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三大问题及应对措施

自从2010年IBM公司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后,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关注的热点。智慧城市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以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在经济转型发展、城市智能管理和面向大众的智能服务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前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智慧城市为我国城镇化的弯道超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为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智慧城市的政策法规,并开展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仍存在如下几点问题:

1、建设流程中环节缺失,影响建设效果的及时反馈和改进

智慧城市建设应包括项目规划、筹资、建设、运营、监控、评估、反馈等一系列流程。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流程中环节的缺失主要涉及监控不到位、绩效评价指标不完善等问题。监控应贯穿智慧城市建设各领域的全部流程,涉及项目规划的民主科学性、筹资的合法透明性、建设过程的规范有序性、评估指标的统一合理性等。因此,监控环节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智慧城市建设效果的及时反馈和改进。同时,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当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突出问题,这主要体现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学评价方法选取和合理指标权重设计等方面,导致相关组织部门、利益相关群体、个体难以有效衡量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实际效果。此外,项目绩效评价的主体选择也相对单一,往往由政府相关部门单独负责绩效评价的整个过程,缺乏第三方绩效评价主体的参与。

2、信息的整合与共享不充分,加剧了“数字鸿沟”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经过了七年的发展历程,但在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不同区域、人群、城乡之间对智慧城市各领域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存在偏差。同时,不同区域、人群、城乡和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资源获取不平衡,使得信息交流与共享渠道不畅通,阻碍了信息技术的整合与共享,造成不同主体对同一智慧城市项目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公共服务与公众诉求之间、单一企业与行业内部其他企业之间、同一个领域内各主体之间,均未形成有效的统一信息系统。信息整合和共享的不充分,加速了信息的碎片化和孤岛现象,导致智慧城市建设中“数字鸿沟”现象的产生。

3、参与主体的单一化,抑制了智慧城市建设流程的完善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和试点的初始阶段,缺乏全国性的统筹规划。各地各部门对智慧城市的认识理解水平存在差异,没有充分理解和掌握智慧城市建设的流程环节和构成要素。首先,许多信息化先行城市出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专项规划,但在规划结构、建设思路和实施方案上存在趋同现象,缺乏体现地区经济文化特色的元素。很多地区急于跟风、“照猫画虎”,导致不同地区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其次,政府作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者,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力量是非常有限的。由此造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筹资、投资和建设主体的单一化,这也导致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缺少多元化监控和评价主体的参与。最后,在智慧城市建设评价和反馈等环节,目前国内新兴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技术创新团队力量不够壮大,第三方评估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威的评价机构。这也使得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效果难以得到合理的衡量和评价,导致评价和反馈环节的缺失。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307C0HVUL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