer:可选,默认为 None,施加在权重上的正则项。

bias_regularizer:可选,默认为 None,施加在偏置上的正则项。

activity_regularizer:可选,默认为 None,施加在输出上的正则项。

kernel_constraint,可选,默认为 None,施加在权重上的约束项。

bias_constraint,可选,默认为 None,施加在偏置上的约束项。

trainable:可选,默认为 True,布尔类型,如果为 True,则将变量添加到 GraphKeys.TRAINABLE_VARIABLES 中。

name:可选,默认为 None,卷积层的名称。

reuse:可选,默认为 None,布尔类型,如果为 True,那么如果 name 相同时,会重复利用。

返回值:

卷积后的 Tensor。

下面我们用实例感受一下它的用法:

这里我们首先声明了一个 [?, 20, 20, 3] 的输入 x,然后将其传给 conv2d() 方法,filters 设定为 6,即输出通道为 6,kernel_size 为 2,即卷积核大小为 2 x 2,padding 方式设置为 same,那么输出结果的宽高和原来一定是相同的,但是输出通道就变成了 6,结果如下:

但如果我们将 padding 方式不传入,使用默认的 valid 模式,代码改写如下:

结果如下:

结果就变成了 [?, 19, 19, 6],这是因为步长默认为 1,卷积核大小为 2 x 2,所以得到的结果的高宽即为 (20 - (2 - 1)) x (20 - (2 - 1)) = 19 x 19。

当然卷积核我们也可以变换大小,传入一个列表形式:

这时我们的卷积核大小变成了 2 x 3,即高为 2,宽为 3,结果就变成了 [?, 19, 18, 6],这是因为步长默认为 1,卷积核大小为 2 x 2,所以得到的结果的高宽即为 (20 - (2 - 1)) x (20 - (3 - 1)) = 19 x 18。

如果我们将步长也设置一下,也传入列表形式:

这时卷积核大小变成了 2 x 3,步长变成了 2 x 2,所以结果的高宽为 ceil(20 - (2- 1)) / 2 x ceil(20 - (3- 1)) / 2 = 10 x 9,得到的结果即为 [?, 10, 9, 6]。

运行结果如下:

另外我们还可以传入激活函数,或者禁用 bias 等操作,实例如下:

这样我们就将激活函数改成了 relu,同时禁用了 bias,运行结果如下:

另外还有反卷积操作,反卷积顾名思义即卷积的反向操作,即输入卷积的结果,得到卷积前的结果,其参数用法是完全一样的,例如:

例如此处输入的图像高宽为 20 x 20,经过卷积核为 2,步长为 2 的反卷积处理,得到的结果高宽就变为了 40 x 40,结果如下:

pooling

pooling,即池化,layers 模块提供了多个池化方法,这几个池化方法都是类似的,包括 max_pooling1d()、max_pooling2d()、max_pooling3d()、average_pooling1d()、average_pooling2d()、average_pooling3d(),分别代表一维二维三维最大和平均池化方法,它们都定义在 tensorflow/python/layers/pooling.py 中,这里以 max_pooling2d() 方法为例进行介绍。

参数说明如下:

inputs: 必需,即需要池化的输入对象,必须是 4 维的。

pool_size:必需,池化窗口大小,必须是一个数字(高和宽都是此数字)或者长度为 2 的列表(分别代表高、宽)。

strides:必需,池化步长,必须是一个数字(高和宽都是此数字)或者长度为 2 的列表(分别代表高、宽)。

padding:可选,默认 valid,padding 的方法,valid 或者 same,大小写不区分。

data_format:可选,默认 channels_last,分为 channels_last 和 channels_first 两种模式,代表了输入数据的维度类型,如果是 channels_last,那么输入数据的 shape 为 (batch, height, width, channels),如果是 channels_first,那么输入数据的 shape 为 (batch, channels, height, width)。

name:可选,默认 None,池化层的名称。

返回值:

经过池化处理后的 Tensor。

下面我们用一个实例来感受一下:

