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如何欣赏一张照片?

2023.5.25 (周四) 共同探讨话题之一:

如何欣赏一张照片?

——来自“黄河影像考察项目”团

杨延康:

各位老师:从今天起每天上午有摄影的早课分享交流自省,希望大家抽

空看看,祝福。

阅读:罗伯特 ·亚当斯:  为什么摄影师不能解释照片?

https://mp.weixin.qq.com/s/5C4V1ik1U879H6rIrh5Qkw

在这里 ,我们只交流摄影的事 ,同时也期待各位老师赐稿。

兀者与孔子

闵志念:

有两种人 ,兀者与孔子。兀者不说话,孔子絮絮叨叨。

可兀者的学生与孔子平分鲁。意思是兀者的学生和孔子的学生一样多。

当孔子的学生在贬低兀者,说他什么都不言语怎教化弟子?

孔子说 ,我要是有条件 ,我愿意带上我的学生去跟兀者学习。

“艺术是不言自明的。”这句话正确也不正确。

因为需要看者的高下,懂得人拈花就会回予一笑 ,不懂的就会诧异。

怎么办?难道都一声不吭吗?

智者不言。是的,越是智慧的人越懂的说话的谨慎,话也少。

但,这世上还缺一种人:以言传教。

不是所有人都有一样的秉性。所以需要证释。

佛是悟透了的人,但还要说经。借菩萨语。

学会表诉很重要!

不能说和不会说不是一回事。

不能说是懂得留白。让看着自行体会。智慧只有是自己才能悟出来的。

他人所言都是知识点。

不会说 ,是自己不确定 ,  自己也是糊涂的。

我们做一个简单而又脆弱的人,凡所不明必问。问身边的人。

学会提问就是学问。

赖渭:

光头开始传教了!以言传教,转换一下,摄影有自己的语言,既然如

此,那么摄影的呈现——照片,一定是可以讲清楚的,在于观者是

否 “看懂了”,至于每个观者看的怎样则是另一回事,所以,对于图

片不能给予清晰的解说可以说是“糊涂”,而不可用“不言自明”那

样去解析照片,如果是那样的话,学习摄影或者使用摄影就变成

了“讲不清”了!

闵志念:

语言只能尽可能去达意 ,只是靠近。

言不尽意,大美不言。说的都是语言的无可奈何之处。

老师们多些交流,这次为期不短的对于一条河的关注,每个人该怎么做

做?提出困惑。我们未必能解但我们可以一起尝试探讨出一种可能来。

李锦:

各种可能性.也许是未尽之美… …

闵志念:

这张片好吗? 若是认为好,那好在哪? 若认为不好,那不好在哪? 我们大胆质疑。惟其如此才会靠近自己并激发自己的。

期待大家对这张片的观看心得。大胆说大胆说无所谓正确,我们需要

的就是发自自己内心的观看。我们通过我们的观看,他者的观看,

看到不同也看到相同 ,甚至会发酵出一点点新的看法来。

赖渭:

问的好!这就拷问我如何观看图片了!

不要因为他是“沃克 ·埃文斯” ( Walker Evans) ,要去作者化。

张蓉:

门泊东吴万里“车”,街道如同河流一般。

不放大看还以为车停在河上呢。

李东丽:

静谧雨中 (后) ,枝条摇曳。

李锦:

影调丰富,反差不大,几何图形韵律节奏美,平面化,路灯三角形

和右上图小三角呼应… …

周萍:

是车停在结冰的河面吧,车不在路上在河里 ,交待了季节。

李锦:

车像船停在水面… …

周萍:

深冬,树是估的,

但为什么车都停在河里?

旅游点,停车场很远?

李锦:

雨后的街道。有点超现实了。

张蓉:

查了下照片拍摄时间 ,1931 年。二战爆发,所以街道空无一人?

赖渭:

各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时请按照闵老师的提问回答:

1、这张照片你认为好不好?

2、理由?

(你的认知和解读) 这样的的话避免回避主题的讨论,对于大家来说学

习才能落到实处,清晰的去认知(我就是一个瞎掰乱说的人)。

李锦:

沃克 ·埃文斯冷静克制也是我喜欢的点。

赖渭:

我不是老师 ,我来回答一下闵老师的问题吧。

1、首先这张照片对于我来说 ,是一张好照片!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必须知道,

要解读一张照片必须要有两个认 知:  1、语境;2、画面语言。

这张照片出自《美国影像》,那是1930 年左右的时期,在那个时期,属

于美国大萧条开始的时候,大萧条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最触目的是

失业和市场崩溃造成的贫困和社会不稳定。美国经济在1929 年达到了

繁荣的高峰,很快陷入了恐怖的大衰退。这是语境(摄影的社会大背景

景)。

画面语言呢?

