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当“AI复活”进入殡葬业,你能接受与逝去亲人对话吗?

科技复活亲人:伦理边界与制度建议

当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复活亲人的梦想似乎也变得触手可及。广西天能公司正在开发一款名为"永生"的AI系统,可以通过数字化复制人类大脑活动从而实现亲人的"永生"。同时,浙江安贤陵园也推出了"数智生命体验空间",使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逝去亲人的模样。这些前沿技术的出现,无疑引发了人们对于科技复活亲人的热议和担忧。

从技术实现来看,AI复活亲人的可行性正在逐步提高。天能公司的"永生"系统通过对大脑活动的数字化复制,实现了亲人人格、记忆等的虚拟再现。而安贤陵园的"数智生命体验空间"则利用VR技术打造了逼真的亲人形象,使亲人的影像和声音得以永存。这些技术的发展,让亲人"重生"的梦想离现实越来越近。

然而,这些技术的应用也引发了诸多法律和伦理困境。首先,AI复活亲人涉及到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用户是否需要亲人生前的同意才能进行数字化复制?数据的所有权归属如何界定?这些都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其次,这种技术是否会导致家庭关系的进一步虚拟化和疏离?亲人的"永生"是否会阻碍人们正常的悲伤疗愈过程?这些都引发了伦理层面的争议。

法学专家指出,现行法律法规尚不能完全适应AI复活亲人这一新兴技术。我国《民法典》虽然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但对于数字人格的权利归属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同时,伦理层面也缺乏对此的系统性讨论和共识。因此,亟需相关部门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为这一技术的健康发展划定清晰的法律边界。

专家建议,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明确数字人格的权利归属,规定必须获得亲人生前的同意才能进行数字化复制;二是制定相关伦理准则,规范企业在亲人"永生"服务中的行为准则,防止家庭关系的进一步虚拟化;三是鼓励社会各界就这一新兴技术的伦理影响进行深入讨论,形成共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AI复活亲人这一技术造福人类,而非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总的来说,AI复活亲人技术的发展虽然让人类向"永生"又迈进了一步,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和伦理挑战。我们需要以开放、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一技术,在把握其潜力的同时,也要审慎考虑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及时制定相应的制度建议,让这项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w40yaCnBbK3EV9dwOfc3gs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