在这里我们首先指定了输入 x,shape 为 [20, 20, 3],然后对其进行了卷积计算,然后池化,最后得到池化后的结果。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这里池化窗口用的是 2,步长也是 2,所以原本卷积后 shape 为 [?, 20, 20, 6] 的结果就变成了 [?, 10, 10, 6]。

dropout

dropout 是指在深度学习网络的训练过程中,对于神经网络单元,按照一定的概率将其暂时从网络中丢弃,可以用来防止过拟合,layers 模块中提供了 dropout() 方法来实现这一操作,定义在 tensorflow/python/layers/core.py。下面我们来说明一下它的用法。

参数说明如下:

inputs:必须,即输入数据。

rate:可选,默认为 0.5,即 dropout rate,如设置为 0.1,则意味着会丢弃 10% 的神经元。

noise_shape:可选,默认为 None,int32 类型的一维 Tensor,它代表了 dropout mask 的 shape,dropout mask 会与 inputs 相乘对 inputs 做转换,例如 inputs 的 shape 为 (batch_size, timesteps, features),但我们想要 droput mask 在所有 timesteps 都是相同的,我们可以设置 noise_shape=[batch_size, 1, features]。

seed:可选,默认为 None,即产生随机熟的种子值。

training:可选,默认为 False,布尔类型,即代表了是否标志位 training 模式。

name:可选,默认为 None,dropout 层的名称。

返回:

经过 dropout 层之后的 Tensor。

我们用一个实例来感受一下:

运行结果:

在这里我们使用 dropout() 方法实现了 droput 操作,并制定 dropout rate 为 0.2,最后输出结果的 shape 和原来是一致的。

flatten

flatten() 方法可以对 Tensor 进行展平操作,定义在 tensorflow/python/layers/core.py。

参数说明如下:

inputs:必需,即输入数据。

name:可选,默认为 None,即该层的名称。

返回结果:

展平后的 Tensor。

下面我们用一个实例来感受一下:

运行结果:

这里输入数据的 shape 为 [?, 5, 6],经过 flatten 层之后,就会变成 [?, 30],即将除了第一维的数据维度相乘,对原 Tensor 进行展平。

假如第一维是一个已知的数的话,它依然还是同样的处理,示例如下:

结果如下:

除了如上的方法,其实我们还可以直接使用类来进行操作,实际上看方法的实现就是实例化了其对应的类,下面我们首先说明一下有哪些类可以使用:

class AveragePooling1D: 一维平均池化层类

class AveragePooling2D: 二维平均池化层类

class AveragePooling3D: 三维平均池化层类

class BatchNormalization: 批量标准化层类

class Conv1D: 一维卷积层类

class Conv2D: 二维卷积层类

class Conv2DTranspose: 二维反卷积层类

class Conv3D: 三维卷积层类

class Conv3DTranspose: 三维反卷积层类

class Dense: 全连接层类

class Dropout: Dropout 层类

class Flatten: Flatten 层类

class InputSpec: Input 层类

class Layer: 基类、父类

class MaxPooling1D: 一维最大池化层类

class MaxPooling2D: 二维最大池化层类

class MaxPooling3D: 三维最大池化层类

class SeparableConv2D: 二维深度可分离卷积层类

其实类这些类都和上文介绍的方法是一一对应的,关于它的用法我们可以在方法的源码实现里面找到,下面我们以 Dense 类的用法为例来说明一下这些类的具体调用方法:

这里我们初始化了一个 Dense 类,它只接受一个必须参数,那就是 units,相比 dense() 方法来说它没有了 inputs,因此这个实例化的类和 inputs 是无关的,这样就相当于创建了一个 16 个神经元的全连接层。

但创建了不调用是没有用的,我们要将这个层构建到网络之中,需要调用它的 apply() 方法,而 apply() 方法就接收 inputs 这个参数,返回计算结果,运行结果如下: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类在初始化的时候实际上是比其对应的方法少了 inputs 参数,其他的参数都是完全一致的,另外需要调用 apply() 方法才可以应用该层并将其构建到模型中。

所以其他的类的用法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初始化的参数可以类比其对应的方法,实例化类之后,调用 apply() 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构建模型的效果。

结语

以上便是 TensorFlow layers 模块的详细用法说明,更加详细的用法可以参考官方文档:https://www.tensorflow.org/api_docs/python/tf/layers。本节代码地址:https://github.com/AIDeepLearning/TensorFlowLayers。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223G02ASY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