在这张照片中所有出现的元素都是“词汇”

车辆、道路、落叶的树木、房子。

这些东西可以清晰地告诉我们:空!

而这张照片的布局 (传说中的构图或者画面结构)

斜的两条主线——行人路和主马路。

斜——代表着不稳定——动荡!

但是拍摄者又刻意地将房子和树木的垂直线条做成对地面的垂直,这给

画面植入了稳定的视觉。

好了 ,其他的:影调——中性灰 ,写实的描述。

一种近乎物理的描述。

无力。

雨水后反光的路面 ,落叶树木——萧条。

李锦:

“无力”这点妙… …

赖渭:

车辆整齐的摆放,尽管可以看到工业的发达,但是都是处于一个静态但

是这种利用韵律的做法恰是一首乐章,在静静的音乐中听到、看到了一

种落寞的唉声… …

闵志念:

发自内心的希望大家各抒己见。不管别人怎么说的,但也要把自己的感

受说出来。

杨延康:

大家好,我觉得这种学习态度太好了,在闵老师的引导下,去解读

一张照片。我个人认为一张照片,不是说它好在那里或者不好在那里?

它更多是给你启示,你怎么去理解它。一张照片我觉得还是要看它的出

处,它的年代,谁拍的?他的时代背景很重要。张蓉说出了这张照片的

背景,赖老师也发了此照片的图片,剧透的同时我们在思考闵老师的提

问?照片的荒诞性,产生的错觉,在有韵律的节奏中读到了那个时代的

柔软。我们不去实际的问是什么而不是什么?太具体会让你走不出误

区,如同即將要去的黃河行,架构了你的认知,有了观看的态度,能延

伸展出图像更多更大的可能性,感谢闵老师通过这张照片的启示,产生

对项目的考量及知识度,让我们也进入了一种学习的状态 ,十分欣喜。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

闵志念:

如何欣赏一张照片?  是一个非常哲学也是非常简单的话题。

怎么说呢?  非常哲学这是把照片提升到作为艺术的审视。非常简单

就是这张照片拍的好看不好看。

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有一个观点很值得学习——好学深思,深知其意。

根据老师们提到的说法,这张照片产生于上个世纪 30 年代 ,二战之

时。其二是这张照片出现在《美国影像》画册中。

好了,尤其是第二个话题,出现在《美国影像》画册中,我们知道沃

克 ·埃文斯的这本画册几乎是他的代表作。

作为代表作,那肯定是不得不选的作品。由此可见这幅作品的重要性。

那么问题来了,这幅作品究竟存在什么让沃克 ·埃文斯不得不把他选

在《美国影像》中?

我们如何才能深知其味?

我们不妨逃离下,把这幅作品放在《美国影像》画册的语境中去体认。

我们稍微了解下《美国影像》画册为什么那么拍?拍了什么?在这种大

条件下我们就很容易懂得单幅作品的作用。

《美国影像》是沃克 ·埃文斯用他的目光看到了上个世纪 30 年代的

美国。后世称沃克 ·埃文斯发现了那个时代的美国本质。

沃克 ·埃文斯在《美国影像》中构建了两大体系,这就是他表达这个

主题的介入点:美国社会 ,美国文化景观。

美国社会,就是我们看到的现实现状;而文化景观这块沃克 ·埃文斯

通过的是广告牌等一些符号的东西在传递。

这张片出现在第一部分:美国社会。

这是一个秋冬之际的早上?很早?还是傍晚?空无一人。充满寂寥、

冷清 ,那立于画面一览无遗的树木 ,连枝头都摇摆着肃杀之气。

井然有序的车辆停靠在路边,街面的水渍成了河流般。

在这里我们看到两种意象:冷清萧索与一种时代的昌盛。

刚才说了萧条之感。时代的昌盛怎么说?这些汽车告诉你美国那时候

正值一个时代,机械现代化的进程中。

以上所得的直觉能解释一张片凝固了一个时代的印象

李东丽:

为什么车都一样啊?

闵志念

这点,我想是沃克 ·埃文斯之所以把这张照片选入《美国影像》很大的

理由。换句话说就是这张照片告诉了观者什么?!

李东丽:

第一眼还以为是乌篷船呢?

