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大模型+多模态的3种实现方法|文末赠书

我们知道,预训练LLM已经取得了诸多惊人的成就, 然而其明显的劣势是不支持其他模态(包括图像、语音、视频模态)的输入和输出,那么如何在预训练LLM的基础上引入跨模态的信息,让其变得更强大、更通用呢?本节将介绍“大模型+多模态”的3种实现方法。

1

以LLM为核心,调用其他多模态组件

2023年5月,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联合浙江大学发布了HuggingGPT框架,该框架能够以LLM为核心,调用其他的多模态组件来合作完成复杂的AI任务(更多细节可参见Yongliang Shen等人发表的论文“HuggingGPT: Solving AI Tasks with ChatGPT and its Friends in HuggingFace”)。HuggingGPT框架的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下面根据论文中提到的示例来一步一步地拆解 HuggingGPT框架的执行过程。

图1

假如现在你要执行这样一个复杂的AI任务:生成一张一个小女孩正在读书的照片,要求她的姿势和示例照片中的小男孩的姿势相同,然后用你的声音来描述新生成的照片。HuggingGPT框架把执行这个复杂AI任务的过程分成了4个步骤。

(1)任务规划(Task Planning)。使用LLM了解用户的意图,并将用户的意图拆分为详细的执行步骤。如图5-10左上部分所示,将输入指令拆分为6个子步骤。

子步骤1:根据小男孩的图像Image-1,生成小男孩的姿势轮廓Image-2。

子步骤 2:根据提示文本“小女孩正在读书”及小男孩的姿势轮廓Image-2生成小女孩的图像Image-3。

子步骤3:根据小女孩的图像Image-3,对图像信息进行分类。

子步骤4:根据小女孩的图像Image-3,对图像信息进行目标检测,生成带目标框的图像Image-4。

子步骤5:根据小女孩的图像Image-3,对图像信息进行描述,生成描述文本,并在Image-4中完成目标框和描述文本的配对。

子步骤6:根据描述文本生成语音Audio-1。

(2)模型选择(Model Selection)。根据步骤(1)中拆分的不同子步骤,从Hugging Face平台(一个包含多个模型的开源平台)中选取最合适的模型。对于子步骤1中的轮廓生成任务,选取OpenCV的openpose control模型;对于子步骤2中的图像生成任务,选取sd-controlnet-openpose模型;对于子步骤3中的图像分类任务,选取谷歌的vit-base-patch16-224模型;对于子步骤4中的目标检测任务,选取Facebook的detr-resnet-101模型;对于子步骤5中的图像描述任务,选取nlpconnect开源项目的vit-gpt2-Image-captioning模型;对于子步骤6中的语音生成任务,选取Facebook的fastspeech2-en- ljspeech模型。

(3)任务执行(Task Execution)。调用步骤(2)中选定的各个模型依次执行,并将执行的结果返回给LLM。

(4)响应生成(Response Generation)。使用LLM对步骤(3)中各个模型返回的结果进行整合,得到最终的结果并进行输出。

HuggingGPT框架能够以LLM为核心,并智能调用其他多模态组件来处理复杂的AI任务,原理简单,使用方便,可扩展性强。另外,其执行效率和稳定性在未来有待进一步加强。

2

基于多模态对齐数据训练多模态大模型

这种方法是直接利用多模态的对齐数据来训练多模态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原理与实战》一书5.3节中介绍了诸多模型,例如VideoBERT、CLIP、CoCa、CoDi等都是基于这种思路实现的。

这种方法的核心理念是分别构建多个单模态编码器,得到各自的特征向量,然后基于类Transformer对各个模态的特征进行交互和融合,实现在多模态的语义空间对齐。

由此训练得到的多模态大模型具备很强的泛化能力和小样本、零样本推理能力,这得益于大规模的多模态对齐的预训练语料。与此同时,由于训练参数量较大,往往需要较多的训练资源和较长的训练时长。

3

以LLM为底座模型,训练跨模态编码器

这种方法的特色是以预训练好的LLM为底座模型,冻结LLM的大部分参数来训练跨模态编码器,既能够有效地利用LLM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和推理能力,又能完成复杂的多模态任务。这种训练方法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在训练过程中对LLM的大部分参数进行了冻结,导致模型可训练的参数量远远小于真正的多模态大模型,因此其训练时长较短,对训练资源的要求也不高。下面以多模态大模型LLaVA为例介绍这种方法的主要构建流程。

2023年4月,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等机构联合发布了多模态大模型LLaVA。LLaVA模型在视觉问答、图像描述、物体识别、多轮对话等任务中表现得极其出色,一方面具有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和自然语言推理能力,能够准确地理解用户输入的指令和意图,支持以多轮对话的方式与用户进行交流,另一方面能够很好地理解输入图像的语义信息,准确地完成图像描述、视觉问答、物体识别等多模态任务。LLaVA模型的原理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在训练数据上,LLaVA模型使用了高质量的多模态指令数据集,并且这些数据都是通过GPT-4生成的。这个指令数据集包含基于图像的对话数据、详细描述数据和复杂推理数据,共15万条,数据的质量和多样性较高。LLaVA模型将多模态指令数据集应用到了多模态任务上,这是指令微调扩展到多模态领域的第一次尝试。

在模型架构上,LLaVA模型使用Vicuna模型作为文本编码器,使用CLIP模型作为图像编码器。

第一个阶段,基于59.5万条CC3M文本-图像对齐数据,训练跨模态编码器,以便将文本特征和图像特征进行语义对齐。这里的跨模态编码器其实是一个简单的投影映射层,在训练时冻结LLM的参数,仅仅对投影映射层的参数进行更新。

第二个阶段,基于15万条多模态指令数据,对多模态大模型进行端到端的指令微调,具体针对视觉问答和多模态推理任务进行模型训练。值得注意的是,LLaVA模型在训练的第二个阶段会对LLM和投影映射层的参数都进行相应的更新,仍然存在一定的时间开销和训练资源依赖,这也是后续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2023年5月2日,LLaVA官方发布了轻量级的LLaVA Lightning模型(可以翻译为轻量级的LLaVA模型),使用8个RTX A100型号的显卡,3小时即可完成训练,总训练成本仅为40美元。

以上摘自《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原理与实战》一书!

本书详细介绍了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历史、技术原理和亮点、主要的开源框架、配套工具、部署细则和实战案例。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进行大模型的应用实战,本书还详细介绍了使用大模型为商业赋能的3个应用案例。

期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打开通往大模型尤其是多模态大模型的学习、实战和商业成功之路。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9qdE3GRQs_7hzigiWobIHg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