闵志念:

至于照片本身的美学 ,我相信大家一眼则明。

所以 ,我们的看需要深思 ,并心知其意。

否则知之如不知。

欣赏作品 ,无论什么样的作品 ,有两点蛮要紧:“知人论世”与“以意

逆志”。这是孟子的言论。

知人论世这点,我刚才说了很多是关于论世的。那么知人呢?就是要稍

微了解作者本身。

沃克 ·埃文斯这个人比较倔,不太爱说话。有非常好的美学和文学素养。

他本想当个作家的。

曾告诫自己:作品必须“文学、权威、超越”

这里的文学就是一种解读性,所谓的超越就是不随大流,权威是他的妄

想 ,不过他做到了。

回看沃克 ·埃文斯的作品风格和他自己的追求主张:

缄默无言、朴素如实、去人格化。

所以在沃克 ·埃文斯的照片中有两条原则:如实精准描绘现实。

以及凭借自己的直觉。

第一点好说,就是把自己看到的现实合理地安排同框。

第二点不好说,

直觉这东西非常私性,源于个体自身的素养以及对外界的内心的反馈。

但,作为一个项目的其中一幅作品一定包含了项目需要阐述的宗旨,才会不可或缺。

好的作品两点:明确的图像意图同时有着模糊神秘的无尽。

我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但以上这些是我想说出来的。

李锦:

阅读: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大萧条的背景 、原因及启示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rs=3891819810&ruk=OPVppFA7a1xRrGHj T8nzLQ&urlext=%7B%22cuid%22%3A%22_uScaYanva03uS8G_P2CajO3Hfgou284giH3agiIBulj u2tD0ivXujtsSPr6tHRh9DFmA%22%7D&isBdboxFrom=1&pageType=1&sid_for_share=&contex t=%7B%22nid%22%3A%22news_9728304962232433131%22%7D

汽车制造业是美国重要支柱……分叉的树丫也暗合时间的分叉,现象

的分叉… …

如何简单地看?

闵志念:

说复杂了 ,那我们尝试“如何简单地看? ”

这方面有一个老太太做得很成功——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

她就是在去背景化的情况下如何去欣赏作品的。

换句话说就是不管背景和对作者的认识。难道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

我们不可以去欣赏一幅作品吗?

简单的看就是看作品本身。

画面里有什么?  主次是什么?  为什么把这些元素安排进去?

进入画面的主次 ,影调等等… …

我们一眼看去,就知道沃克在这幅作品对“树”的重视!

你看它居于中央,全貌。为什么?  因为这棵树能传递萧条之感?

你看你看那树梢的枝丫 ,叶子也没几片。

我们再看,这湿漉漉的感觉,冷嗖嗖的,这是一个季节——秋冬之际?

用这个季节的片子替代诉说一个时代的萧条好像很是契合呀。

而这个季节的某个时间段无人 ,  岂不是更有那感觉——萧条。

或许沃克 ·埃文斯是无意,但以沃克 ·埃文斯的性子,这都是机关算

尽。推演而来?!

我们发现这张片中街道成了河流 ,因为角度,合适的角度光源反射,

沃克 ·埃文斯尽可能让街面看起来是一条河的样子。

李锦:

树的影子也好。

闵志念:

为此,他还很好地处理了并行的人行街道以及倒影问题。

这种安排很有秩序感。这是美学中最简单的话题。

并非为了秩序而秩序 ,而是秩序存在之后画面中各元素的相互作用。

不觉得这个湿漉漉有着倒影的人行街道是再次强化那有点隐匿的像

河流般的主干道吗?

那些细微的距离安排都能看出沃克对画面的控制感。杂而不乱。

李锦:

有点吉尔 ·德勒兹 ( Gilles Deleuze) 的无器官身体的味道了… …

闵志念:

一排排的汽车,不仅是诉诸了一个时代的产物,这一排排的堆砌同样

在告诉我们一个关于秩序的感觉。

这样的看,这样的规划很明显体现了沃克“去人性化”以及“朴素如

实”的摄影主张。

不是什么正解,就当听一个人的另一种看法的角度。

周萍:

汽车的方形顶,建筑的方窗,树下的深灰长方块都是关联的。方方正正

的秩序。

李锦:

沃克 ·埃文斯的作品确实耐读。

杨延康:

@闵志念 有点绕。喝杯咖啡休息了大家一下子不能裝得太多,

不管怎样,通过学习建构自己的认知从而产生观看性。

近期活动

影像征集|“藏·摄影在当代”民间摄影奖正式启动

黄河影像考察

TOP20•2023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征稿启事

往期回顾

海西海西

深濑昌久:我感兴趣的始终是我自己

我不想把我拍摄的任何人描绘成受害者‖吉迪恩·孟德尔Gideon Mendel

培养摄影大师的老师、影像诗人——托德·帕帕乔治

TOP20•2023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征稿启事

我们如何看‖劳里·西蒙斯

川内伦子的视觉俳句

走进爱无处‖比尔·雅各布森(Bill Jacobson)

被视觉艺术家们膜拜的厕所杂志——《Toilet Paper》

我对摄影和现实之间的错位感兴趣‖乔·拉克利夫(Jo Ractliffe)

深濑昌久:我感兴趣的始终是我自己

镜子(三)

镜子(二)

关注我

摄影路上不迷路

您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动动小手 点个【在看】再走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1A-g5MiTKsnMuziAUh4Vue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